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对高职学生多元职业能力的赋能效应

作者

吴滢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310012

摘要:文章探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对高职学生多元职业能力的赋能效应,剖析该课程在职业发展中的价值并论述实施阶段的问题,同时提出具体策略,研究表明,此类课程可以提升学生技术与创新等职业能力,但也面临课程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优化内容等策略对发挥课程赋能作用,助力高职学生适应未来需求,可以增加针对性和可实施性。

关键词: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高职学生;多元职业能力;赋能效应

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渗透各个领域,职业生态也已改变,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就相当的重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为高职学生提供了适应时代需求的知识与技能,对学生多元职业能力的发展可显著赋能。

一、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对高职学生多元职业能力的赋能价值

(一)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对高职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存在显著助益,课程内容包含相关算法,编程语言以及工具应用等。某高职院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中,学生学习Python语言完成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任务,电商专业的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技术处理店铺销售数据,分析购买行为模式与偏好,为精准营销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此类学习接触到各类应用工具与技术内容,技术运用在实际问题解决中也达到要求。

(二)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这为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人工智能领域充满创新机遇,课程包含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等环节,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思维模式。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将人工智能与环保领域相结合,提出利用图像识别技术监测垃圾堆积情况,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数据等创新想法,跨学科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从新的视角看待问题,创新灵感不断,创新思维习惯也培养,未来职业中能够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职业竞争力也增强。

(三)强化问题解决能力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对高职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强化,学生在学习此类课程时,各种复杂的技术问题与实际应用场景都逐渐在学习过程中面临,通过这种学习形式,学生逐渐掌握了系统的问题解决方法。面对复杂情况时,能够快速定位问题关键并运用多种手段解决问题的这些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生成,在学生之后职业中,这种能力培养有助于从容应对职业中的多种挑战,高效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二、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在赋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当前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存在缺陷,高职院校中,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知识碎片化严重。课程设置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差异考虑不充分,教学模式“一刀切”现象较为严重,计算机专业学生可能因为课程内容过于基础无法深入学习,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又可能因为课程难度过高学习困难,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限制了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赋能作用。

(二)实践教学薄弱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薄弱问题,一方面,教学资源不足现象在高职院校中相当常见,这些院校缺乏专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与设备,学生实践操作的充分性难以达到要求。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和职业场景的脱节现象也相当常见,实践项目往往过于理想化,难以与企业实际工作中的任务对等,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技能进入职场后难以有效应用,学生在职业能力提升上出现“断档”问题,导致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难以有效提升。

(三)师资力量不足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师资力量不足,对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都存在制约,高职院校中许多教师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背景与实践经验存在缺乏,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简深入地讲解复杂技术知识,同时无法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比如,在讲解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时,教师可能因为自身知识储备不足,无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这使学生接触不到最新的行业动态。

三、优化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赋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策略

(一)完善课程体系

提升课程赋能效果的关键落点在优化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高职院校依据专业特点与需求,设计课程内容时应强化差异性特征,工科类专业课程的侧重可聚焦于技术原理与应用开发,算法设计,模型训练等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应并重;文科类专业更应注重人工智能在本领域的具体应用,例如传媒专业应更聚焦于内容创作,传播效果分析等与专业相关的人工智能应用,避免与专业需求的强技术化内容形式偏移。

(二)加强实践教学

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践教学的强化是途径,高职院校在人工智能实践教学资源投入应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高性能计算机设备与专业传感器等器材配备,这些都可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参与项目时,学生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与职业要求,将所学知识投入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也提升。

(三)提升师资水平

保障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质量,师资水平的提升是关键,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应强化,学术交流与培训活动可鼓励教师参与,此类培训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提升助力不言,寒暑假时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也应利用,同时在企业的人工智能项目开发与应用中参与,教学中融入实践经验后,学生可使用更具实用性的内容,职业能力的提升指导也更具性。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准确评估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促进效果,评价内容应包含学生的学习过程,知识掌握情况,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部分。除了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小组项目和实践操作等评价方式也应增加,通过多元评价方式,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职业能力发展过程里的问题,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助力学生多元职业能力的发展。借助多维度评价结果,教师能开展针对性教学辅导,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职业发展筑牢根基 。

四、结束语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对高职学生多元职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师资能力以及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策略,可以改进课程结构,使课程更好地实现赋能作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改进,高职院校应持续关注行业动态,不断对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进行完善,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支持,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吕明珠.“智能+”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2024,23(11)

[2]郝兴伟,周元峰,任立英.面向非人工智能专业的人工智能教育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4,(09):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