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特种机械装备可靠性分析及改进措施研究

作者

黄殿熙

大连工业大学

引言

随着工业发展,特种机械装备应用愈发广泛。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人员安全和经济效益。然而,当前特种机械装备在运行中存在诸多可靠性问题。因此,开展特种机械装备可靠性分析及改进措施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能为装备优化提供依据。

1.特种机械装备可靠性分析

1.1 可靠性影响因素

特种机械装备的可靠性受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这些因素贯穿装备全生命周期,对其稳定运行产生关键影响。从设计层面来看,若设计阶段未充分考虑装备的工作环境特性,比如高温、高湿、强振动等恶劣条件,会导致装备结构强度不足、部件匹配度低,埋下可靠性隐患。材料选择不当也会直接影响可靠性,选用的金属材料抗疲劳性能差、非金属材料耐老化能力弱,都会使装备在长期使用中易出现部件断裂、磨损或变形。制造工艺环节,加工精度不足、装配工艺不规范会导致部件尺寸偏差、连接松动,进而引发装备运行故障。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未按规范操作,比如超载运行、违规启停,会加速装备损耗;维护保养不及时,未能定期检查关键部件状态、更换易损件,也会使小故障逐渐扩大,影响装备整体可靠性。此外,装备工作环境中的粉尘、腐蚀性气体等,会对部件造成腐蚀和侵蚀,进一步降低装备可靠性,缩短使用寿命。

1.2 可靠性评估方法

特种机械装备可靠性评估需借助科学方法,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全面衡量装备可靠程度。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是常用方法,该方法先梳理装备各部件可能出现的故障模式,明确每种故障对装备整体功能的影响程度,划分故障严重等级,为后续改进提供重点方向。可靠性试验法通过模拟装备实际工作环境,开展寿命试验、环境试验和强度试验,记录装备在不同条件下的运行数据和故障情况,计算装备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故障率等关键指标,直观反映可靠性水平。统计分析法依托装备实际运行过程中积累的故障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故障发生的规律和趋势,建立可靠性数学模型,预测装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可靠性状态。

2.改进措施提出

2.1 设计阶段改进

设计阶段是提升特种机械装备可靠性的源头,需从多维度优化设计方案,筑牢装备可靠运行基础。在结构设计上,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将装备划分为多个功能独立的模块,便于后续维护更换,同时增强模块间的兼容性和稳定性,减少因局部故障引发的整体失效。充分开展仿真分析,利用专业软件模拟装备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振动和温度分布情况,识别结构薄弱区域并进行强化设计,比如增加关键部位的壁厚、优化连接方式,提升结构抗疲劳和抗冲击能力。材料选择方面,根据装备工作环境和部件功能需求,优先选用高强度、耐磨损、抗腐蚀的新型材料,对易损耗部件采用复合材料或表面强化处理技术,延长部件使用寿命。

2.2 维护阶段优化

维护阶段优化通过完善维护体系、改进维护方式,减少特种机械装备故障发生概率,延长使用寿命。建立装备全生命周期维护档案,详细记录装备出厂信息、历次维护内容、故障处理情况和部件更换记录,为制定针对性维护计划提供数据支撑。推行预测性维护模式,借助传感器实时监测装备关键部件的运行参数,如温度、振动、压力等,通过数据分析判断部件健康状态,预测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前安排维护,避免突发故障造成的损失。优化维护流程,明确维护人员职责和操作规范,确保维护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比如定期对润滑系统进行清洁和油品更换、对连接部件进行紧固检查,减少因维护不当引发的故障。加强维护人员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故障判断能力,使其能快速识别故障原因并高效处理,同时引入先进的维护工具和设备,提高维护效率和质量,确保装备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3.措施实施与效果预测

3.1 实施步骤规划

特种机械装备可靠性改进措施的实施需遵循科学步骤,确保有序推进并落地见效。首先开展全面调研,梳理现有装备的运行状况、历史故障数据和当前维护体系,明确改进工作的重点对象和关键问题,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划分任务阶段和时间节点,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其次进行试点实施,选择部分典型装备或关键部件先行应用改进措施,比如在某类特种机械的设计中采用模块化方案,或对特定装备推行预测性维护,实时跟踪试点过程中的数据变化,记录实施效果和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优化措施。试点成功后,逐步扩大改进措施的应用范围,在全领域装备中推广成熟的设计方案和维护模式,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培训,确保其掌握改进措施的实施方法和操作要点。最后建立实施监督机制,定期检查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评估实施进度和效果,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保障改进工作按计划推进,实现预期目标。

3.2 效果预测指标

特种机械装备可靠性改进措施的效果可通过多维度指标进行预测,直观衡量改进工作的实际价值。从可靠性指标来看,预计装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将显著延长,故障发生率大幅降低,尤其是关键部件的故障频次明显减少,装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显著提升。从经济性指标来看,改进后装备维护成本将有所下降,因故障导致的停机损失减少,部件更换频率降低,有效降低装备全生命周期成本;同时装备使用寿命延长,减少了装备更新换代的频次,节省了购置费用,为企业创造更高经济效益。从运行效率指标来看,装备故障停机时间缩短,有效作业时间增加,运行稳定性提升,能更高效地完成作业任务,尤其在连续作业场景中,装备的作业效率和任务完成率将得到明显改善。

3.3 持续改进方向

特种机械装备可靠性改进是长期过程,需明确持续改进方向,不断提升装备可靠性水平。技术层面,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动态,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融入装备设计和维护中,比如利用AI 算法优化可靠性预测模型,通过物联网实现装备运行数据的实时采集与远程监控,提升装备智能化和可靠性管理水平。数据应用层面,建立完善的装备可靠性数据库,整合全生命周期运行数据、故障数据和维护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故障规律和改进潜力,为后续设计优化和维护策略调整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标准体系层面,结合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完善装备可靠性设计标准、维护标准和评估标准,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标准体系,指导可靠性改进工作有序开展。

结束语

对特种机械装备可靠性分析及改进措施研究,能有效提升装备性能。通过分析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规划实施,可保障装备稳定运行。后续需持续关注改进效果,不断优化措施,推动特种机械装备可靠性研究深入发展,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中国机械工程》“复杂装备可靠性分析与设计专辑”征文通知[J].中国机械工程,2023,34(18):2193.

[2]冀海,张金豹,胡铮,等.产品研制环节对机械装备品质的影响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22,(01):60-64.

[3]李睿其.机械装备再制造可靠性研究现状及展望[J].今日制造与升级,2021,(0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