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数字预失真技术在电台功率放大器中的实现与验证

作者

李国强

天津七一二通信广播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0

一、引言

在电台发射系统中,功率放大器(PA)的效率与线性度始终存在固有矛盾:为追求高能量转换效率,PA 常工作于 Class-C、Doherty 等近饱和拓扑,此时晶体管跨导(gₘ)随输入信号幅度非线性变化,导致输出信号出现幅度失真(AM-AM)与相位失真(AM-PM)。

二、电台 PA 非线性特性的成因与数学表征

要实现高效的DPD 补偿,需先明确电台PA 非线性的来源与数学模型,这是DPD 算法设计的基础。

2.1 非线性特性的核心成因

电台PA 的非线性主要源于有源器件(晶体管)的物理特性与电路拓扑的非理想性,具体可归结为三类:

2.1.1 晶体管固有非线性

无论是 Si LDMOS 还是 GaN HEMT 器件,其输出电流 ID 与栅源电压VGS 的关系均呈现非线性:

•静态特性非线性: ID-VGS 曲线遵循指数或多项式规律,当PA 工作于近饱和区时,跨导gₘ=∂ID/∂VGS 随 uϕS 增大而下降,导致输入信号幅度变化无法线性映射到输出;

•动态特性非线性:器件寄生电容( CGD 、 CGS )随电压变化,高频下会产生电荷存储效应,使输出信号滞后于输入,形成“记忆非线性”,尤其在短波(3MHz-30MHz)、超短波(30MHz-300MHz)频段,记忆效应会导致互调失真随信号带宽增加而恶化。

2.1.2 拓扑结构引入的非线性

高效率拓扑的工作机制会加剧非线性:

•Doherty PA:主/辅助放大器的导通切换存在“死区”,导致功率切换点附近出现幅度突变;

•Envelope Tracking(ET)PA:动态供电电压的纹波会使PA 工作点波动,引入额外的幅度调制失真。

2.1.3 外部环境的非线性影响

电台的野外、车载应用场景会导致PA 特性漂移:

•温度效应:PA 模块连续工作时结温升高(可达125℃),使晶体管阈值电压V_TH 漂移,导致非线性特性时变;

•负载失配:短波电台天线阻抗随电离层变化(VSWR=1.5:1-3:1),PA 输出负载波动会改变器件工作点,进一步恶化非线性。

2.2 非线性特性的数学表征模型

DPD 的核心是建立PA 非线性的数学模型,通过逆模型实现补偿。针对电台PA 的特性,主流模型可分为“无记忆模型”与“有记忆模型”两类:

2.2.1 无记忆模型(适用于窄带、低PAPR 信号)

假设PA 的非线性无时间滞后,仅与当前输入信号幅度相关,常用模型包括:

•幂级数模型:

y(n)=a0+a1x(n)+a2x(n)|x(n)|+a3x(n)|x(n)|2+⋯

其中 x(n) 为输入信 ,y(n)为输出信 , ak 为非线性系数。该模型结构简单,但无法描述记忆效应,适用于带宽<10MHz 的中波电台。

•Saleh 模型:

针对 AM-AM 与 AM-PM 失真分别建模:

其中 Ain/Aout 为输入/输出幅度, φout 为相位失真,α、 β,γ 、δ为模型参数。该模型拟合精度高于幂级数, J* 泛用于窄带超短波电台PA 建模。

2.2.2 有记忆模型(适用于宽带、高PAPR 信号)

考虑PA 的记忆效应(如热记忆、电记忆),需引入“历史输入信号”项,主流模型包括

•记忆多项式模型(MPM):

幂级数模型的扩展,引入记忆深度M(即前M 个时刻的输入信号):

其中 ∇K 为非线性阶数(通常取5-9 阶), δM 为记忆深度(通常取 3-5), a-{k,m} 为待辨识系数。该模型兼顾精度与复杂度,是短波、超短波宽带电台DPD 的首选模型。

•Volterra 级数模型:

描述非线性系统的通用模型,包含所有输入信号的交叉组合项:

