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融合路径

作者

李娟

皖滁州市定远县新区实验小学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多方面的因素,现阶段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本文从小学德育教学的角度出发,先分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然后分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最后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小学德育教学中的方法。

1 融合意义与现状分析

1.1 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主要是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受传统德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情况,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小学学生对具象化、生活化的文化场景更易接受,将心理教育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可避免单独开展心理课程时可能出现的“说教感”。例如某小学在校园走廊设置“情绪小驿站”文化板块,用卡通形象展示情绪调节方法,学生在课间驻足观看的过程中,就能轻松理解心理调节知识,这种融合方式让心理健康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易被学生接纳,为其心理成长构建起持续的文化滋养环境。

1.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融合现状

当前多数小学已意识到两者融合的价值,但融合多停留在表面形式。部分学校仅在校园内悬挂“阳光心理”“快乐成长”等标语,或在文化墙简单绘制心理主题漫画,未将心理教育目标与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深度结合。例如某城区小学虽设立了心理辅导室,却未将心理辅导理念融入班级文化建设、校园活动设计等环节,导致心理教育与校园文化呈现“两张皮”现象。还有学校仅在心理健康月开展相关文化活动,活动结束后便恢复常态,缺乏常态化的融合机制,难以形成持续影响学生心理成长的文化氛围。

1.3 现存问题及成因剖析

现存主要问题集中在融合缺乏系统性设计与实施能力不足。部分学校对融合的认知局限于“形式叠加”,未从学校整体发展角度规划融合路径,导致融合内容零散、缺乏连贯性。成因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仍滞后于学科教学,在资源分配上倾向于提升学业成绩,对融合所需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教师缺乏融合设计能力,多数小学教师接受的培训集中在学科教学或单纯的心理健康知识,未系统学习如何将心理教育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环境布置等具体工作,却因不知如何结合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流程,最终只能照搬其他学校的简单形式。

2 创新融合策略探索

2.1 课程体系融合创新

可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融入校园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打破学科与心理教育、校园文化的界限。例如某小学开发《校园文化中的心理密码》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探究校园内的“互助长廊”“荣誉墙”等文化场景背后的心理内涵——在分析“互助长廊”中展示的学生帮助同学的案例时,引导学生理解共情、合作等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在解读“荣誉墙”的评选标准时,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同时,将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学与校园文化、心理教育结合,比如语文课堂学习描写友情的课文后,组织学生为校园“友情角”撰写文化标语,让课程学习成为连接心理教育与校园文化的纽带。

2.2 活动载体融合创新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嵌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心理体验与成长。例如某小学在校园文化节中设置“情绪嘉年华”板块,开展“情绪绘本创作”“压力释放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学生通过绘制记录自己日常情绪的绘本,梳理自身心理状态;通过表演应对学习压力的情景剧,学习缓解压力的方法。

2.3 环境文化融合创新

从校园物理环境与精神环境两方面入手,打造具有心理教育功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物理环境上,某小学将校园角落改造为“心理成长空间”,设置“情绪树洞”信箱供学生倾诉烦恼,摆放心理科普绘本供学生自主阅读,墙面绘制“心理能量树”,学生可将自己的积极体验写在树叶形状的卡片上贴于树上,形成可视化的心理成长记录。在精神环境上,学校将“接纳自我”“尊重他人”等心理理念纳入校园核心价值观,通过每周的“校园小故事”广播,分享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共同克服心理困扰的真实案例,让校园精神文化始终传递积极的心理导向,形成全方位的心理教育文化环境。

3 融合保障与对策

3.1 制度保障机制建设

学校需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为两者融合提供稳定支撑。某小学制定《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融合实施方案》,明确融合的总体目标、阶段任务与各部门职责——德育处负责统筹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心理教育元素设计,心理教师负责提供专业指导,班主任负责落实班级文化中的心理教育内容,形成分工明确的协作机制。同时,将融合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体系,对在融合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班级给予表彰,对融合工作推进不力的环节进行针对性改进。此外,建立家校协同制度,定期向家长宣传校园文化中的心理教育理念,邀请家长参与校园心理文化活动设计,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推动融合的制度环境。

3.2 师资队伍能力提升

针对教师融合能力不足的问题,需构建系统性的师资培训体系。某区教育局联合高校心理学院,为辖区内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融合”专题培训,培训内容涵盖融合设计方法、心理活动组织技巧、校园文化场景创设等实用内容。培训采用“理论学习+案例研讨 ⋅+ 实践操作”的模式,例如让教师分组设计“班级心理文化角”方案,并现场模拟布置,专业导师进行点评指导。此外,建立校际师资交流机制,组织融合工作开展较好的学校教师分享经验,如某小学的心理教师定期到其他学校指导校园心理文化活动设计,帮助更多教师掌握融合实施的具体方法,提升整体师资队伍的融合实践能力。

3.3 长效融合推进措施

为避免融合工作流于短期形式,需建立持续优化的长效机制。某小学建立融合工作反馈机制,每学期末通过学生座谈会、家长问卷调查、教师工作复盘会等形式,收集各方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融合工作的意见,例如了解学生对校园心理文化活动的兴趣度、家长对融合效果的满意度,根据反馈调整下一阶段的融合重点。同时,学校设立融合工作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心理主题校园文化设施更新、融合类校本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工作,保障融合工作有稳定的资源支持。此外,将融合工作与学校发展规划相结合,每三年制定一次融合工作阶段性目标,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的融合能够长期、稳定推进,持续为学生心理成长提供支撑。

结束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不断探索创新。通过落实上述策略与对策,有望实现两者高效融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建设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欣.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探究[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5,(04):184-186.

[2]王虹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邂逅”德育教育,让孩子健康成长[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20):178-180.

[3]孟燕,曹巨龙.“五育并举”视域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课的探讨[J].内蒙古教育,2024,(10):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