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班主任在初中生德育培养中的角色定位

作者

叶永莉

重庆市江津区支坪中学 402278

引言

班主任是初中生德育培养的核心引领者,其角色不仅限于班级事务管理,更在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与人格品质。在青少年思想成型的关键期,班主任通过多个方式,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践行动。其教育影响力渗透于师生互动的每个细节,既需要权威性以树立规范,又需亲和力以建立信任,最终实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精神基石。

一、班主任在初中生德育培养中的应用原则

班主任在初中生德育培养中需要遵循系统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三个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德育工作的核心框架。系统性原则要求德育工作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应该渗透到班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形成完整的教育链条。在日常管理中,班主任要将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行为规范培养、集体活动组织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确保德育工作具有连贯性和持续性。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德育机制,使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够不断深化和巩固,最终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针对性原则强调德育工作必须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道德认知水平。对于行为习惯存在偏差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其规则意识和自律能力;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则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增强其集体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则要引导他们发挥榜样作用。这种分层分类的教育策略能够确保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实践性原则要求班主任摒弃简单说教的方式,转而创设真实的道德实践场景。可以通过班级自治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强化社会责任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深化道德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在实践中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二、班主任在初中生德育培养中的角色定位

(一)品德规范引导者

班主任作为品德规范引导者,需在认知、行为和评价三个层面发挥作用。认知层面,通过《中学生守则》解读、道德两难案例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善恶标准,如通过"电车难题"辩论引导学生思考利他主义与规则遵守的边界。行为层面,结合班级公约细化日常规范,如设立"诚信储物角""无监督值日制度",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践行诚实、责任感等品质。评价层面,建立多元化德育考核机制,不仅关注结果,更记录学生的道德成长轨迹,如采用"成长档案袋"收录公益活动证明、同学互评记录等。班主任还需以身作则,例如主动拾起教室垃圾、公正处理学生矛盾,以隐性示范强化道德权威性。

(二)家校沟通协调者

班主任在家校协同育人中扮演关键纽带角色,需破解 "5+2=0" (5 天学校教育被 2 天家庭环境影响抵消)的德育困境。信息互通方面,定期召开家长沙龙,分享如"青春期亲子沟通技巧"等专题,并利用数字化平台(班级微信群、德育 APP)推送家庭德育任务,如"周末家庭公益一小时"。资源整合方面,邀请家长进课堂讲述职业伦理故事,或组织家校联合实践活动,如社区环保调查,使道德教育从校园延伸到家庭。矛盾调解方面,当发现学生存在撒谎、网络沉迷等问题时,班主任需搭建平等对话平台,避免指责式沟通,转而采用"三方会谈"模式,引导学生、家长共同制定行为改进契约,形成教育合力。

(三)网络德育引导员

在数字化时代,班主任必须主动介入网络空间德育。内容筛选上,可开设"网络信息鉴别课",教授学生识别虚假新闻、网络暴力等陷阱,例如分析"网红炫富视频"背后的价值观偏差。行为管理上,建立班级网络公约,规定群聊语言规范,并设计"24 小时网络断舍离"挑战,帮助学生摆脱沉迷。价值观塑造上,利用短视频平台发起"正能量接力"活动,鼓励学生创作反校园欺凌、环保主题内容,将流量转化为德育资源。针对网络欺凌等突发事件,班主任需快速介入,通过"情境还原 + 共情训练"(如让加害者阅读受害者日记)促成反思,而非简单惩戒。同时,联合信息技术教师开发"数字公民素养"课程,系统性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判断力。

三、班主任开展初中生德育培养的策略

(一)利用主题班会进行道德引导

主题班会是德育的精准载体,其设计需实现"议题生活化、形式互动化、反思深层化"。议题选择应紧扣学生现实困惑,如"如何看待考试作弊""短视频沉迷的心理机制",通过匿名问卷提前调研,确保话题针对性。形式上突破单向宣讲,采用戏剧表演(如编排校园欺凌情景剧)、模拟法庭(审判网络谣言案例)、辩论赛("集体利益是否高于个人隐私")等沉浸式体验,激发道德思辨。后续延伸环节可设置"一周行为观察卡",让学生记录自身相关行为的改进情况,并在下次班会分享。例如,某班在"诚信"主题班会后,推行"无人监考月考",最终全班零作弊,这种实践强化了道德信念的内化。班主任还需引入社会热点案例(如"扶老人被讹"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复杂情境中的道德抉择,避免德育脱离现实。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德育沟通

师生关系是德育有效性的情感基础,需通过"尊重-信任-支持"三阶段递进构建。初期通过每日"3 分钟个别谈话"(如询问"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建立情感连接,利用周记批注进行隐私性交流,对敏感问题(如早恋)采用"非评判式倾听"。中期在班级管理中赋予学生自主权,如轮值班会策划、班规修订投票,培养其责任意识的同时增强信任感。冲突处理时运用"双赢策略",如当学生顶撞教师,先表达"我理解你的情绪,但我们需要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再共同制定解决方案。高阶支持体现在对学生个性化道德成长的持续关注,例如为遭受排挤的学生设计"特长展示日",帮助其重建自信,或为功利心强的学生安排志愿服务岗位,在实践中修正价值观。这种关系建设使德育从"权威服从"升华为"情感认同"。

(三)结合学科教学挖掘德育元素

学科德育要求班主任以"渗透式"而非"附加式"的方法整合资源。文科类课程中,语文课可聚焦文本分析,如讨论《背影》中的家庭责任,《木兰诗》的性别平等意识;历史课通过对比张骞通西域与哥伦布航海,引导学生反思文明交流中的正义性。理科教学同样蕴含德育价值,物理课在讲解核能时穿插"科学家伦理争议"案例,生物实验强调动物保护原则。跨学科项目是更高效的载体,如开展"校园碳排放调查",融合数据统计(数学)、报告撰写(语文)、环保倡议(德育)等多维度目标。班主任需牵头科任教师集体备课,制定《学科德育对照表》,例如地理课的"人口政策"单元可关联社会责任教育。课后延伸设计也需精心策划,如学完化学防腐剂知识后,组织"食品安全小卫士"社区科普活动,使学科德育从认知转化为实践。

结束语

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犹如在心灵田野播撒种子,其成效未必立竿见影却影响深远。当学生离开校园后,那些关于责任、诚信与尊重的教诲将持续指引人生方向。这种隐形而长效的教育价值,正是班主任角色的独特意义——不仅培育当下合格的学生,更塑造未来有德行的公民。德育的终极目标,在此过程中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邹霞.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家校共育的实践模式[J].试题与研究,2025,(26):110-112.

[2]祁国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5,(17):110-112.

[3]王美芳.初中班主任巧用班会课开展德育[J].文理导航(中旬),2025,(07):76-78.

[4]朱芬.初中班主任利用班级活动渗透德育的实践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5,(12):138-140.

[5]龚良雄.初中班主任德育转型实践[J].新班主任,2025,(1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