其中 hk 为 k 阶 Volterra 核。该模型精度极高,但计算复杂度呈指数增长,仅用于对线性度要求苛刻的调频广播电台。

三、电台PA 中DPD 的实现架构与关键技术

DPD 在电台 PA 中的实现需结合电台的频段特性、信号类型与硬件资源,构建“基带处理—数模转换—反馈采样—自适应更新”的闭环系统。

3.1 整体实现架构

DPD 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3.1.1 基带预失真处理模块

位于电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如 FPGA 或 DSP)中,核心功能是根据预失真模型对输入基带信号进行“逆非线性扭曲”。以记忆多项式模型为例,处理流程为:

1.信号缓存:存储当前及前M 个时刻的输入信号 x(n),x(n-1),…,x(n-M) ,形成记忆深度为M 的信号矩阵;

2.非线性计算:对每个时刻的信号计算幅度的幂次项,生成非线性基向量;

3.系数加权:将基向量与预失真系数矩阵 ak,m 相乘,得到预失真后的基带信号y(n);

4.星座图调整:对QPSK/16QAM 等调制信号的星座点进行偏移,抵消PA 后续引入的

3.1.2 数模转换与射频前端模块

将预失真后的数字基带信号转换为模拟射频信号,送入PA 放大,关键技术包括:

•高速 DAC 选型:需满足电台频段的带宽需求(如短波电台需 DAC 采样率≥60MSPS,超短波电台 ⩾ 200MSPS),且无杂散动态范围(SFDR) ⩾ 60dB,避免DAC 自身非线性引入额外失真;•射频驱动级设计:在DAC 与PA 之间加入线性驱动放大器,将信号幅度提升至PA 的最佳驱动范围,同时隔离DAC 与PA 的阻抗相互影响。

3.1.3 反馈采样与信号重构模块

采集PA 输出的射频信号,反馈至基带单元用于模型系数更新,核心环节包括:

•反馈链路设计:采用“定向耦合器+下变频器+ADC”架构,定向耦合器的耦合度需匹配ADC 输入范围(通常为-20 至-10dBm),下变频器需保证带内平坦度≤1dB,避免频率选择性失真;

•同步与延迟补偿:由于反馈链路存在传输延迟(通常为10-50ns),需通过时钟同步模块(如GPS 驯服时钟)使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的时间戳对齐,再通过延迟补偿算法消除时间差,确保模型辨识的准确性。

3.1.4 自适应系数更新模块

基于“输入-反馈”信号对,通过自适应算法实时更新预失真模型系数,应对 PA 特性漂移(如温度、负载变化),常用算法包括:

•最小均方误差(LMS)算法:

以“预失真后信号经PA 传输的输出”与“理想线性输出”的均方误差最小化为目标,迭代更新系数ak,m(n+1)=ak,m(n)+μe(n)⋅x(n-m)|x(n-m)|k-1

其中μ为步长(通常取0.001-0.01), e(n) 为误差信号。该算法收敛速度快(迭代次数<1000),适用于车载电台等动态场景。

3.2 针对不同电台场景的DPD 定制化实现

短波、超短波、调频广播电台的PA 特性与信号需求差异显著,需对DPD 进行定制化设计:

3.2.1 短波电台(3MHz-30MHz)的 DPD 实现

短波电台 PA 采用分布式 Doherty 拓扑,带宽跨度大(10 倍频段)、负载失配严重,DPD 设计需重点解决“宽带适配”与“抗失配鲁棒性”:

•模型选择:采用“分段记忆多项式模型”,将3MHz-30MHz 频段划分为5 个子频段(3-6MHz、6-12MHz、12-18MHz、18-24MHz、24-30MHz),每个子频段训练独立的预失真系数,通过频段切换模块实时调用,使全频段内ACPR 波动控制在5dB 以内;

•抗失配优化:在反馈链路中加入负载阻抗监测单元(通过 VSWR 传感器),建立“阻抗-系数”映射表,当VSWR 从1.5:1 升至3:1 时,自动调用对应系数集,确保IMD3 补偿效果下降不超过 8dB。

3.2.2 超短波电台(30MHz-300MHz)的 DPD 实现

超短波电台以便携式、车载式为主,硬件资源受限(如FPGA 逻辑单元<50 万)、信号 PAPR 高(16QAM信号PAPR=6dB),DPD 设计需平衡“复杂度”与“补偿效果”:

•模型简化:采用“简化记忆多项式模型”,忽略高阶小幅度交叉项(如 k≥7、m≥4 的项),将计算复杂度降低 40% ,同时保证 IMD3 补偿至-48dBc 以下;

