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需求的精准对接策略探究

作者

胡平安

四川省安岳县文化馆 642350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文化设施、文化队伍、服务内容及制度体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特点。如何精准对接这些需求,成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文化需求;精准对接;新媒体平台;文化数据平台

本文将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与目标出发,结合当前群众文化需求的特点和趋势,探讨如何实现文化需求的精准对接。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本文旨在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化和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与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内涵丰富且深远,旨在全方位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并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基本文化需求。这一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汇聚了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力量,共同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优质、高效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网络。具体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强调政府的主体责任,政府通过制定政策、规划布局、资金投入等方式,引领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其次,公共财政的支撑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以持续运行的重要保障,确保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再者,公益性文化单位作为服务提供的主体,承担着文化传播、教育、娱乐等多重功能,是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则更为明确且远大。其核心在于提升公民的文化素养,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思维的激发。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体系旨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享受到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还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繁荣。文化作为社会凝聚力的纽带,能够增强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文化的繁荣发展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当前群众文化需求的特点和趋势

(一)多样化与现代化需求并存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群众的文化需求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戏曲、歌舞等艺术形式的范畴。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文化消费模式,而是更加倾向于多元化、现代化的文化体验。这种多样化需求体现在文化内容的丰富性上,如电影、电视剧、网络文学、动漫游戏、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多种文化形式,都成为了群众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现代科技手段也广泛应用于文化领域,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互动的文化体验方式。例如,线上音乐会、虚拟现实艺术展览、在线文化讲座等新型文化服务形式,正逐渐成为群众文化消费的新热点。

(二)个性化与多层次需求凸显

另一方面,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背景的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呈现出显著的个性化趋势。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追求时尚、潮流的文化元素,如流行音乐、街舞、电竞等;而中老年群体则可能更偏爱传统文化、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不同职业、不同教育背景的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如知识分子可能更关注文学、哲学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而普通劳动者则可能更偏爱轻松、娱乐的文化形式。这种个性化需求使得文化服务提供者必须更加注重市场调研,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偏好,以提供更加精准、贴心的文化服务,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还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对高雅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追求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文化内涵和精神深度,愿意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买单。另一方面,也有大量群众对通俗文化情有独钟,他们更喜欢轻松、愉快、贴近生活的文化形式,如喜剧、综艺节目、流行音乐等。这种多层次需求要求文化服务提供者既要注重高雅艺术的推广和普及,也要关注通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三、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文化传播渠道

在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已成为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为了精准对接群众的文化需求,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实现群众文化的快速传播和广泛覆盖。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在这些平台上开设官方账号,定期发布有趣、有料的文化内容,如文化资讯、艺术鉴赏、历史典故等,以吸引群众的关注和兴趣,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功能,开展线上问答、文化竞赛等活动,激发群众的文化热情和参与度。通过与知名文化博主、网红等合作,借助其影响力和粉丝基础,进一步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深化文化体验

线上线下融合作为文化传播的新常态,正逐步重塑着文化体验的维度与深度。在线上,我们不仅要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丰富的文化盛宴,更要注重互动性与沉浸感,使群众即便身处家中也能感受到文化的温度。虚拟展览可以运用3D建模、VR技术等手段,让展品“活”起来,观众可以通过旋转、缩放等操作,细致观察展品细节,甚至“走进”历史场景,体验文化的变迁。在线讲座与文化直播则能跨越地理界限,邀请知名学者、艺术家与广大网友面对面交流,分享知识,激发思考。线下活动则侧重于深度体验与情感共鸣。实地参观不仅限于博物馆、美术馆,还可以延伸至古迹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等,让群众在行走中感受文化的厚重。文化沙龙与艺术工作坊则为群众提供了直接参与文化创作的机会,无论是亲手制作传统手工艺品,还是参与即兴戏剧表演,都能让群众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局限,还通过多维度的互动体验,极大地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使文化传播更加生动、立体。

(三)创新文化产品,引领潮流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文化产品的创新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网络电影、短视频、网络剧等新型文化形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快速的传播速度和广泛的受众基础,正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重要桥梁。这些产品不仅融合了影视、音乐、动漫等多种艺术元素,还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口碑效应,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的关注和喜爱,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也是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的关键。地方戏曲、民俗活动、手工艺品等,不仅是地域文化的生动展现,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和保存这些文化遗产,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再创作,可以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还可以探索跨界合作,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时尚设计、旅游产品等领域,创造出既具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化产品,进一步拓宽文化传播的渠道和受众面。

(四)加强文化人才培养,提升文化传播能力

文化人才的培养是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的关键环节。为了提升文化传播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应培养一批懂互联网、懂文化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应具备新媒体运营能力、文化活动策划能力、文化传播策略制定能力等多方面的素养。可以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引进优秀人才、建立激励机制等方式,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还可以鼓励文化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加强文化人才培养,我们能够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传播队伍,为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建立文化数据平台,实现文化传播精准化和个性化

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精准对接群众的文化需求,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文化数据平台。通过收集和分析群众的文化需求和行为习惯等数据,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群众的文化偏好和消费趋势,为文化工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利用数据平台进行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推荐,根据群众的兴趣和需求推送相应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种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文化传播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文化传播的效果和满意度,还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是实现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通过利用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融合、创新文化产品、加强文化人才培养以及建立文化数据平台等策略,我们可以有效提升文化服务的精准化、个性化和高效化水平,满足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群众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和创新更多的策略和方法,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持续优化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笑语.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群众文化发展策略[J]. 现代企业文化,2019(16):164.

[2] 孟平. 群众文艺团体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探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2):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