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灌溉系统优化设计

作者

门玉东

义县水利事务服务中心 辽宁省锦州市

引言

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农业灌溉用水占据总用水量的大部分,传统灌溉方式存在严重浪费、不均衡和低效等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探索高效节水的灌溉系统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 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1.1 提高农田灌溉效率,促进粮食增产

水利工程是提升农田灌溉效率、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支撑。传统灌溉方式存在水资源利用率低、供水不均等问题,而基层水利工程的优化,使灌溉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灌溉”转变。滴灌、喷灌、渗灌等高效节水技术的推广,使水分能够精确输送至作物根部,减少蒸发损失,提高水肥利用率。在某某地区,推广管道输水灌溉后,小麦亩均产量提高了 8%~12% ,用水量降低了 20%~30% 。现代化水利调度系统可以优化灌溉时机,避免旱涝交替影响作物生长,提高农田的稳产性。随着智慧水利的推进,灌溉方式向着精准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我国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1.2 增强农业抗旱、防洪能力

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能够有效调控水资源,在旱季确保农业供水,在汛期及时排涝,降低农田受灾风险。南方丘陵地区通过建设山塘水库和梯田蓄水系统,在枯水期可以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地下水回补和雨洪资源利用工程结合,可以保障农田水源供给,避免干旱导致的减产。现代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优化了农业生产条件,使低洼农田的涝灾发生率已降低 40% 以上。

1.3 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田水利工程的进步,可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为农民开拓增收渠道。水利工程建设涉及众多领域,如建筑材料、工程机械等,可以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同时,水利工程建成后,良好的水利条件可以为农村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完善的水利设施还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在实践中,某农村地区通过建设生态灌溉渠道,种植水生植物和树木,发展有机蔬菜和生态养殖,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 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灌溉系统优化设计要点

2.1 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入

当前,资金短缺仍是限制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必须给予这个问题足够的关注,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将其视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通过制定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政策,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持续稳定增长。其次,相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紧密围绕国家的投资政策,对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进行科学、严谨的可行性评估,确保项目的合理性。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并实施一批重点性、利国利民的农田水利民生项目。通过展示项目的良好前景和创新理念,积极争取国家和上级部门对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再次,要发动社会力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通过多样化的融资途径参与到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这将有助于形成一种多元化的投资结构。最后,充分利用政策性银行对水利工程建设的优先支持,争取更多信贷资源,与各类金融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其提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信贷支持创造有利条件。

2.2 合理确定灌溉面积

在实际灌溉过程中,为了确保农业用水能够得到有效利用,需要对灌溉区域进行科学划分,以此来保障农作物能够充分吸收到水分,同时也能

保证灌溉工作的高效开展。此外,还要考虑土壤类型、种植方式等方面的影响,结合种植作物的特性和需水量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科学确定灌溉面积。

2.2 引进先进技术

为提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平,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灌溉技术,并对现有灌溉设备进行改良,使其更适合我国国情,进而实现节水灌溉技术的优化应用。例如,微灌技术既可以减少用水浪费,又能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水分,减少水资源污染,还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特性进行精准灌溉,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4 系统总体架构

管道式水肥一体化系统主要由水肥混合装置、智能控制单元、压力调节系统、管道输送网络及传感器监测系统组成。水肥混合装置负责将水与肥料按照设定比例混合,并混合均匀。智能控制单元是核心控制模块,接收传感器数据,并根据预设算法调控水肥供给量。压力调节系统维持管道输送过程中的稳定压力,保证水肥均匀输送至农田各区域。管道输送网络负责将混合后的水肥液精准输送至田间作物根部,提高施用均匀性。传感器监测系统包括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等传感器,实时监测田间环境数据,为智能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2.5 精准种植管理

通过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智能化传感器等设备,可对农业生产区域进行精准化管控,详细划分不同地块,有效采集农作物多种生长数据信息,其中包括农作物植株高度、农作物叶片面积、农作物病虫害管理工作需求等。结合传感器监测数据信息,通过计算机软件创建三维立体模型,模拟农作物生产过程,智慧农业系统便可为农业工作人员提供恰当的种植建议,其中涵盖了各类农作物播种时间、农田种植精细、肥料施加方法、病虫害防治措施等。例如,工作人员在玉米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对玉米各个生长阶段的具体生产状态进行监测,并获取详细的土壤肥力与湿度参数信息,农业智慧系统可对各个种植区域肥料的需求进行详细判断与计算,辅助工作人员正确进行施肥,提高肥料施加的精准度,避免出现肥料的浪费或过量应用等问题,为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提供良好支持。

2.6 培养农田水利工程技术人才

首先,可组织管理人员到先进地区或国家的水利部门学习考察,借鉴成功经验和技术,或者邀请国内外知名水利专家举办讲座或现场指导,传授最新理念和技术。其次,定期举办水利工程管理和技术培训班,包括水旱灾害防御、农村饮水安全、水利工程建设等业务培训,针对当前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系统学习。鼓励管理人员参与实际工程建设,通过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储备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水利人才培养工作规划,通过事业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吸纳水利专业人才,改善水利干部队伍素质结构。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灌溉系统优化设计这一复杂系统工程,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未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及农业发展需求变化,还需不断创新完善以更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坚实水利支撑。

参考文献

[1]刘武军,岳丽丽,白雨帆.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论证要点探讨[J].海河水利,2025,(06):47-50.

[2]李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优化和高效运用的探讨[J].江西农业,2025,(11):129-130.

[3]魏静.新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J].江西农业,2025,(11):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