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高年级学生考试焦虑的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干预效果研究

作者

孙静雯

苏州市张家港市合兴小学 215600

引言

小学高年级处于“小升初”的过渡阶段,学业难度提升与升学期待相叠加,容易引发学生对考试的过度担忧。传统的安慰式疏导无法触及焦虑的根源,而认知行为疗法聚焦于“认知-情绪-行为”的联动关系,通过调整不合理信念、强化积极行为,可为考试焦虑干预提供科学的路径。基于此,本研究以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为对象,设计认知行为团体辅导方案,旨在探索适合该群体的考试焦虑干预模式,以助力学生可以从容面对考试挑战。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考试焦虑的表现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考试焦虑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行为与情绪特征。情绪层面,学生常表现为考前过度紧张、易怒,考中心慌、手抖,考后对成绩过度担忧,甚至出现哭泣、回避谈论考试等情况。行为层面,部分学生可能通过拖延复习、假装生病逃避考试,还有的在考场上会频繁如厕、撕揉试卷,这些行为实则是焦虑情绪的外显。认知层面则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信念,比如“考不好就会被老师批评”“一次考砸就说明我很差”,这类绝对化的思维进一步加剧了焦虑的感受。

二、认知行为团体辅导的干预方案设计

(一)辅导目标的确定

方案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目标是帮助学生识别自身的考试焦虑信号,比如“我紧张时会心跳加速”,并理解焦虑与认知、行为的关系。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调整不合理的认知,用“一次考不好不代表我不行”替代“考砸了就完蛋了”等极端想法。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实用的应对技能,在考试中可以主动地运用放松方法、积极自我暗示等策略,以降低焦虑对考试表现的影响。

(二)辅导内容与流程

辅导共设计 6 次团体活动,形成循序渐进的干预链条。第一次活动通过“焦虑温度计”游戏,使学生用 0-10 分评估自身焦虑程度,绘制“我的焦虑图谱”,促进其对焦虑的觉察。第二、三次聚焦认知调整,可通过“想法辩论赛”让学生发现“考不好就没人喜欢我”等想法的不合理性,再利用“证据收集”活动,使学生列举“自己考不好时仍被肯定”的事例,打破负面认知的固化。第四、五次侧重于行为训练,教授“478 呼吸法”“肌肉渐进放松”等快速减压技巧,通过“模拟考试”场景演练,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这些方法。第六次活动以“成长分享会”形式,学生可回顾自己的焦虑变化,制定“考前应对计划”,巩固辅导成果。

三、认知行为团体辅导的实施过程与效果分析

(一)实施过程的关键环节

团体辅导以 8-10 人为一组,创造安全、支持性的互动氛围。每次活动开始的“暖身游戏”,比如“情绪猜猜看”,可以帮助学生放松并打开话题;中间环节可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体验,例如在“考砸后的对话”角色扮演中,学生扮演家长、老师,可以体会不同角色的真实想法,发现“考不好就会被指责”只是自己的猜想;结束前的“心得卡”环节,可使学生写下“今天学到的一个方法”,强化认知与行为的联结。在整个过程中,辅导者始终以“倾听者”“引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避免说教与评判。

(二)干预效果的具体体现

情绪层面,参与辅导的学生考前紧张、易怒的频率明显降低。辅导后, 80% 的学生可以说出“我紧张时可以深呼吸”,并在实际考试中尝试运用。认知层面,学生的不合理信念会得到有效调整,在“我的想法日记”中,“我必须考第一”逐渐被“我会尽力就好”替代,对考试的灾难化想象得以减少。行为层面,逃避复习、考场上撕试卷的现象基本消失,部分学生还会主动分享自己的应对经验,比如“考前我会对自己说‘我准备得很充分’”。

四、认知行为团体辅导的实践启示

(一)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学校要把考试焦虑干预纳入到常态化心理健康工作。在课程设置上,可以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考试心理调适”主题班会,把认知行为技巧融入日常教学。教师培训中,需要强化对考试焦虑信号的识别能力,比如发现学生频繁失眠、成绩骤降时,要及时转介心理辅导室。同时,学校应减少不必要的排名、竞赛,营造“考试是检验学习的工具,不是评判优劣的标准”的氛围,从环境层面降低焦虑的诱因。

(二)对家庭支持方式的建议

家长需要调整对考试的认知与沟通方式。避免用“考不好就别玩了”等威胁性语言,改用“你这段时间很努力,这比分数更重要”等鼓励性表达。在考前,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复习计划”,帮助其明确任务、减少混乱感;考后则要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而非仅盯着分数,比如“这次作文进步了,你平时的阅读积累很有用”。此外,家长自身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将工作压力、升学焦虑传递给孩子,为其创造宽松的家庭氛围。

结语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为小学高年级学生考试焦虑干预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它不是消除考试焦虑,而是帮助学生学会与焦虑共处——通过调整认知偏差,让学生可以理性的看待考试;通过训练应对技能,让学生在焦虑来临时有法可依。研究实践表明,当学生可以说出“考不好也没关系,我可以再努力”,并主动运用放松技巧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应对考试的从容,更是对自我价值的正确认知。

参考文献

[1]何沛芸,卿灿.我国小学生考试焦虑状况、影响及其成因——基于 SSES2019 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考试,2024,(06):90-99.

[2]戴斌荣,许思远.家校协同干预中小学生考试焦虑[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2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