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进巷道中瓦斯抽采钻孔布置优化对抽采效率的影响分析
周宁宁
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永城 476600
引言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瓦斯灾害日益严重,尤其是掘进巷道,由于其空间狭小、通风条件复杂,瓦斯积聚风险高,严重威胁安全生产。瓦斯抽采是防治瓦斯灾害的有效手段,而钻孔布置作为瓦斯抽采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抽采效率。传统的钻孔布置方式往往采用经验值,缺乏对瓦斯赋存规律和地质条件的针对性分析,导致抽采盲区存在、抽采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开展掘进巷道瓦斯抽采钻孔布置优化研究,对提高瓦斯抽采效率、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 掘进巷道瓦斯抽采钻孔布置现状及问题
1.1 传统钻孔布置方式
当前煤矿掘进巷道瓦斯抽采钻孔的传统布置模式,以施工便利性为主要导向,形成了具有行业普遍性的技术特征。采用等间距平行布置为主,钻孔间距多设定在 1.5–2m 区间。例如,某矿 3105 运输巷掘进期间,沿巷道两帮每隔 1.8m 施工抽采钻孔,钻孔轴线与巷道轴线夹角固定为 20∘ ,形成规则的网格状布置。钻孔深度通常与掘进循环进度挂钩,一般控制在 10-20m 。如综掘工作面日掘进 8m 时,钻孔深度多设计为 15m,确保抽采范围超前掘进面 5.7m 。采用履带式钻机施工,配套 Φ75mm 钻头,单孔施工时间约 20-30 分钟,成孔后直接连接 Φ50mm 瓦斯抽采管路,抽采负压维持在 13-16kPa。在2010-2020 年间的煤矿掘进工程中占比超过 70% ,其技术优势在于施工流程标准化程度高,无需复杂的地质数据支撑,适合瓦斯赋存条件简单的中浅部煤层。
1.2 存在的核心问题
传统布置方式在深部开采、复杂地质条件下暴露出显著局限性,具体表现为"三不匹配"。
1.2.1 抽采覆盖范围与瓦斯赋存的空间不匹配
煤层中瓦斯含量梯度差异显著,如某矿实测数据显示,同一煤层内瓦斯含量从 8m3/t 到 15m3/t 不等,但传统均匀布置的钻孔对高含量区域(如构造煤发育带)未加密布置,导致抽采盲区占比达 30‰ 根据瓦斯流动理论,在透气性系数 3m2/(MPa2⋅d) 的煤层中, Φ75mm 钻孔的有效抽采半径仅 0.8–1.0m ,但传统 2m 间距的钻孔实际影响范围重叠率不足 40% ,形成大量未抽采区域。
1.2.2 钻孔参数与瓦斯运移规律的动态不匹配
平行于巷道轴线的钻孔布置,与煤层原生裂隙走向(通常与煤层倾向呈 30°-45°夹角)存在明显偏差。某矿采用声发射监测发现,传统钻孔布置下,瓦斯沿裂隙流向钻孔的有效流量仅为理论值的62‰ 。当掘进面揭露断层、褶曲等地质构造时,传统钻孔深度未根据瓦斯压力变化(如构造带瓦斯压力可达 3MPa 以上)动态调整,导致抽采周期延长 50% 以上。
2 钻孔布置参数对瓦斯抽采效率的影响分析
2.1 钻孔间距的影响
钻孔间距直接决定了瓦斯抽采的空间覆盖效率与经济性。在瓦斯运移过程中,单孔的有效影响范围呈近似椭球体分布,其大小与煤层透气性密切相关。当钻孔间距超过单孔有效影响半径的叠加阈值时,相邻钻孔间会形成未抽采盲区;而间距过小则会导致钻孔施工成本显著增加,且孔间负压干扰效应加剧,反而降低抽采效率。