四、DPD 性能的验证体系与实测

4.1 实验室静态验证体系

在屏蔽实验室环境下,控制温度( 25C±2C )、负载(VSWR=1.2:1)等变量,采用标准信号源与频谱分析仪构建测试平台,核心验证指标包括:

4.1.1 线性度指标

•邻道功率比(ACPR):测量PA 输出信号在相邻频道(如超短波电台相邻频道间隔25kHz)的功率与主频道功率的比值,评估带外干扰抑制效果;

•互调失真(IMD3):输入两个等幅正弦信号(f1、f2),测量输出信号中3 阶互调分量(2f1-f2、2f2-f1)的功率与主分量功率的比值,评估非线性补偿精度;

•误差向量幅度(EVM):对数字调制信号(如16QAM),计算实际星座点与理想星座点的向量误差,反映信号保真度,通常要求 EVM⩽5% 。

4.1.2 效率与复杂度指标

•PAE 变化率:对比DPD 开启前后PA 的功率附加效率(PAE),评估DPD 引入的额外损耗(通常要求PAE下降 ⩽5% );

•算法时延:测量DPD 从信号输入到预失真输出的延迟(通常要求 ⩽10μs ),避免影响电台的实时通信;•资源占用率:统计FPGA/DSP 的逻辑单元、存储单元占用率(如超短波电台FPGA 资源占用率 ⩽60% ),确保预留足够资源用于其他功能(如信道编码、加密)。

4.1.3 静态验证实测数据(以超短波电台PA 为例)

测试条件:PA 型号为 GaN Class-J PA(输出功率 50W,工作频段 136-174MHz),输入信号为 16QAM(PAPR=6dB,符号率 1MSps),DPD 采用简化记忆多项式模型(K=5,M=3)。

五、DPD 技术现存挑战

尽管 DPD 在电台 PA 中已实现工程化应用,但面对电台向“宽带化、多模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仍存在三类核心挑战,需从算法、硬件、架构三个维度进行优化突破。

5.1 现存技术挑战

5.1.1 超宽带场景下的模型精度与复杂度矛盾

随着电台频段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如软件定义电台需支持 3MHz-3GHz 全频段),传统分段 DPD 模型面临“分段数量与精度”的权衡:

•若分段过少(如 10 个分段覆盖 3MHz-3GHz),每个分段内频率跨度大(300MHz),模型无法精准匹配PA 非线性特性,导致ACPR 波动超过8dB;

•若分段过多(如50 个分段),虽能提升精度,但需存储大量系数集(每个分段需存储50-100 个系数),FPGA 存储资源占用率从50%升至80%以上,且频段切换时系数调用延迟增加(从50ms 升至200ms),影响实时通信。

5.1.2 多模信号下的自适应算法收敛速度不足

现代电台需支持QPSK、16QAM、64QAM 等多调制方式(PAPR 差异达3-9dB),当信号类型切换时,DPD需重新训练模型系数:

•传统 LMS 算法在 64QAM 信号(PAPR=9dB)下,收敛迭代次数需 3000 次以上(耗时>1s),期间PA 输出信号线性度不达标(ACPR=-40dBc),导致短暂通信中断;

•RLS 算法虽收敛速度快(迭代次数<1000 次),但计算复杂度高(较 LMS 高 5 倍),在硬件资源受限的便携式电台中(FPGA 逻辑单元<30 万),无法实时运行。

六、结论

数字预失真(DPD)技术通过构建PA 非线性的逆模型,有效解决了电台发射系统中“效率与线性度”的固有矛盾,是实现高性价比线性化的核心方案。未来,随着软件定义电台、宽禁带半导体(GaN、SiC)的普及,DPD 将与 PA 实现“协同设计”(如基于 GaN 器件特性定制 DPD 模型),进一步提升电台发射系统的综合性能,为无线通信的绿色化、智能化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付 生 华 . 调 频 广 播 信 号 的 数 字 预 失 真 技 术 研 究 [J]. 电 视 技 术 ,2025,49(02):107-110.DOI:10.16280/j.videoe.2025.02.027.

[2]郭雅琴,叶焱,刘太君,等.基于 DSP 和 FPGA 的短波功放数字预失真算法实现[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15,35(03):296-299.DOI:CNKI:SUN:GTDZ.0.2015-03-017.

[3]吴卓纯.一种跳频功率放大器数字预失真算法[D].电子科技大学,2020.2020.0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