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应用背景下基层审计屡审屡犯的精准化治理
郭伟
中国南方电网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佛山高明供电局 528500
大数据技术在精准化治理基层审计屡审屡犯问题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这是因为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类型多、处理速度快及价值密度低等特点,能整合多维度、全周期的数据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和深度算法探明数据背后的潜在风险,以做到对审计对象的精准画像和动态监测。在现阶段,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构建屡审屡犯问题的精准化治理体系,将能带动企业内部治理能力的显著提升。
1 企业基层审计的意义
企业基层审计是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构成,在保障企业稳定规范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在财务管理层面,基层审计精准核查企业的各项财务收支。从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到电费收缴,基层审计通过监管流动资金,可及时发现虚报支出、截留收入等违规行为,提高资金使用安全性[1]。从运营管理层面看,基层审计对企业各项业务流程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管理中的缺陷和项目执行中的不足,推动企业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此外,基层审计还能推动企业的廉政建设。基层审计可以监督权力运行情况,可有效防范企业腐败问题的发生。特别是基层审计,重点对工程项目招投标、物资采购等加以审计,能有效防止利益输送、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在企业内部形成廉洁的文化氛围。
2 基层审计中屡审屡犯现象分析——现象及成因
2.1 企业审计屡审屡犯现象表现
屡审屡犯现象具有多方面的表现,首先是财务管理方面。企业可能普遍存在财务收支不规范的问题,且这一问题具有顽固性特征。一些基层单位违规列支费用,将招待费、差旅费等以办公费名义报销,混淆了费用科目,既违反了会计信息真实性原则,也导致财务数据的失真,影响内部管理决策。部分企业发票管理混乱,虚假发票、发票与实际业务不符等情况较为常见。此外,部分企业可能还存在预算执行不严格的问题,且这一现象长期存在。超预算支出、预算调整随意等问题屡禁不止,既削弱了财务预算的权威性和现实约束力,也违背了全面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原则[2]。
其次,在工程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长期漏洞,影响企业的工程质量与经济效益。如在招投标环节,企业部分项目违规操作、设置不合理的投标条件,限制潜在的投标人,出现围标、串标等行为,既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也增加了工程建设风险[3]。再如,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变更管理不规范,工程内容、工程量随意变更,且未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引发工程成本失控与合同纠纷。再如工程质量监管不到位,验收走过场导致一些存在质量隐患的工程投入使用,增加了后续维修成本,也影响了后续的建筑使用安全。
企业基层审计屡审屡犯还表现在内部控制方面。部分基层岗位设置不合理,相容岗位未分离,这既与岗位制衡要求相悖。又方便了财务舞弊行为,使得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一些关键的业务流程和岗位在长期监管乏力的情况下会发生一系列的违规行为。
2.2 基层审计屡审屡犯成因分析
导致基层审计屡审屡犯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制度层面、执行层面、监督层面。从制度层面看,企业部分内部管理制度滞后于业务发展,特别是在智能电网建设进程加快、新能源接入频繁的时代背景下,现有制度对新业务场景下的风险缺乏明确的规定和有效的管控。此外制度更新不及时,也可能导致制度要求与实际操作脱节,无法发挥制度的指导作用。这使得相关审计问题反复出现[4]。在执行层面,主要是基层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和强有力的业务能力,制约了审计整改成效,部分基层人员对审计整改工作不够重视,秉持敷衍了事的态度,没有将整改要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反映出企业内部责任追究机制的薄弱。此外,部分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对相关制度和规范理解不到位,在实际操作中出现违规行为。在监督层面,主要是多部门协作不畅,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屡审屡犯问题难以根治。审计整改需要审计、业务、财务等多个部门配合。但目前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协作配合机制不完善,整改工作中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协调解决。
3 大数据应用背景下基层审计屡审屡犯的精准化治理举措
3.1 搭建智能审计分析平台
大数据时代到来,以数据做好精准化的审计治理是关键。企业应积极搭建智能审计分析平台,以打破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壁垒,将财务、工程、营销、物资等多源异构数据进行全面整合,形成覆盖企业全业务流程的审计数据仓库,审计人员利用大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与分析[5]。同时,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和机器学习模型,探寻审计数据背后的价值。例如,审计人员借助聚类分析识别风险情况,借助关联规则挖掘出工程招投标中的潜在违规关系。基层审计人员还应利用智能审计分析平台的可视化功能,将最终的审计分析结果以图表、图形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从而快速定位问题线索,提高审计工作的精准性和时效性,有针对性地解决屡审屡犯问题中的数据分散、分析滞后等难题。
3.2 构建动态风险预警模型
为了做到基层审计屡审屡犯问题的精准化治理,基层审计人员也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动态风险预警模型,以实现风险的实时监测与主动防控。企业内部应梳理基层审计中屡审屡犯的问题类型,明确主要的风险点,梳理并建立风险指标体系。例如,在财务管理方面,设置费用支出波动异常率、预算执行偏差率等具体指标;在工程建设方面,则明确招投标围标串标风险指数、工程变更频率等指标。大数据技术将历史审计数据与业务数据整合起来,在机器学习算法的辅助作用下剖析风险指标,形成风险预警模型。该模型实时关注数据变化,动态计算各业务环节的风险值。一旦检测到风险,以短信、邮件系统、弹窗等不同方式向审计人员发出预警。
3.3 完善数据共享与协同机制
大数据应用背景下,基层审计要想解决屡审屡犯问题,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企业应建立健全数据共享与协同机制,明确审计部门、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在审计整改工作中的职责与权限。审计部门负责提供审计报告,让各部门明确审计当中发现的问题,剖析数据并分析结果。而业务部门则针对问题制定具体的整改举措并负责实施。财务部门则提供资金和财务方面的支持和监管。部门之间有了数据共享平台,就可以实时共享审计数据、整改数据、业务数据,在工作流引擎的辅助下不断优化审计整改流程。在企业内部形成发现问题、制定整改任务、整改跟踪、整改反馈的闭环管理系统。企业也要定期组织各部门对话交流,对整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共同研究解决方案,特别是工程建设中因设计变更导致的屡审屡犯问题,确保整改落到实处。
4 结语
在大数据应用的大趋势下,企业基层审计要想破解“屡审屡犯”的难题,需依托技术革新、机制完善与人才赋能的协同发力,通过精准化治理举措的落地实施,切实提升审计效能,筑牢内控防线。
参考文献:
[1]李朦.大数据审计提升审计质量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24,(24):122-124.
[2]薛松,赵树青.基层大数据审计监督效能提升与优化路径研究[J].审计与理财,2024,(08):25-27.
[3]张星.基层审计机关大数据运用困境及应对研究[J].中国市场,2024,(03):176-179.
[4]江承.大数据背景下基层审计机关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学习,2023,(29):119-121.
[5]谢云侠.新时期基层审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审计与理财,2023,(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