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民族舞蹈教学法的课堂实践与路径探索

作者

林靖铧 屈顺 杨棱锟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民族舞蹈教学法既是技能传授体系,也是文化传承途径。当代语境下,如何通过教学让学习者既掌握技术规范,又理解文化基因,是民族舞蹈教育的核心命题。维吾尔族舞蹈风格丰富(如赛乃姆、刀郎等)、文化内涵深厚,为教学法研究提供典型样本。

本文基于一学期维吾尔族舞蹈“单元课”实践,结合组合编排与课堂互动,从文化传递、内容建构、体验反思层面,解析教学法实施路径,探讨“技术训练 — 文化理解 — 教学创新”的递进培养,为民族舞蹈教学发展提供参考。

一、文化维度:民族舞蹈教学中的“输入 — 输出”机制

民族舞蹈教学本质是文化传递,核心是建立“输入 — 输出”闭环。维吾尔族舞蹈教学通过历史语境还原、体态符号解读与情感共鸣激发,实现从认知到表达的转化。

(一)文化输入:历史语境与体态符号的互释

维吾尔族舞蹈文化输入通过“地理 — 历史 — 艺术”链条构建立体认知。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新疆干旱环境孕育的胡杨树“坚韧傲然”特质,内化为舞蹈“挺拔直立” 基本体态。这种自然与身体符号联结的教学,让学生超越技术模仿,理解“颤膝”的“生命律动”“翅膀手”的“自由舒展”。

历史文化输入贯穿全程。教师梳理其脉络:从古代回鹘乐舞传统,到吸收古西域乐舞后的融合,再到当代风格体系。通过溯源,学生理解“轻快热情”风格是民族性格与生活态度的外化。如学习赛乃姆时,结合其“宫廷与民间”双重起源,解析“端庄与奔放”并存的成因,使文化知识转化为动作质感把握。

(二)文化输出:从情感同构到民族认同

文化输出是输入的延伸,体现为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表达文化内涵,通过“动作模仿 — 情感体验— 文化认同”实现。课堂上,学生借组合训练深化情感同构:于赛乃姆匀颤中体会深情,刀郎顿挫中感受热情,萨玛沉稳中理解庄严。

情感体验升华为民族认同。学生在表演中传递维吾尔族人民的“质朴、友善”,既是对舞蹈语汇的掌握,也是对文化的接纳尊重。实践表明,输出质量取决于输入深度——理解胡杨树体态的生命哲学,才能展现“挺拔不僵硬”的韵味;把握“能歌善舞”特质,才能让“点蹭步”兼具技术精准与生活气息。

二、教学维度:组合编排中的“基础 — 综合”递进逻辑

维吾尔族舞蹈教学法的核心是构建科学内容体系。课堂以基础动律为核心设计“单元课”,形成从单一元素到综合组合的递进训练,兼顾传统传承与创新能力培养。

(一)以核心动律为原点的元素训练

教学遵循“从根到叶”逻辑,将“颤膝”作为体系原点。这一动律贯穿各风格类型,是连接步伐与手位的纽带。“单元课”中,教师先强化单一动律训练:通过节奏变化让学生掌握力度控制,借姿态变化使其理解应用规律。这种训练让学生建立对舞蹈“生命感”的身体认知。

在此基础上,引入“翅膀手、葡萄架、剪刀步、点蹭步”等元素,形成模块化单元。各单元遵循“技术规范 — 文化内涵 — 风格特征”逻辑:学“翅膀手”时,既要求线条舒展,又体会其象征自由的寓意;练“点蹭步”时,既掌握脚步变化,又理解其源自民间欢宴的原型。元素训练确保传统语汇纯正,为组合编排奠基。

(二)从元素到组合的创造性转化

组合编排是元素的综合应用,体现“继承与创新”辩证关系,遵循“风格统一、逻辑清晰、情感连贯”原则。实践中,学生以“颤膝”为基础,融入赛乃姆匀颤、刀郎步伐,构建递进式组合:开篇以静态造型展现胡杨树体态,中段用翅膀手与剪刀步表现生活场景,结尾以点蹭步传递欢乐情绪。

编排是文化理解的创造性转化。学生需思考如何借动作节奏体现“动静相济”美学,以队形调度展现“群体欢舞”习俗,用表情传递“热情好客”性格。教师引导学生保留“踮、踏、碾、蹭”等核心语汇以续传统,又鼓励融入个人理解赋予时代感。训练目的是培养“懂传统能创新”的教学能力,既传技术规范,又拓表现维度。

三、体验维度:“单元课”教学中的反思与成长

维吾尔族舞蹈教学法的价值体现在学习者的体验与反思中。“单元式”教学是知识技能积累与教学理念、文化认知深化的过程,为民族舞蹈实践提供持续动力。

(一)从技术掌握到文化自觉

“单元课”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初始关注“手位、步伐是否标准” 等技术问题;深入后,思考“动作如何体现民族性格”“怎样教学生理解风格”等教学问题。这种转变标志文化自觉形成 —— 定位为文化传承者而非单纯表演者。

学习赛乃姆与刀郎对比单元时,学生不仅掌握风格差异,更思考教学中如何通过“音乐选择、节奏处理、情感引导”等帮助初学者区分风格。反思使技术训练升华为教学能力,储备“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素养。

(二)教研相长的实践生态

“单元课”构建了师生互动成长平台。教师通过“示范 — 讲解 — 纠错 — 启发”传递知识;学生借“提问 — 实践 — 反馈 — 创新”反哺教学改进。如组合编排中,学生将 “葡萄架”手位与现代舞空间调度结合,为教师提供“传统语汇当代转化”灵感。

这种生态使“单元课”成为开放成长系统。学期结束,学生不仅掌握核心语汇与教学方法,更形成“传承中创新”理念。正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民族舞蹈教学法实践不是终点,而是探索教育规律的起点。

结语

维吾尔族舞蹈教学法实践揭示民族舞蹈教育规律:文化传承是灵魂,技术训练是基础,教学创新是动力。通过“文化输入 — 技术训练 — 组合编排 — 反思提升”链条,课堂实现三重转化:将自然历史文化转为身体符号,将单一元素转为综合表达,将个人体验转为民族认同。民族舞蹈教学法是“文化 — 技术 — 教学”三位一体的动态体系。对维吾尔族舞蹈教学而言,让学生理解胡杨树体态隐喻,才能跳出“形神兼备”韵味;掌握从“颤膝”到组合的逻辑,才能具备“授人以渔”能力;形成持续反思习惯,才能为教育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

[2] 马力学,中国民间舞蹈教学法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池福子,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探索 [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