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音乐军旅歌曲风格特点

作者

贺玉熙

兰州成功学校 730100

军旅歌曲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璀璨明珠,肩负着弘扬时代精神、展现军人风采、凝聚民族共识的重任。其风格独树一帜,刚柔并济中见英雄气概,历史与当下对话里显时代脉搏,战斗豪情与抒情细腻交织间传递深厚情感。这种多元风格,为初中音乐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湘教版(2024)初中音乐教材精选多首经典军旅歌曲,为教学搭建了良好平台。本文将深入剖析军旅歌曲核心风格,探寻其融入初中音乐教学、助力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

一、军旅歌曲风格特点的多元维度

(一)阳刚气质:力量与信念的交响

军旅歌曲的阳刚气质,深深植根于其军事内核与战斗精神。旋律常选用进行曲节奏,2/4 拍或 4/4拍的强弱规律,恰似整齐的行军步伐,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里重复的强音,以节奏的重复与递进凝聚集体力量。和声方面,大调式占据主导,主和弦的稳固支撑与属和弦的强烈推进相互映衬,如《强军战歌》中旋律音程的起伏,彰显军人使命的厚重。这阳刚气质,既是音乐形式呈现,更是军人“一往无前”战斗信念的生动诠释。

(二)时代特征: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军旅歌曲的风格变迁与时代进程同频共振。革命烽火中,它聚焦“团结、教育、打击”使命,像《十送红军》借递进叙事与婉转民谣,勾勒军民深情;和平年代里,歌曲目光转向军人日常,《打靶归来》用田园景致与二声部轮唱,捕捉战士训练后的惬意。步入新时代强军征程,科技元素融入其中,《就为打胜仗》将电子音效与摇滚节奏巧妙结合,凸显信息化战争对军人的全新挑战。军旅歌曲宛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中国社会在不同时代的风云变幻与发展脉络。

(三)战斗精神: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共鸣

战斗精神作为军旅歌曲的核心精髓,在表达上兼具直白与含蓄之美。直白呈现时,如《当那一天来临》里“放心吧祖国,为了胜利我要勇敢前进”这般宣言式歌词,凭借短促节奏与高亢音区,瞬间点燃战斗豪情。含蓄表达则巧妙借助自然意象与历史典故,像《四渡赤水出奇兵》以“横断山,路难行”描绘地理环境,在还原长征艰难的同时,借“乌江天险重飞渡”等叙事,展现红军的非凡谋略。这种“显”“隐”交融,让战斗精神挣脱历史束缚,化作永恒的精神标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四)民族根基:地域文化与集体记忆的融合

军旅歌曲深深扎根于民族土壤,展现出对地域文化的巧妙吸收与创造性转化。旋律方面,它汲取民间音乐调式的养分,像《谁不说俺家乡好》对《沂蒙山小调》五声音阶的变奏运用,以婉转之音诉说对家乡的深情。歌词层面,方言词汇与民俗意象的融入,如《十送红军》里的江西客家方言衬词,让地域特色跃然眼前。结构上,融合传统曲艺形式,《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领唱 + 合唱”的模式,既保留互动性,又强化集体力量,成为连接个体与集体记忆的文化桥梁。

二、军旅歌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价值实现

(一)音乐感知力:从形式分析到审美体验

军旅歌曲的风格特点为初中音乐感知训练提供了丰富素材。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节奏模仿—旋律听辨—和声分析”的层级训练,提升音乐要素的敏感度。例如,在《打靶归来》教学中,先让学生用身体打击乐模拟“X0X0|X00”的节奏型,感受进行曲的律动感;再通过对比单声部与二声部版本的演唱,理解轮唱形式对空间感的营造;最后分析歌曲中“中速稍快”的速度标记与“强弱交替”的力度变化,体会音乐形式与情感表达的关联性。这种“解剖式”分析能帮助学生建立“形式—内容—情感”的音乐认知框架。

(二)文化理解力:从历史叙事到价值认同

军旅歌曲的文化价值在于其承载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传承。教师可结合湘教版教材中的《十送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等作品,设计“音乐中的长征”主题单元,通过“历史背景讲解—歌曲结构分析—革命精神讨论”的递进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军旅歌曲与时代语境的互动关系。例如,在《过雪山草地》教学中,可结合红军长征历史图片与口述史料,分析歌词中“雪皑皑,野茫茫”的自然描写与“红军都是钢铁汉”的精神宣言之间的张力,进而探讨“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这种“音乐—历史—价值观”的联结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三)情感表达力:从模仿演唱到个性创造

军旅歌曲的情感表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为初中生的情感培养提供生动范例。教师可通过“情境创设—情感体验—创意表达”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转变。例如,在《渴望光荣》教学中,可先播放阅兵式视频营造庄严氛围,再通过分组学唱与合唱比赛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最后鼓励学生为歌曲设计新的动作编排或改编歌词,如将“渴望光荣”替换为“追逐梦想”,使经典作品焕发时代活力。这种“体验—理解—再创造”的过程能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与艺术创造力。

三、军旅歌曲教学策略的优化路径

(一)主题式单元教学:构建知识网络

针对军旅歌曲风格特点的多元性,教师可采用主题式单元教学,将分散的作品整合为“革命历史歌曲”“和平年代军歌”“新时代强军战歌”等模块,通过“风格对比—文化溯源—精神升华”的逻辑链,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网络[1]。例如,在“新时代军旅歌曲”单元中,可对比《强军战歌》与《就为打胜仗》的旋律节奏、歌词主题与演唱形式,引导学生总结新时代军人形象的变迁。

(二)多媒体融合教学:增强沉浸体验

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教学边界,通过“音频+视频+互动软件”的多元呈现,增强学生对军旅歌曲风格特点的感知。例如,在《四渡赤水出奇兵》教学中,可结合 3D 动画还原赤水河地理环境,通过 VR技术模拟红军行军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歌曲中“横断山,路难行”的空间感与“战士双脚走天下”的行动力[2]。这种“视觉—听觉—触觉”的多感官刺激能提升教学吸引力与实效性。

(三)实践性活动设计:促进知行合一

将军旅歌曲教学与校园艺术实践结合,通过“合唱比赛—音乐创作—舞台表演”等活动,实现“学—用—创”的闭环。例如,可组织学生改编《打靶归来》为校园版,将“打靶”场景替换为“运动会夺冠”,通过歌词本土化与旋律现代化,使经典作品贴近学生生活[3]。这种“问题导向—实践检验—反思改进”的活动设计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

四、结论

军旅歌曲以其独特的风格特点,成为初中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资源。通过挖掘其阳刚气质、时代特征、战斗精神与民族根基的多元维度,教师可设计主题式单元教学、多媒体融合课程与实践性活动,实现音乐感知力、文化理解力与情感表达力的协同发展。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军旅歌曲与跨学科教学的融合路径,例如结合历史学科开展“音乐中的长征”项目式学习,或与语文学科合作创作军旅主题诗歌,以充分发挥军旅歌曲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政扬. 军旅歌曲精神内涵与发展趋势研究 [J]. 中国军转民, 2025, (07): 107-108.

[2]刘畅. 军旅歌曲的作用及价值发挥途径分析 [J]. 北方音乐, 2017, 37 (16): 50.

[3]于跃进,赵彬. 军旅歌曲的价值引导功能探析 [J].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12, 25 (05): 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