通过对透气性系数为 5m2/(MPa2⋅ ・d)的煤层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当钻孔间距从 2m 减小至 1.2m 时,抽采影响范围内瓦斯压力下降速度由 0.08MPa/d 提升至 0.1MPa/d ,增幅达 25% 。这是由于较小的间距使得钻孔影响区域重叠率从 30% 提升至 70% ,瓦斯渗流路径缩短,流动阻力降低。但当间距进一步缩小至 1m 以下时,相邻钻孔产生的负压场相互干扰,导致部分区域瓦斯流线紊乱,抽采效率提升幅度由 25% 骤降至 5% ,验证了存在最佳间距区间。在某矿现场试验中,将原 2m 间距调整为 1.5m 后,单孔平均抽采流量从 0.12m3/min 提升至 0.15m3/min ,抽采达标时间由 15 天缩短至 10 天,同时施工成本仅增加 8% ,证明了合理缩小间距对提升效率的有效性。
2.2 钻孔角度的影响
钻孔角度与瓦斯流动路径的匹配程度直接影响抽采效率。瓦斯在煤层中的渗流方向主要受地应力、裂隙发育方向和煤层倾角的控制。当钻孔轴线与瓦斯主要渗流方向存在较大夹角时,瓦斯需通过更复杂的路径流入钻孔,导致流动阻力显著增加。以倾角 12∘ °的煤层为例,现场实测数据显示,当钻孔与煤层倾向呈反向 10∘ 夹角布置时,瓦斯流入钻孔的速度较平行布置提高 18%o 。这是因为该角度布置有效利用了瓦斯自重分力,同时减少了瓦斯在裂隙网络中的迂回流动。此外,合理的钻孔角度还能显著降低施工风险。在某矿掘进实践中,将原平行于巷道轴线的钻孔角度调整为与断层走向呈 45∘ °夹角后,钻孔遇断层概率从 28% 降至 8% ,塌孔率减少 60% ,保障了抽采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3 钻孔深度的影响
钻孔深度与瓦斯抽采效率的关联呈现典型的"双阈值效应",其核心在于平衡抽采范围需求与施工可行性。当钻孔深度不足时,抽采影响范围无法覆盖掘进前方的瓦斯富集区域,导致工作面瓦斯超限风险增加;而深度过大则会引发钻孔变形、塌孔等问题,反而降低抽采效果。
在正常地质条件(煤层完整性较好、地应力适中)下,钻孔深度控制在 15-25m 时综合效益最佳。以某矿 21101 运输巷为例,当钻孔深度从 10m 延长至 20m 时,抽采影响范围从超前掘进面 5m 扩展至15m,瓦斯抽采率从 35% 提升至 65% ,有效保障了掘进面的安全生产。但深度超过 25m 后,钻孔在软岩段的变形率显著上升——实测显示,30m 深度钻孔的塌孔率达 22% ,抽采管路堵塞频率较 20m 钻孔
增加 3 倍,导致实际抽采流量下降 18%9
钻孔深度还需与掘进进度动态匹配。在日掘进 8m 的综掘工作面,20m 深度钻孔可维持 12m 的超前抽采距离,既能保证抽采时间(1.5 天/循环),又能预留 2m 以上的封孔长度以维持负压稳定(15-18kPa)。若深度不足 15m,超前抽采距离缩短至 7m 以下,抽采时间仅能满足 1 天/循环,瓦斯抽采率将下降至 40% 以下,无法满足《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的要求。
2.4 钻孔布置方式的影响
钻孔布置方式的选择直接决定了抽采系统对瓦斯赋存特征的适配性,常见的平行布置、扇形布置和交叉布置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呈现显著效率差异。
2.4.1 平行布置
该方式将钻孔沿巷道轴线方向等间距布置,适用于瓦斯含量变异系数<15%的均一煤层。其优点是施工便捷(钻机无需频繁调整角度),单孔施工时间较扇形布置缩短 30% ,但在瓦斯分布不均区域易形成抽采盲区。某矿在瓦斯含量变异系数 12%的煤层中应用平行布置(间距 1.5m),抽采 10 天后区域瓦斯抽采率达 70% ,验证了其在均一煤层中的适用性。
2.4.2 扇形布置
