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刘昇智 张兆楠 石雅琴 周凡骄 赵玲潇 霍雨艳
山东协和学院医学院山东济南 250109
摘要: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革兰氏阳性球菌,可引起多种感染,其分泌的毒素和酶易导致食物中毒。本文综述近年来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旨在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治疗方法
引言
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空气、污水、人体表面、医院环境及食品加工与储存等环境中,对生存环境要求不高,具有极强适应力。其分泌的肠毒素A、肠毒素B、溶血毒素等极易引起食物中毒[1],症状通常在摄入受污染食物后几小时到一天内出现,包括呕吐、腹泻、恶心、腹痛和发热[2]。在中国,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食物中毒占有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12%。现有治疗方法存在抗生素耐药性、有限的药物选择、副作用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新型治疗方案。
1.金黄色葡萄球菌介绍
1.1 生物特征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典型圆形细菌,直径约0.8微米,革兰氏染色阳性。它对营养需求不高,可在标准培养基上生长,适应多种环境条件,最适生长温度为37°C,pH值为7.4[3]。它可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圆润、光滑、略微隆起的菌落,直径约1至2毫米,耐盐能力强,在高盐浓度肉汤中可存活。它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不产气,对高温有一定抵抗力,但80°C以上温度持续30分钟可灭活。它具有需氧和兼性厌氧代谢能力,对磺胺类药物敏感性低,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等抗生素的耐药性因滥用而增强。
1.2 致病机理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要素包括毒力因子分泌、生物膜构建、耐药性表现、免疫逃逸、细胞膜破坏机制等。它可分泌溶血毒素、中毒性休克毒素-1、凝集因子A、表皮剥脱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胞外酶类及表面蛋白粘附因子等,具备溶血、细胞杀伤等效能[4]。它还能构建生物膜,规避免疫反应,通过Agr系统调控基因表达。它可产生修饰酶、改变药物靶点、降低细胞壁通透性以耐药,利用多种策略免疫逃逸[5]。其肠毒素和中毒性休克毒素-1具超抗原特性,可诱发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其致病性与基因表达、群体感应密切相关,可侵入宿主组织引发多种感染。
1.3 感染症状表现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潜伏期通常为30分钟到1小时,疾病进展迅速。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中上腹部痉挛性疼痛和腹泻,粪便多为水样或稀便,排便频率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6]。多数患者体温正常或轻微升高,轻症患者大便次数增加,粪便呈黄绿色、糊状;重症患者排便频繁,粪便呈暗绿色、水样。
2.治疗方法
2.1 传统治疗方法
对于剧烈呕吐、腹泻无法口服补水或体弱患者,需静脉补液。伴有高热等症状者可使用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及头孢西丁。疑似感染者需病原菌检测,依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非产酶菌可选青霉素,甲氧西林敏感菌可选苯唑西林或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菌可选糖肽类、利奈唑胺等。严重呕吐、腹痛者可使用甲氧氯普胺止吐,间苯三酚或654-2解痉治疗。
2.2 正在研究的治疗方法
2.2.1 免疫疗法
分为抗体疗法、疫苗研发和细胞免疫疗法。抗体疗法是开发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或表面蛋白的单克隆抗体,阻止细菌黏附、入侵和毒素释放。疫苗研发以细菌多糖抗原、表面蛋白等为靶点,激活免疫系统预防感染。细胞免疫疗法改造T细胞识别并清除细菌。然而,免疫疗法面临抗原复杂多变、制备成本高、免疫调节剂使用需精准控制等挑战。
2.2.2 噬菌体疗法
澳大利亚研究团队采用三种噬菌体混合物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效果优于抗生素疗法。噬菌体裂解酶治疗可水解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如LysDZ2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良好耐受性和应用潜力。噬菌体疗法已使多名慢性感染患者痊愈,但存在传播耐药性基因或毒性基因风险,需进一步研究[7]。
2.2.3 抗菌肽治疗法
抗菌肽可破坏细菌细胞壁,如A2M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和DNA有作用,导致菌体死亡,为医学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2.2.4 生物膜降解酶法
生物膜降解酶可通过降解生物膜基质或阻断合成破坏生物膜,如蛋白酶K、木瓜蛋白酶、无花果蛋白酶等可破坏生物膜,糖苷水解酶可抑制生物膜形成。噬菌体内溶酶及其衍生物对生物膜有很强抗性,可辅助抗生素治疗。生物膜降解酶来源多样,兼具破坏生物膜、抑制细菌生长和增强抗生素疗效等作用,有望成为替代抗生素的选择。
3.结语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治疗方法研究呈现多元化且深入发展的态势,从传统抗生素优化到新兴疗法探索,科研人员不断努力。尽管部分方法仍处于实验室或临床试验阶段,但随着研究深入,有望构建高效、安全、全面的治疗体系,降低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参考文献
[1] 向红,周藜,廖春,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引起的食物中毒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5,27(02):196-199.DOI:10.13590/j.cjfh.2015.02.023.
[2] 徐振波,刘晓晨,李琳,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在食源性微生物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13,29(09):2317-2324.DOI:10.13982/j.mfst.1673-9078.2013.09.020.
[3] 唐伟,冷贵云,高菊,等.新型不完全溶血表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微生物学特征[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24,59(09):1535-1542.DOI:10.19405/j.cnki.issn1000-1492.2024.09.007.
[4] 廖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ST239-t030和ST59-t437型菌株基因组特征和致病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23.DOI:10.27200/d.cnki.gkmlu.2023.000005.
[5] 李青,窦磊娜,温凯,于雪芝,余文博,沈建忠,王战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的免疫治疗策略[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3,50(8):1855-1870
[6] 袁晓英,鲍剑英,刘艳芳.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与上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1):150+153.
[7] 苌妍.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LysDZ25的分子改造与结构域功能探究[D].山东大学,2023.DOI:10.27272/d.cnki.gshdu.2023.005992.
作者简介:
刘昇智,男,2003年生人,天津津南人,山东协和学院医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在读
张兆楠,男,2005年生人,河北唐山人,山东协和学院医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在读
石雅琴,女,2004年生人,内蒙古巴彦淖尔人,山东协和学院医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在读
周凡骄,女,2003年生人,重庆万州人,山东协和学院医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在读
通讯作者:赵玲潇,女,1988年生人,山东滨州人,讲师,山东协和学院医学院,研究方向:医学检验
霍雨艳,女,1986年生人,山东济宁人,讲师,山东协和学院医学院,研究方向:医学检验
山东省高等学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金"影速鉴一食品金葡菌快速检测试剂盒》项目编号:S20241332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