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增强医疗设备的管理及有效使用

作者

和昳祾 李源

云南省老年病医院 云南昆明 650011

摘要:随着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分析,政府正积极倡导医疗器械的创新发展,同时持续加强科学监管措施。在此形势下,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的使用质量管理迎来了更为严格的标准与要求。基于此,本文从医疗设备选择与采购入手,探究增强医疗设备使用以及维修养护措施。

关键词:医疗设备;管理;使用

当前医疗设备管理还面临诸多问题,如重采购、轻管理;配置不科学、维护保养滞后、操作人员技能欠缺等。鉴于医疗设备在医疗活动中的关键作用,强化其管理并促进高效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更为保障民众健康、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1. 医疗设备的选择及采购

在医疗设备的选型与采购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多重因素做出谨慎决策。首要的是,应依据医疗机构的功能特色、学科发展蓝图及临床实际需求,精准界定所需设备的类型与规格。对设备的性能参数进行深入剖析,确保其精确度、稳定性及可靠性等符合医疗服务的相关标准,从而确保诊疗的有效性。同时,需审视设备的技术前沿性,关注其是否融入最新技术且具备未来升级的空间,以防设备过早被淘汰[1]。

在采购实施阶段,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供应商评估机制尤为关键。全面核查供应商的资质信誉、生产实力及售后服务能力,确保供应商能持续稳定地提供高品质设备。细致制定采购合同,清晰界定设备的技术规格、价格、交货期限及售后服务等核心条款,以有效规避风险。此外,还需合理规划采购预算,综合考量设备的购置成本与长期运营成本,包括维保费用、耗材采购等,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通过严格把控设备选型与采购的各个环节,为医疗机构配置优质、贴合需求的医疗设备,进而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与层次。

2.医疗设备的有效使用措施

2.1标准化操作流程提升医护使用技能

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合理利用医疗设备对提升医疗服务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增强医疗设备的使用效果,标准化作业流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医疗设备的专业制造商需要与临床专家紧密合作,为各类医疗设备编制全面且标准的操作指南。这些指南应包含设备从启动至关闭的所有操作步骤,并清晰注明参数配置及操作要点[2]。

2.2实时化监测平台保障设备充分利用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立实时监控系统已成为确保医疗设备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首先,需在各类医疗设备上装配传感器,以便实时获取设备的使用时长、工作状态及使用频次等信息。

以输液泵为例,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控输液速率、剩余药液量以及是否发生堵塞等状况。随后,利用无线传输技术将这些数据发送至集中的监控平台。该平台集成了智能数据分析工具,能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即时分析,比如统计各类设备的日平均使用率、使用高峰与低谷期以及设备闲置时长等。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医院管理层能够做出合理决策。例如,若发现某类设备在特定时间段内使用频繁,可考虑增设设备或调整使用计划。此外,监控平台还具备预警功能。当设备长时间持续运行或出现异常状态时,平台会即刻向相关部门发出预警信号,提示医护人员调整使用方案或检查设备状况,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医疗设备的利用率,避免资源的无谓损耗。

2.3精细化培训计划强化使用能力提升

为提升医护人员操作医疗设备的能力,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至关重要。首要步骤是,全面调研医护人员使用医疗设备的现状,这既涉及他们对设备基本功能的掌握情况,也包括对复杂操作流程的熟练度。

具体而言,可通过问卷调查结合实操测试的方式,系统评估各科室医护人员对各类医疗设备的使用能力。接着,根据评估结果,为不同水平的医护人员量身定制培训计划。针对新入职的医护人员,应着重进行基础知识培训,涵盖医疗设备的基本构造、运作原理及基础操作方法等。而对于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则需提供高级培训内容,包括设备的新功能应用、高级操作技巧及在特殊临床情境下如何高效利用设备等。此外,培训计划中还应融入定期复习与考核机制。每次培训结束后,设置复习课程,以助医护人员巩固培训成果。同时,定期实施考核,并将考核成绩与医护人员的绩效评价相关联,以此激励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培训,不断提升其操作医疗设备的能力。

3.医疗设备的维修养护管理

3.1建立定期巡检与故障预警机制

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进步,医疗设备的复杂性持续上升,其稳定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着医疗服务的品质。为确保设备稳定,应依据设备种类、使用频次及运行环境等要素,建立差异化的定期巡检与故障预警体系[3]。

比如,对于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直线加速器等高风险、核心设备,需每周至少执行一次全面检查,内容覆盖设备外观状况、运行参数设置及机械部件状态等方面;而超声诊断设备、生化分析设备等常规设备,则可每月进行一次巡检。借助物联网技术,于设备关键位置装配传感器,实时监测并采集设备运行的相关数据,包括温度、振动频率及电流强度等。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所采集的数据信息,并与设备正常运行的标准数据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一旦数据偏离正常区间达到预设阈值,系统将自动触发故障预警,提示维修人员迅速响应,于故障初期即采取干预措施,从而有效减少设备突发故障的风险,确保医疗工作的顺畅进行。

3.2完善维修质量跟踪与反馈评估体系

设备维修完毕后,应编制详尽的维修记录档案,详细载明维修日期、负责维修人员、所更换的部件及维修费用等各项信息。维修人员在完成维修工作的一周之内,需对设备使用科室进行回访调研,掌握设备修复后的运行状况,确认有无异常状况出现。同时,借助在线评价反馈系统,诚邀设备使用科室对维修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估,评估维度涵盖维修响应速度、维修成效以及维修人员服务态度等。定期对(例如每季度)维修档案及反馈评价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核算各类设备的平均维修时长、维修后故障复发率等关键性指标。针对维修效果欠佳、故障复发率较高的维修案例,应组织维修专家小组进行复盘研讨,深入剖析问题根源,从维修技艺、部件品质、维修流程等多角度排查问题,并据此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持续优化维修作业流程,提高维修服务质量,确保医疗设备能够长期保持稳定运行状态。

3.3引入信息化设备维护管理系统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全面到来,医疗设备维护管理的信息化转变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采用信息化设备维护管理系统,能够整合医疗设备全周期的各类数据。首先,构建一个包含设备基础信息、采购协议、安装调试档案、维修保养规划等内容的综合数据库,实现设备信息的统一管理和即时共享。系统通过设置维修保养提示功能,依据设备的使用年限、运行时长等参数,自动生成维修保养任务,并精确地将任务分配给对应的维修人员。维修人员接到任务后,可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随时查阅设备详情、维修历史档案,迅速制定维修策略。同时,系统能对维修全过程进行追踪记录,包括维修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维修开始与结束的具体时间等关键节点。此外,通过与设备供应商的系统实现对接,可实时获取零部件库存情况、价格等关键信息,有效提升零部件的采购效率。凭借信息化设备维护管理系统强大的数据统计与分析能力,生成设备运行状态分析报告、维修成本概览报告等,为医院设备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推动医疗设备维护管理向科学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4. 结语

在医疗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医疗设备管理与使用的优化意义深远。其不仅是医疗机构提升运营效率、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更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唯有不断完善管理策略,强化设备使用与维护,才能更好地契合医疗行业发展需求,为民众健康福祉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苏烨,刘浦,孙成,等.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与设计[J].科技与创新,2025,(03):86-88+92.

[2]孙泽楠,刘浦,孙成,等.医疗设备的全流程管理系统设计[J].科技与创新,2025,(02):82-84+88.

[3]韩晓光,王侃.医疗设备采购计划协同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25,40(01):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