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资源的整合研究
李丙颖 赵文波
惠民县淄角镇中学 山东省滨州市 251716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为中小学劳动教育开拓了新的视野与途径,借助课程内容的多元融合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使其不再受限于学校课堂,而是拓展至家庭和社会,形成多元教育生态。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整合,作为创新教育模式,能优化各方资源、强化教育效果,推动家校社深度合作,营造优良教育环境,为学生全面发展筑牢根基,为劳动教育改革增添活力。
一、“家校社协同”整合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资源的必要性
家校社协同在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实践中的应用有两项突出意义。首先是有助于解决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单一化的问题。在当下,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劳动教育资源局限于校园内部,这些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非常强的学校教育特征,但和真实的劳动教育情景关联性差,导致学生无法获得充分的劳动教育体验最终影响劳动的学习质量。而且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劳动意识和出色的劳动技能,更不利于学生将所掌握的劳动技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而家校社协同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劳动技能和方法更能将这种技能与方法应用到个人现实生活中提升劳动教育的品质。其次是有助于弥补家庭教育劳动资源无序化的问题。家庭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阶段家庭教育在贯彻劳动教育这一方面却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家长要求子女完成家庭劳动任务,但没有深度挖掘这些任务更加深层次的劳动教育属性,导致子女认为家长开展的劳动教育只是在做一些日常工作,没有深刻领会劳动教育的内涵。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在贯彻过程中给劳动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教育技能更引导其树立了科学的劳动认知观,规范了劳动行为并切实提升了劳动教育的品质。
二、“家校社协同”整合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资源的现存问题
家校社协同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的资源在应用过程中面临不同程度的问题。首先是协同教育的主体权责不够清晰。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三方非常重要的教育主体,在整个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不可否认的是,三方主体的责任划分不清晰导致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多头管理和责任真空是不可忽视的一项严重问题。比如,学校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清洁活动,但社区却并没有提前做好场地协调和安全保障,家长对学校的劳动教育安排毫不知情,导致本次的活动乏善可陈,没有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第 2 项典型问题是资源整合内容的脱节。在当下家校社协同整合的劳动教育资源基本停留在“场地提供”“活动组织”的表层,缺乏对资源的深度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内容缺乏关联性与递进性,无法形成完整的教育链条。第 3 项典型问题是资源整合渠道相对单一,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社区整合劳动教育实践资源仅靠学校的被动联系。学校在联系家长和社会教育主体的过程中要始终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其余两个主体在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参与。
三、“家校社协同”整合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资源的实施策略
在家校社协同教育的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资源的实施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协同管理机制”。成立由学校、家庭、社会代表组成的“劳动教育资源整合领导小组”,明确三方权责——学校负责制定资源整合计划、组织劳动教育活动、开展评价反馈;家庭负责配合学校完成家庭劳动任务、监督学生劳动安全、反馈学生劳动情况;社会机构负责提供实践场地与专业指导、制定实践安全规范、协助学校完成实践评价。在这三方权利和责任得到明确划分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定期沟通的新机制,结合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和劳动教育的阶段性要求召开三方劳动教育的专项协同会议,深入交流本次的资源整合状况,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确保三方协同的有效推进和持续性推进。在交流过程中,秉持着开放互动的原则和灵活交流的理念,三方中的任何一方在觉得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主动和另外两方的其中一方或双方同时展开主动沟通,便于劳动教育的最新理念深入贯彻传达下去。
二是“搭建数字化资源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家校社劳动教育资源整合平台”,破解资源整合渠道单一的问题。平台可设置“资源展示区”,社会机构发布实践基地信息与实践项目,家庭分享家庭劳动经验,学校发布课程计划与劳动任务;“活动预约区”,学校可在线预约社会机构的实践场地,家长可在线报名参与学校组织的劳动活动;“评价反馈区”,学校、家庭、社会可在线填写学生劳动评价,实现评价信息的实时共享。在执行过程中,学校通过平台预约关于传统节日主题的实践活动,家长通过平台报名参加本次活动,社会教育力量则是整合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主题劳动实践活动,在活动结束后参与三方通过平台反馈学生的实际学习表现,针对学生在传统文化劳动中的整体状况开展更深入且广泛的交流,不仅能总结本次劳动教育的成果更能为接下来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更确切的方向参考。
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措施”。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调动家校社三方参与资源整合的积极性。对学校,可将劳动教育资源整合成效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学校给予表彰与资金支持;对家庭,可开展“优秀劳动家庭”评选活动,表彰积极参与劳动教育的家庭,并给予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等奖励;对社会机构,可颁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牌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媒体宣传等方式,支持社会机构参与劳动教育。除了做好上述工作之外,还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保障机制,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为参与劳动实践的学生购买意外保险,同时也要加强对整个劳动实践各环节的审查力度,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宣传,最大程度上确保资源整合过程中不会出现各种问题,这是提升学校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家校社协同的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实现了形式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充分发挥三方主体的作用并形成优质的教育合力能够给中小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这是本次劳动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也是未来劳动教育优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世春.家校社协同的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5,(27):22-24.
[2]史加学.以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初中劳动教育走深走实[N].贵州民族报,2025-08-19(B02).
[3]张林.家校协同下小学劳动教育家庭指导策略的重构[J].上海教育,2025,(22):103.
[4]冯彩霞,罗从忠.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整合模式研究——以诸城经济开发区学校为例[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5,(04):120-123.
[5]余定华,李颖.家校社协同育人下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路径分析[J].教育家,2024,(10):69.
作者简介:姓名:李丙颖,出生年月:1981.09.13,性别:女,学历:大学,民族:汉,籍贯:滨州市惠民县皂户李镇单位:滨州市,现在职称: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