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中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作用

作者

吕彩虹

辽宁省北票市职教中心

摘要: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全球性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被公认为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重要因素。本文深入剖析Hp感染在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中的多方面作用,旨在为进一步理解消化性溃疡的病理过程、优化临床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发病机制

一、引言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其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人们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逐渐认识到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定植于人类胃黏膜的革兰阴性菌,全球约一半人口感染Hp,而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Hp感染率更是高达70% - 90% 。深入探究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的关联,对于消化性溃疡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二、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与传播

(一)生物学特性

幽门螺杆菌呈螺旋状或S形、弧形,具鞭毛,微需氧,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在空气中存活时间短。其细胞壁含有独特的脂多糖成分,能逃避宿主免疫监视。此外,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活性极高,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为自身在胃酸环境中创造相对碱性的生存微环境 。

(二)传播途径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 - 口传播和粪 - 口传播。口 - 口传播常见于共用餐具、水杯、接吻等密切接触行为;粪 - 口传播则因幽门螺杆菌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源或食物,健康个体接触后被感染。家庭内传播较为普遍,这也是消化性溃疡在某些家庭呈现聚集性发病的原因之一 。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防御机制

(一)对胃黏膜屏障的直接破坏

1. 尿素酶及氨的损伤作用

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生成氨,氨在局部形成碱性环境,虽有助于幽门螺杆菌生存,却破坏了胃黏膜的黏液 - 碳酸氢盐屏障。正常情况下,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与碳酸氢盐协同构成保护防线,中和胃酸并阻止其与胃黏膜上皮细胞直接接触。氨的产生扰乱了这一酸碱平衡,使胃酸得以侵蚀胃黏膜上皮细胞,导致黏膜损伤 。

2. 毒素及炎症介质的损害

幽门螺杆菌分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A)等毒素及多种炎症介质。CagA进入胃上皮细胞后,通过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激活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引发炎症反应。VacA可使胃上皮细胞出现空泡样变性,破坏细胞正常结构与功能。炎症细胞因这些毒素和炎症介质的释放而浸润,进一步损伤胃黏膜,削弱其保护屏障 。

(二)对胃黏膜血液循环及细胞更新的影响

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可导致胃黏膜微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影响营养物质输送和代谢产物排出,使胃黏膜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受损。同时,炎症还干扰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正常更新过程,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削弱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使胃黏膜更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破坏 。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酸分泌异常

(一)对胃窦部G细胞和D细胞的影响

胃窦部的G细胞分泌胃泌素,刺激胃酸分泌;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抑制胃泌素释放和胃酸分泌。幽门螺杆菌感染时,炎症反应致使胃窦黏膜内D细胞数量减少,生长抑素分泌降低,对胃泌素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胃泌素分泌增加,进而刺激胃酸分泌增多。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直接影响G细胞功能,降低其对生长抑素抑制作用的敏感性,进一步促进胃泌素分泌,导致胃酸分泌失调 。

(二)对壁细胞的直接作用

幽门螺杆菌感染产生的毒素和炎症介质可直接作用于壁细胞,影响其功能,增强胃酸分泌能力。同时,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促使胃黏膜内神经末梢释放神经肽,间接影响壁细胞的胃酸分泌功能。胃酸分泌过多,超出胃、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和修复能力,是消化性溃疡形成的重要因素 。

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溃疡的特殊关联

(一)十二指肠球部胃上皮化生

正常情况下,十二指肠球部以肠上皮为主,但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影响下,可出现胃上皮化生。胃上皮化生区域为幽门螺杆菌提供适宜生存环境,幽门螺杆菌在此定植并引发炎症反应。炎症进一步损伤十二指肠黏膜,降低其防御功能,使十二指肠在胃酸和胃蛋白酶作用下更易发生溃疡 。

(二)十二指肠碳酸氢盐分泌减少

十二指肠黏膜分泌的碳酸氢盐与黏液共同构成保护屏障。幽门螺杆菌感染可抑制十二指肠黏膜碳酸氢盐分泌,降低其对胃酸的中和能力。当胃酸进入十二指肠时,因碳酸氢盐分泌不足无法有效中和,导致十二指肠球部酸性环境增强,损伤黏膜,增加十二指肠溃疡发生风险 。

六、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免疫反应对溃疡形成的影响

(一)固有免疫反应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宿主的固有免疫系统首先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激活免疫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这些炎症介质虽旨在清除病原体,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例如,中性粒细胞被招募到感染部位,释放活性氧物质和蛋白水解酶,在杀伤幽门螺杆菌的同时,也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促进溃疡形成 。

(二)适应性免疫反应

随着感染持续,适应性免疫反应被激活,机体产生针对幽门螺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免疫应答。然而,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宿主免疫清除,如抗原变异、抑制免疫细胞功能等。同时,免疫复合物在胃黏膜沉积,引发Ⅲ型超敏反应,导致局部炎症加剧,进一步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促使溃疡发生发展 。

七、基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治疗与预防策略

(一)检测方法

准确检测幽门螺杆菌对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常用检测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胃镜检查及黏膜活检、血清学检测等。尿素呼气试验无创、便捷、准确性高,适用于大规模筛查;胃镜检查及黏膜活检不仅能直接观察病变,还可进行病理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是诊断“金标准”之一;血清学检测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但无法区分现感染与既往感染 。

(二)根除治疗

一旦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应及时进行根除治疗。目前推荐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和抗生素联合的四联疗法,如PPI + 铋剂 + 阿莫西林 + 克拉霉素。PPI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增强抗生素杀菌活性;铋剂保护胃黏膜并抑制幽门螺杆菌;抗生素直接杀灭幽门螺杆菌。治疗疗程通常为10 - 14天,治疗后需复查确认幽门螺杆菌是否根除 。

(三)预防措施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于降低消化性溃疡发病率至关重要。应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倡公筷、公勺和分餐制,避免口 - 口传播;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粪 - 口传播。对于高危人群,如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家属、从事餐饮行业人员等,可考虑定期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和必要的干预措施 。

八、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中发挥着多方面关键作用,通过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防御机制、干扰胃酸分泌、引发免疫反应等途径,促进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深入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优化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研究,探索更有效的防治方法,以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随着抗生素耐药问题日益严峻,研发新型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和治疗方案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薛彦萍.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01(21):98-99.

[2]罗永婧.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6,01(04):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