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专科护理中安全管理的策略分析
蒋慧
伊金霍洛旗人民医院
摘要:儿科专科护理的安全管理在保障儿童患者健康与护理服务质量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及护理要求的提高,如何有效实施安全管理成为儿科护理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分析儿科护理中的常见安全问题,探讨相应的管理策略,以期为护理人员提供可行的指导,从而提升儿科护理的安全性。
关键词: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护理质量,风险控制,护理策略
引言
儿科患者因其生理及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护理过程中更易发生安全事件,因此对护理安全管理的要求更加严格。安全管理不仅是降低医疗事故的关键措施,也是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重要环节。当前,儿科护理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有效的安全管理策略不仅有助于保障儿童患者的安全,还能促进儿科护理学科的发展与进步。本文将探讨儿科专科护理中安全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一、儿科专科护理中的安全管理现状
1.儿科护理安全管理的基本概述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指的是在护理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标准化、制度化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儿童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状态。儿童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未完全成熟,其应对疾病、表达痛苦的能力较弱,容易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因此,儿科护理需要更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中国部分三甲医院,尤其是儿科专科医院,逐步引入了包括电子病历系统、护理安全监控系统等在内的信息化平台,通过科技手段实现护理过程的精准监控。这些平台通过对护理流程的实时追踪,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例如,北京儿童医院的护理系统通过扫码识别病人身份,防止药物投放或治疗方案执行错误。护理安全管理不仅包括对常规护理操作的规范化管理,还涵盖对环境、设备的管理。某儿童医院在进行安全管理评估时,发现儿科病房的插座、输液设备存在老化问题,易引发安全隐患。通过定期检查设备并实施维护,确保护理环境安全。此外,安全管理中对护理人员心理素质的关注也尤为重要。由于儿科护理工作压力较大,护理人员易发生情绪波动,影响操作准确性。因此,定期的心理辅导和技能培训是儿科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儿科护理中的常见安全问题
药物管理不当是儿科护理中的常见安全问题之一。由于儿童的身体代谢能力有限,药物剂量的把控尤为重要。某一位6岁男童因发热入住上海某医院儿科,医护人员在执行用药过程中,因一时疏忽将成人剂量的抗生素用于该男童,导致男童出现药物过敏反应。该医院通过事件回顾发现药物管理系统存在疏漏,决定在药物管理系统中引入电子药品剂量控制系统,该系统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自动计算药品剂量并提示警告,避免再次出现类似情况。患者身份识别错误也是儿科护理中的另一常见问题。儿童患者往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清楚说明个人信息,给护理工作带来困难。
3.儿科护理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儿科患者由于身体免疫力差、发育未完全等原因,容易成为护理过程中安全事件的高发群体。儿童在接受护理时无法像成人一样清晰表达身体的不适,也无法主动配合护理操作,因此,护理人员的操作失误更容易导致严重后果。广州某儿童医院在护理过程中曾发生一例因鼻饲管误插肺部而导致患儿呼吸困难的事件。这一事件暴露了护理操作中的隐患,医院加强了对护理技术的监督,并实施了更为严格的操作检查制度。
二、儿科专科护理安全管理的策略分析
1.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这一机制,护理人员能够提前识别潜在的护理风险,并在问题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北京某儿童医院引入了智能护理风险评估系统,能够根据每位患儿的病历信息、病情进展以及护理记录进行数据分析,自动提示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例如,系统可在患儿出现药物过敏的情况下提前报警,提醒护理人员慎重使用特定药物。通过数据驱动的预警机制,医院在一年内大幅减少了用药错误事件的发生。上海某儿童专科医院则在输液管理中引入了输液智能监控设备。设备可实时监控患儿的输液速度、药物种类、剂量等数据。一名患有急性肾炎的患儿在接受输液治疗时,智能系统监测到患儿的输液速度异常,迅速报警提示护理人员调整输液量,避免了输液过快对患儿肾功能造成进一步损伤。该预警机制确保了高风险护理操作的安全实施,减少了护理操作失误。
2.加强儿科护理人员的培训与专业素养提升
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儿科护理工作中,面对患儿的生理特点与心理需求,护理人员需要具备更高的敏感度和应变能力。某儿童医院在护理人员的入职培训中,重点强化了儿科护理的核心技能,包括呼吸道管理、静脉穿刺、药物剂量计算等技术,并通过实际操作考核确保每一位护理人员能够准确掌握这些技能。在实践中,该医院发现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仍会出现某些技术错误,例如因不熟练导致穿刺失败,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因此,医院每年定期组织护理技术培训,模拟复杂护理场景,并通过案例研讨提升护理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3.加强医患沟通与家属协作
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患儿往往不能清晰表达自身感受,家属的参与与协作成为保障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某儿童医院在儿科病房引入了家属陪护管理系统,允许家属实时了解患儿的治疗进展,并通过手机应用程序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某一位患有严重哮喘的患儿在夜间突然发作,家属通过应用程序及时通知值班护士,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的急救处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家属能够更有效地参与患儿的护理过程,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护理延误。
结论
儿科专科护理中的安全管理需要多方面的策略支持,以有效应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通过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预警机制、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心理健康管理、促进医患沟通与家属协作,可以显著提升护理安全水平。这些管理策略不仅能减少护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还能为儿童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护理环境。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不断优化管理系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儿科护理的高质量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娟.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中国护理管理, 2019, 19(2): 45-48.
[2]张敏. 信息化技术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20, 55(7): 850-853.
[3]陈美兰. 风险预警机制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护理学报, 2021, 28(4): 74-77.
[4]刘英. 儿科专科护理中家属参与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 现代临床护理, 2022, 21(3): 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