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铁站房换乘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

作者

李顺

中铁时代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安徽省芜湖市 264000

0 引言:

本研究聚焦于高铁站房内部问题最为集中的“换乘空间”。本文旨在系统剖析当前高铁站房换乘空间在人性化设计层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导向系统、功能服务、物理环境及智能科技等多个维度,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策略体系,以期为实现高铁客站的设计创新提供切实的理论参考。

1 高铁站房换乘空间人性化问题分析

1.1 空间导向系统混乱

高铁站换乘空间导向系统的混乱,是导致旅客产生不便的首要根源。(1)许多现代高铁站追求宏大叙事般的建筑美学,造就了开阔磅礴的中央通高大厅,同质化的宏大空间却极易让旅客丧失方向感,仿佛置身于一座冰冷的钢铁玻璃迷宫,每一个出口看上去都别无二致;(2)其标识系统往往设计失当,或信息过载、令人眼花缭乱,或信息缺失、语焉不详,迫使旅客不断停下脚步四处张望,在匆忙中反复确认方向;(3)导向的混乱极大地降低了换乘效率,在心理上给旅客带来了紧张感,尤其对于时间紧迫、行李繁多或对环境不熟悉的旅客而言,每一次犹豫不决的寻路都是一次糟糕的体验,与“以人为本”理念中追求便捷、安心、愉悦的诉求背道而驰。

1.2 功能服务设施不足

功能服务设施不足体现在休憩、商业、无障碍及精细化服务等多个维度:(1)尽管站内空间广阔,但可供旅客安心休憩的座椅却常常寥寥无几,且其设计多考虑管理便利,冰冷坚硬、缺乏倚靠的形态让人无法放松,甚至刻意设计成防止躺卧的样式,流露出一种隐性的排斥感;(2)商业服务设施的布局时常与旅客主流线冲突,冗长的商业通道强行打断高效的换乘路径,增加旅客换乘时间与不便;(3)无障碍设施虽已成为标准配置,但其管理却时常缺位,盲道被行李车肆意占用、无障碍电梯久锁不开或沦为工作人员通道的情况屡见不鲜;(4)母婴室、儿童看护区、私密的充电座位等,满足特定人群需求的精细化服务设施普遍短缺,暴露出现有设计仍停留在满足“多数人”基本通行需求的层面。

1.3 物理环境舒适度欠佳

物理环境舒适度欠佳主要体现在夏季热环境、声环境及温湿度控制三个维度:(1)在夏季,充沛的阳光透过玻璃顶棚直射室内,虽营造了通透明亮的视觉感受,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温室效应,导致局部区域温度飙升、热舒适性急剧下降;(2)站内人群的喧嚣、列车进出的轰鸣,在坚硬光滑的吊顶与墙面之间反复折射、叠加,形成难以消散的混响,不断刺激着旅客的听觉神经,加剧烦躁情绪;(3)巨大的空间体积使得空调系统往往难以实现均匀的温湿度控制,不同区域常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无法为旅客提供一致的舒适温度环境。

2 构建“以人为本”的换乘空间人性化设计策略

2.1 清晰直觉的空间导向性设计

构建清晰直觉的空间导向系统,在于让旅客无需依赖复杂的标识解读便能依靠直觉轻松寻路。

2.1.1 空间辨识引导

设计应巧妙运用空间形态、材质变化、自然光影和精心设置的地标节点,来塑造易于辨识的空间序列。例如,通过拱廊、渐变的光带或独具特色的艺术装置,自然地吸引人流向前;利用不同区域的地面铺装材质或色彩,微妙地提示功能转换,使旅客即使在视野内看不到标识牌的情况下也能感知到正确的方向。

2.1.2“无缝衔接”理念:

空间导向性设计在于贯彻“无缝衔接”理念,从布局与设施上减少空间阻碍。通过优化站房整体布局,尽可能缩短换乘步行距离;利用平行扶梯、宽敞的连廊和清晰的视线通廊,消除空间阻隔感,从根本上减少旅客的徘徊,从而有效缓解焦虑感,提升乘客的心理安全感。