通过不同角度的钻孔组合(如中心孔+两侧斜孔)扩大抽采覆盖范围,适用于瓦斯含量高、分布不均的区域(变异系数> 20% )。在某矿北翼回风巷试验中,采用 7 孔扇形布置(中心孔 0°+两侧 ± 15∘ °、 ±30∘ 孔)较传统平行布置,抽采影响范围从单排 12m 扩展至 20m ,瓦斯抽采效率提升 22% ,工作面瓦斯浓度从 0.8% 降至 0.56% 。该方式尤其适用于构造煤发育带,可通过多角度钻孔覆盖不同方向的裂隙网络。
2.4.3 交叉布置
通过垂直钻孔与倾斜钻孔的空间互补(如水平孔+上向孔),进一步消除抽采盲区。在某矿裂隙发育区域(裂隙密度 >5 条/m)应用交叉布置后,钻孔控制范围内的瓦斯抽采率从扇形布置的 75% 提升至 88% ,特别是对沿垂直裂隙运移的瓦斯捕捉效率提升显著。但该方式施工成本较高(需更换钻机角度或使用多臂钻车),单排钻孔施工时间较平行布置增加 50%⨀⨀ 。
3 掘进巷道瓦斯抽采钻孔布置优化方案
3.1 优化原则
根据煤层瓦斯赋存特征(透气性、压力、含量)和地质条件(倾角、构造)确定钻孔参数;在保证抽采效果的前提下,降低钻孔施工成本;结合巷道掘进进度,实时调整钻孔布置方案。
3.2 具体优化方案
根据煤层透气性系数确定,透气性系数大于 5m2/(MPa2⋅d)l 时,间距取 1.2-1.5m;小于 5m2/(MPa2 ・d)时,间距取 0.8–1.2m ;钻孔角度与煤层倾角呈反向 5∘ -15°夹角,遇地质构造时适当调整;钻孔深度一般为 15-25m ,结合掘进速度和瓦斯抽采周期动态调整。对于瓦斯含量高、分布不均匀的区域,采用扇形布置或交叉布置;瓦斯赋存均匀区域采用平行布置,并在巷道两侧增加斜向钻孔,扩大抽采范围。
4 工程应用与效果分析
4.1 工程概况
某矿 21101 掘进巷道,煤层平均厚度 2.5m ,倾角 12∘ ,瓦斯含量 12m3/t ,透气性系数 4.2m2, /(MPa²・d)。原采用平行钻孔布置,间距 2m ,角度平行于巷道轴线,深度 15m ,瓦斯抽采效率低,工作面瓦斯浓度时常超限。
4.2 优化方案实施
采用优化后的钻孔布置方案:钻孔间距调整为 1.2m,角度与煤层倾角呈反向 10∘ 夹角,深度 20m ,布置方式改为扇形布置,每排布置 8 个钻孔,覆盖巷道前方及两侧 20m 范围。
5 结论
钻孔间距、角度、深度及布置方式等参数对掘进巷道瓦斯抽采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合理优化这些参数可大幅提高抽采效率;基于煤层瓦斯赋存特征和地质条件的钻孔布置优化方案,能够有效减少抽采盲区,提升抽采效果;现场应用表明,优化后的钻孔布置方案使瓦斯抽采效率提高 35% ,降低了工作面瓦斯浓度,为煤矿掘进巷道瓦斯防治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未来可进一步结合智能化监测技术,实现钻孔布置的动态智能优化。
参考文献
[1]马秉波,刘师东,门万成,等.大水头煤矿瓦斯抽采钻孔合理封孔参数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5,(07):76-78.
[2]王保功.地面 L 型抽采钻孔抽采采空区瓦斯合理布置位置研究[J].煤,2025,34(04):18-21+2
[3]吴长富.煤矿瓦斯抽采多物理场模拟与钻孔布置[J].山东煤炭科技,2025,43(02):48-53.
[4]宋小伟.采空区千米定向长钻孔瓦斯抽采布置参数优化[J].煤,2025,34(02):63-68.
[5] 谢 经 涛 , 李 雷 . 瓦 斯 抽 采 钻 孔 对 底 抽 巷 围 岩 破 坏 效 应 分 析 [J]. 煤 炭 技术,2024,43(08):178-183.DOI:10.13301/j.cnki.ct.2024.08.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