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化教学
叶良玉
金寨县映山红初级中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单个知识点,更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结构化思维。然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多采用“知识点串联”式教学,忽视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形成系统认知,面对综合型题目时常常无从下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通过“中心主题—分支节点—关联线条”的结构,能将零散知识转化为结构化体系,契合数学学科的逻辑特性。将其应用于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化教学,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提升思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有效载体。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结构化需求与现实困境
(一)知识结构化是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强调知识间的关联与应用。初中数学从代数到几何、从方程到函数,知识点呈现螺旋上升趋势,如“方程”模块需衔接小学算术、关联初中函数、铺垫高中不等式,若缺乏结构化梳理,学生易陷入“学一点会一点,综合应用就混乱”的困境。
(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碎片化问题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普遍存在三大痛点,一是知识点孤立讲授,教师按教材章节顺序教学,忽视“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图像关联”“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等跨章节联系;二是复习课形式单一,多采用“知识点罗列
习题训练”的模式,学生难以形成系统认知;三是学生解题思路封闭,面对综合题时无法快速调用相关知识,如在“几何证明题”中, 70% 的学生仅能想到单一判定定理,难以关联三角形全等与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综合应用(基于笔者 2024 年对 3 所初中的调研数据)。
二、思维导图与知识结构化的适配性分析
(一)思维导图的核心特性
思维导图由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提出,以“中心主题—分支节点—关键词”的形式呈现知识结构,具有三大优势:
1.可视化呈现。通过图形、色彩、符号将抽象数学概念具象化,如用“天平”图标表示等式性质,用“直角符号”标注矩形特征;
2.层级化梳理。从核心知识点延伸次级概念,再拓展具体公式、定理,如“四边形”中心主题下,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两大分支,每个分支再细分定义、性质、判定定理;
3.关联性建构。通过线条、标注建立跨分支联系,如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标注“当 y=0 时,函数转化为方程”,直观体现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二)知识结构化的实现路径
根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知识结构化需满足“新旧知识关联”“主动建构”两大条件。思维导图恰好提供了理想工具:
1.课前预习阶段。学生通过绘制基础思维导图,激活已有知识(如预习“二次函数”时,关联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
2.课堂教学阶段。师生共同完善思维导图,补充重点难点(如在“二次函数顶点式”分支下,添加“配方法推导过程”);
3.课后复习阶段。学生拓展思维导图,加入典型例题、错题分析,形成个性化知识体系。
三、实践策略,基于思维导图的三阶教学模式构建
(一)课前,引导自主梳理,奠定结构化基础
教师提前发布“思维导图预习任务单”,明确梳理目标与方法,避免学生无从下手。以“一元二次方程”预习为例:
1.任务拆解。要求学生围绕“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方程有什么用”三个问题展开;
2.方法指导。中心主题定为“一元二次方程”,一级分支设“定义”“解法”“应用”,二级分支标注关键词(如“解法”下分“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
3.成果反馈。课堂前 5 分钟展示 2-3 份典型思维导图,针对“漏写一般形式 ax2+bx+c=0 ( a≠0 )”“未区分解法适用场景”等问题进行点拨,为课堂教学铺垫基础。
(二)课中,师生协同建构,完善结构化体系
课堂教学采用“思维导图引领 + 问题驱动”的形式,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为例:
1.情境导入,确定中心主题。展示伸缩门、停车位等平行四边形实物,引出中心主题“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小组探究,生成分支节点。分组让学生通过测量、推理探究性质,每组负责一个分支(如“边的性质”“角的性质”“对角线的性质”),并在思维导图上补充“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等关键词;
3.教师点拨,强化关联逻辑。在各组展示后,教师用红色线条标注“对角线互相平分”与“三角形全等”的推导关系,用虚线连接“平行四边形”与“矩形”(标注“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转化为矩形”),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
4.即时训练,嵌入例题应用。在“应用”分支下,添加典型例题(如“已知平行四边形 ABCD, AB=5 , AD=3 ,求周长”),并标注解题关键“利用对边相等性质”,实现“知识—方法—应用”的闭环。
(三)课后:拓展个性化导图,深化结构化应用课后是知识结构化的关键巩固阶段,教师需设计分层任务:
1.基础层。完善课堂思维导图,补充课本习题的解题思路,如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分支下,针对“ x2-4x+3=0′ ”标注“十字相乘法:(x-1)(x-3)=0”;
2.提高层。绘制“跨章节关联导图”,如以“对称性”为中心主题,关联“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函数图像对称性(二次函数)”;
3.创新层。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思维导图,如“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利润问题”,分支包含“问题情境”“等量关系”“方程建立”“解的检验”,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总之,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化教学,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知识碎片化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了系统的知识体系,提升了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雷晓兰,周恒.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化构建的大单元教学策略--以数与代数知识板块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1(10):25-27.
[2]杭静.“结构教学”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组织[J].数学教学通讯,2021,(17):6-7.
[3]张彩英.单元视域下的初中数学结构化教学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0,(28):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