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血液净化患者营养状况评估与个性化护理方案设计

作者

韩月

房县人民医院 442100

引言

血液净化作为治疗肾脏疾病及部分中毒等病症的重要手段,虽能维持患者生命,但常伴随复杂营养问题。患者营养状况直接关联治疗耐受性、康复进程与生活质量。传统护理模式难以满足患者多元营养需求,精准评估营养状况并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成为提升护理质量的关键。本文旨在深入探究相关内容,为优化血液净化患者护理工作、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一、血液净化患者营养状况评估方法

1.1 人体测量评估

人体测量是一种基础且直观的评估手段。医护人员通过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能初步了解其营养状态。体重在短期内的明显变化,可反映营养摄入与消耗的失衡情况。例如,持续体重下降可能暗示营养不足。测量上臂围、三头肌皮褶厚度,能进一步评估患者的脂肪储备与肌肉量。上臂围可体现肢体肌肉的发育程度,而三头肌皮褶厚度则能直观反映身体脂肪的含量。测量腰围、臀围,计算腰臀比,有助于判断患者的体脂分布,这对于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及营养状况的综合判断意义重大。通过定期的人体测量,并与标准数据及患者自身既往数据对比,能及时察觉营养状况的动态变化,为后续干预提供依据 。

1.2 生化指标检测

生化指标检测在评估中至关重要。检测血清白蛋白水平,它是反映患者营养状况的关键指标,白蛋白降低往往意味着营养不良。前白蛋白的半衰期较短,能更敏锐地反映近期营养摄入与代谢变化。视黄醇结合蛋白同样可快速反映机体营养状态的波动。检测血红蛋白,能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这与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如缺铁性贫血常源于营养缺乏。血尿素氮、肌酐水平可反映患者的蛋白质代谢情况,若二者比值异常,可能提示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分解代谢异常。通过全面的生化指标检测,可从分子层面精准把握患者的营养状况 。

1.3 膳食调查评估

膳食调查能直接了解患者日常的饮食摄入情况。医护人员可采用 24小时膳食回顾法,详细询问患者前一天所进食的各类食物的种类、数量,包括主食、肉类、蔬菜、水果等,分析其膳食结构是否合理,各类营养素摄入是否充足。还可使用食物频率问卷,了解患者一段时间内特定食物的食用频率,判断其饮食偏好与习惯。若患者长期较少食用肉类、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可能存在蛋白质摄入不足风险。通过膳食调查,不仅能发现患者营养摄入的问题,还能根据其饮食习惯,为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提供有力参考,使营养干预更具针对性 。

二、影响血液净化患者营养状况的因素

2.1 疾病因素

血液净化患者所患基础疾病对营养状况影响深远。以尿毒症患者为例,尿毒症毒素在体内蓄积,会引发胃肠道反应,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导致患者进食量大幅减少,营养物质摄入不足。肾脏内分泌功能失调,会影响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使机体无法有效利用营养物质,造成能量供应不足。慢性肾脏病患者长期处于酸中毒状态,可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白蛋白合成,引发负氮平衡,加重营养不良。这类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易并发感染,而感染会大量消耗营养物质,进一步恶化营养状况 。

2.2 治疗因素

血液净化治疗本身存在诸多影响营养的因素。透析不充分时,患者体内毒素无法有效清除,会持续影响食欲,降低蛋白质摄入,形成营养不良与透析不充分的恶性循环。透析过程中,患者可能因血压波动、水分失衡等出现胃肠道痉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导致食物摄入量减少。血液透析会使分子量相近的营养素随毒素一同排出体外,每次透析氨基酸、蛋白质和葡萄糖都会有一定量丢失。血液与透析膜接触,会促使炎性介质增加,机体代谢加快,营养消耗加剧,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营养负担 。

2.3 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自身的生活习惯与心理状态也左右着营养状况。部分患者偏好素食,可能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无法满足身体需求。一些患者受精神疾病困扰,如抑郁、焦虑,会出现食欲不振、不思饮食的情况。还有些患者因经济困难,无法获取充足、优质的食物,导致蛋白质等重要营养素严重缺乏。患者对疾病与营养知识的认知不足,不了解自身营养需求,未能合理安排饮食,也是影响营养状况的重要因素 。

三、血液净化患者个性化护理方案设计

3.1 饮食干预方案

饮食干预需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对于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患者,鼓励其增加优质蛋白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及豆制品等,以补充身体所需氨基酸。根据患者肾功能及透析情况,精准计算蛋白质摄入量,确保既满足营养需求,又不过度增加肾脏负担。针对食欲不佳的患者,可调整食物烹饪方式,增加食物的色香味,如采用清蒸、红烧等多样做法,刺激患者食欲。鼓励患者少食多餐,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加重胃肠道负担。对于存在高钾血症风险的患者,严格控制含钾高的食物摄入,如香蕉、橘子等。为患者提供营养咨询,发放营养手册,帮助其了解自身疾病状态下的饮食要点 。

3.2 心理护理策略

血液净化患者常因疾病折磨与生活改变,产生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主动倾听其内心想法与困扰,给予情感支持。定期组织患者交流会,让患者相互分享治疗经验与生活感悟,增强彼此信心。对于焦虑、抑郁患者,开展心理疏导,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对疾病的认知,改变消极心态。邀请康复良好的患者进行经验分享,让患者看到积极治疗与良好心态对康复的促进作用,激发其对生活的希望,从而更积极配合治疗与营养干预,改善营养状况 。

3.3 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预防并发症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意义重大。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定期检查血常规、生化指标,及时发现感染、贫血等并发症早期迹象。对于容易发生感染的患者,加强病房环境管理,保持病房清洁、通风,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感染风险。一旦发生感染,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并根据病情调整营养方案,增加蛋白质等营养素摄入,助力身体恢复。针对贫血患者,根据贫血原因,给予相应治疗,如补充铁剂、维生素 B12 等,同时在饮食中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红枣等,提升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改善身体营养运输与代谢功能 。

四、结论

综上所述,血液净化患者营养状况评估与个性化护理意义非凡。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精准掌握患者营养状态,剖析多方面影响因素,进而从饮食、心理、并发症防控等维度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增强其对治疗的耐受能力,提升生活质量。未来,应持续优化评估手段与护理方案,强化医护人员专业培训,进一步提升血液净化患者护理水平,助力患者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文彬,池向耿,陈艳转,等.SMI 测定评估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骼肌营养状况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05):97-98.

[2]欧水英.预见性护理对血液净化患者影响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33):159-161.

[3]刘嘉琳.血液净化治疗尿毒症以及护理方式的应用现状[J].基层医学论坛,2024,28(19):1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