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优化设计
李圣彬
身份证号码:410223199202206051
一、引言
城市雨水资源年总量可达城市水资源总量的 10%-30% ,有效利用可减少自来水消耗量 15%-20% ,同时降低雨水管网排放负荷 30% 以上,缓解内涝风险。传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存在收集效率低(仅 30%-50% )、处理工艺简单(SS 去除率 <60% )、储存设施利用率不足 60% 等问题,导致雨水利用成本偏高(1.5-2.0 元 /m3) ,推广应用受限。数据显示,优化设计后的系统可使雨水收集率提升至 70% 以上,处理成本降低25% ,同时减少面源污染负荷 40%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与水资源约束趋紧的背景下,研究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优化设计,对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城市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构成与局限
(一)雨水收集子系统
屋面雨水收集存在管道堵塞问题,落叶、泥沙导致收集效率下降 20%-30% ,初期雨水(前 10-15 分钟)污染负荷高( (COD>200mg/L) ),直接收集会增加处理难度。路面雨水收集受地表径流影响,汇流路径长(超过 50 米),水质波动大(SS 浓度200-1000mg/L) ,且收集系统与市政管网衔接不畅,约 20% 的雨水因管网溢流未被收集。收集设施布局不合理,绿地、广场等透水面的雨水渗透率不足 40% ,未能发挥源头减排作用。
(二)雨水处理子系统
处理工艺针对性不足,单一沉淀过滤工艺对有机物、氮磷的去除率低(均 <30% ),难以满足绿化灌溉( COD≤60mg/L) 、道路清扫( SS≤20mg/L )等用水要求。处理单元负荷波动适应性差,暴雨时水力负荷超过设计值 1.5 倍,导致出水水质超标率达 30% 。消毒环节缺失或简化,紫外线消毒因水质浑浊(浊度 > 5NTU)效果下降 50% ,存在卫生安全隐患。
三、系统优化设计的核心方向
(一)收集子系统优化
采用 “源头分流 + 初期弃流” 设计,屋面雨水通过弃流装置(如翻板式、虹吸式)排除前 15 分钟初期雨水,收集效率提升至 80% 以上;路面雨水采用渗透式收集沟(渗透系数 >1×10-3cm/s) ,结合植草沟减少地表径流,汇流损失降低 25% 。优化收集设施布局,透水面(绿地、透水铺装)占比提升至 50% 以上,雨水渗透率达 60% ,源头减排量占总降雨量的 40% 。设置预处理装置(如格栅、沉淀池),管道堵塞率降低至 5% 以下,维护周期延长至 3 个月以上。
(二)处理工艺适配优化
根据水质与用途分级处理,绿化灌溉采用 “沉淀 + 过滤 + 消毒” 工艺,SS 去除率达 80% ,COD 降至 50mg/L 以下;景观补水增加生物处理单元(如人工湿地),氮磷去除率提升至 60% 以上。开发模块化处理设备,处理规模可根据降雨量动态调整(负荷波动 ±50% 时出水稳定),占地面积较传统工艺减少 30% 。采用低能耗处理技术,人工湿地、稳定塘等生态处理工艺能耗降至 0.1kW⋅h/m3 以下,运行成本降低 40% 。
四、系统优化设计的关键原则
(一)生态优先与功能协同原则
雨水系统与海绵城市设施(如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结合,生态效益占比 240% ,确保雨水径流量削减率达 50% 以上。功能上实现 “防洪排涝 + 水资源利用 + 生态修复” 多目标协同,避免单一功能设计导致的资源浪费(如仅考虑收集而忽视内涝防治)。
(二)水质 - 水量 - 用途匹配原则
根据雨水水质(初期 / 后期、屋面 / 路面)选择处理工艺,处理成本与用水效益平衡(如景观用水处理成本控制在 1.0 元 /m3 以内)。水量设计考虑降雨频率(如年降雨量 800mm 以上地区储存容量可适当缩减)与用水需求波动(夏季增加 20% 储存空间),供需匹配度达 85% 以上。
五、系统优化的实施策略与技术集成
(一)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
以 “收集效率最高、处理成本最低、生态效益最大” 为目标,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系统参数(如弃流时间、处理单元尺寸、储存容量),使综合效益提升 20% 以上。引入GIS 空间分析技术,根据地块坡度、不透水率分布优化设施布局,收集覆盖率提升至90% 。
(二)推动技术集成与智能化
集成 “渗透 - 滞蓄 - 净化 - 回用” 技术链,源头采用透水铺装(渗透率 >80% ),过程设置生物滞留设施(SS 去除率 >70% ),末端结合膜过滤(浊度<1NTU),雨水利用水质达标率提升至 95% 。开发智能监控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雨量、水位、水质(监测指标包括 SS、COD),数据传输延迟 <5 分钟,实现自动弃流、反冲洗等操作,运行效率提升 30% 。
六、优化设计面临的挑战与解决路径
(一)多因素耦合与不确定性
降雨量年际波动(偏差 ±20% )导致水量不稳定,通过设置应急补水接口(与再生水管网连接),保障供水连续性(中断率 <1% )。水质季节变化(雨季 SS 浓度高 30% )影响处理效果,采用自适应处理工艺(如可变滤速过滤器),出水达标率保持在 90% 以上。
(二)技术标准与管理机制缺失
现有标准对雨水水质指标(如微生物指标)规定不明确,约 40% 的系统因无据可依导致用水安全存疑。推动制定分用途的雨水水质标准,明确绿化、景观等用水的关键指标(如粪大肠菌群 <1000 个 / L),建立系统验收规范。完善管理机制,明确市政、园林、水务等部门的职责分工,避免管理重叠或空白。
六、结论
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优化设计需突破传统 “收集 - 处理 - 储存” 的线性思维,通过源头减排与末端利用的协同、水质与用途的精准匹配、技术集成与智能管控的融合,提升系统综合效益。针对多因素不确定性与成本压力,需依托多目标优化模型与标准化建设,平衡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未来,结合数字孪生的雨水系统仿真与智慧调控将成为趋势,推动雨水利用系统向 “自适应、高效率、低能耗” 方向发展,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义祥. 海绵城市小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研究[J]. 砖瓦世界,2020(12):268.DOI:10.3969/j.issn.1002-9885.2020.12.259.
[2] 解俊杰. 道路雨水收集系统与城市绿化灌溉的集成优化研究[J]. 模型世界,2025(5):25-27. DOI:10.3969/j.issn.1008-8016.2025.05.009.
[3] 付 贵 山 . 城 市 道 路 排 水 系 统 优 化 设 计 [J]. 建 筑 与 施 工 ,2025,4(6):124-126.DOI:10.12417/2811-0528.25.06.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