2.2 复合体贴的功能服务性设计

复合体贴的功能服务性设计聚焦旅客多样化需求,通过座椅、商业、无障碍及便民设施的科学规划,兼顾实用性与关怀度,打造舒适便捷的换乘环境。

(1)座椅布局设计:座椅布局是衡量关怀度的一个关键尺度,必须在人流密集区及换乘路径旁合理设置充足且舒适的休憩点,提供形式多样的座椅选择(如带靠背的长椅、独立沙发座乃至允许短暂平躺的隔音舱),满足等待、小憩、工作等不同场景需求,且要保证其布局不干扰主要人流动线,平衡休憩需求与通行效率。

(2)商业服务布局设计:商业服务应作为换乘体验的积极补充而非干扰,采用“嵌入式”布局,零售与餐饮网点有机设置在流线两侧的凹入空间或夹层中,使商业活力与交通效率相得益彰,让消费成为一种自愿的享受而非被迫的绕行。

(3)无障碍通行设计:应全面落实并保证其可用性,畅通无阻的盲道系统、随时可用的无障碍电梯、配备齐全的母婴室与家庭卫生间,应成为标准配置,覆盖特殊群体基础出行需求。

(4)便民设施考量:应细致考量免费充电接口、行李寄存柜、饮用水机、信息问询台等便民设施的布局,体现出对全龄旅客、特别是老幼病残孕等特殊群体的深度关怀。

2.3 舒适健康的物理环境设计

营造舒适健康的物理环境是提升换乘空间品质、保障旅客身心健康的重要环节,要对声、光、热环境进行一体化精细化设计。

(1)光环境设计:在光环境层面,应优先最大化利用自然采光,通过智能控制的遮阳系统避免直射眩光和过度热辐射,在夜间或地下空间采用模拟自然光照节律的智能照明系统,提供均匀、柔和、无频眩的灯光环境,保护视觉舒适度。

(2)声环境设计:声环境控制方面,可以在顶棚、墙面等大量采用高性能吸声材料及结构(如多孔铝板、吸声石膏板或艺术声学装置),以有效降低混响时间,吸收聚集的噪声;再辅以轻柔的背景音乐或自然声景,共同营造一个相对静谧、令人放松的听觉氛围。

(3)热工环境设计:热工环境可以借助高效的空调新风系统,通过 CFD 模拟优化送风口布局,保证空间内温湿度均匀稳定,避免冷热不均,引入新风过滤系统保障室内空气质量。

通过声、光、热环境三者的协同作用,共同构筑一个令旅客在生理上感到舒缓、在心理上感到安宁的高品质候乘环境。

2.4 智能智慧的科技人文设计

在数字时代,智能科技的深度融合是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最高效路径,通过技术应用满足人的实际需求,提升体验与效率。

(1)高铁站台可以建设一个智慧出行系统,通过开发站内导航 APP,提供从进站到换乘的全程实时路径规划与 AR 实景导航,利用部署于各处的智能交互屏提供班次信息,根据旅客需求个性化推荐最优换乘方案,减少旅客出行困扰;

(2)物联网技术让环境调控变得节能,传感器网络自动感知各区域人流量、光照和温湿度,动态调节空调,始终把环境维持在最佳状态,兼顾节能需求与人员舒适体验。

三、结语:

高铁网络的飞速发展令一座座宏伟的站房成为现代城市的门户象征,然而其最初追求规模效率的工程思维,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人性化考量不足的印记。换乘空间作为旅客体验的核心环节,未来设计必须超越传统的功能主义,转向一种更深层次的关怀性设计,其既是“交通强国”的内涵所在,亦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赵阳,解宇.地铁设计中的人性化研究[J].工程技术,2023(3):3.

[2]建筑学.韧性视角下地铁出入口空间人性化设计优化研究——以青岛地铁为例[D].青岛理工大学,2023.

[3]张桦楠.关于地铁车站空间设计中人性化的体现思考[J].建筑与装饰,201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