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论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

作者

尹雪华 陈春华

惠民县淄角镇中学 山东省滨州市 251716; 惠民县淄角镇中学 山东省滨州市 251716

中小学劳动教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培育劳动价值观、传递劳动知识技能、增强身体认知和提升劳动审美意识等功能。为促进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进一步拓宽实践路径,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振兴乡村的知识体系;增强"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指导,凸显乡村劳动教育集体指导合力;建设"菜园子"实验田,培养中小学生现代劳动实践力。

一、乡村振兴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的独特资源与价值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资源供给和目标导向两方面,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资源层面,乡村拥有城市无法比拟的自然与生产场景——农田、果园、茶园等农业生产基地,可成为学生学习耕种、灌溉、采摘的“活课堂”;乡村的竹编、陶艺、剪纸等传统手工艺作坊,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乡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基层事务,也能转化为劳动教育的实践项目。这些资源无需额外搭建,只需稍加规划便可成为劳动教育的“天然教材”,降低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成本。天然素材从教育材料的角度来看属于低结构材料,低结构材料的特征是环保且可重复利用,相对于我国当下教育体系中使用的高结构材料有明显的优势。在中小学劳动教育过程中广泛使用低结构材料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利用,全面提升了劳动教育的水平。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现实困境

尽管乡村振兴为劳动教育提供了诸多利好,但当前乡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仍面临多重阻碍。首先是师资力量的“专业性不足”。乡村中小学教师多为全科教师,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专业培训,既不熟悉农业生产的科学方法,也不擅长将劳动实践与学科知识融合。例如,部分教师在组织农田劳动时,仅能指导学生“如何播种”,却无法结合生物学科讲解植物生长原理,也不能结合数学学科计算种植密度与产量,导致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脱节,难以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的目标。其次是教育内容的“同质化与脱离实际”。部分乡村中小学照搬城市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设烘焙、手工折纸等与乡村生活关联度低的课程,忽视了本地特色资源的利用。还有学校将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打扫卫生”“校园除草”,内容单一且缺乏层次性,无法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与实践需求。这种脱离乡村实际的劳动教育,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浪费了乡村振兴赋予的独特教育资源。最后一项问题则是家校认知的偏差和不协同。劳动教育虽然是新时期重要的教育理念,但并没有纳入现阶段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中,特别是在学生的升学考试中没有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出现。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只看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家长忽视劳动教育的地位,弱化劳动教育的存在感甚至对学校精心布置的各项劳动教育任务不以为意,对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不积极这一现象置若罔闻,这同样是劳动教育在落实过程中的重要阻碍因素。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路径

针对上述困境,乡村中小学需立足乡村振兴需求,从课程设计、师资建设、家校协同三方面构建劳动教育开展路径。

首先是课程设计方面。在课程设计上要以本土化和生活化为导向,打造乡村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乡村学生的认知特征和阶段性学习特征开展相应的劳动课程。比如,低年级学生喜欢自然环境并渴望到大自然中开展实践性探索学习,与之对应的劳动教育课程可以设定认识各种农作物的课程安排,让这些学生到田间观察各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不同时期的生长样态。中年级学生则深入结合乡村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了解符合乡村地区社会风俗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教师邀请本地手工艺人担任特聘教师,向这些学生讲解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让学生悉心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高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均有很大提升,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把劳动教育和其他课程的文化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比如,设计简易的电商推广方案,或参与乡村公共空间改造,提出小型设计建议。这种分层递进的课程设计,既利用了乡村资源,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知识学习和劳动教育学习的有效统一。

在师资建设上,需构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 + 本土人才”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学校可选拔部分教师参加劳动教育专业培训,培养专职劳动教育教师;同时,邀请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员、本地手工艺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等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或实践指导。在开展这一部分工作的过程中要密切结合我国对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最新要求,将新型农业、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等一系列的概念加入其中,让学生通过劳动教育的学习机会深入了解我国在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战略规划,这对学生树立高远的学习格局并打开学习思维都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这样安排也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师资,让学生和教师都能从更加丰富且广阔的教育视野看待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涉及面对学生认知丰富与能力发展所发挥的促进作用。

在家校协同方面,学校需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转变家长认知,并搭建家校劳动实践平台。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宣传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分享学生劳动实践的成果,让家长看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同时,组织“家校劳动日”活动,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农田劳动、乡村清洁等活动,让家长在实践中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除了做好上述工作之外,学校还可以支持家长主动分享在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总结家庭教育的心得,成为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成功借鉴,为后续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劳动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这有助于培养我国新时期的劳动教育人才并全面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最终转化为对乡村教育战略顺利实施的强大的智力支持。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要深入贯彻科学的教育理念,持续优化教育方式并最终促进劳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独雅宁.涉农高校劳动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策略探析[J].农村·农业·农民,2025,(08):109-112.

[2]贺鹏宇,田艳.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校“劳动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5,5(16):154-158.

[3]李丹丹,唐亚坤.劳动育新才职教助振兴[J].村委主任,2025,(14):96-98.

[4]李娟,李玉红,于占海,等.基于乡村振兴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24,29(02):80-83.

[5]杜建群,刘丹.振兴乡村,发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功能[J].基础教育课程,2021,(02):13-17.

作者简介:姓名:尹雪华,出生年月:1977.07.04,性别:女,学历:大学,民族:汉,籍贯:滨州市无棣县,单位:滨州市,现在职称: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