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营建在主题博物馆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李党
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0436
摘要:在智能创新技术推动下,主题博物馆的展览方式正发生深刻变革。本文聚焦于情境营建在主题博物馆中的运用,通过分析文旅型主题博物馆的情境叙事和文博类展馆的场域情境化,探讨了如何依托外界环境加持,营建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场域空间。论文以灵境·汉源文化体验馆为例,详细阐述了其设计理念和实施策略,展馆位于景区陵园之中,面临着体量庞大、文物缺乏的现状,在博物馆策划设计中,要跳脱出传统文物导向型博物馆的思路,以大文化保护为前提,艺术展现汉高祖人生轨迹的同时,围绕汉文化的主线来进行故事性展陈,展示中国汉文化的内在韧性和普世价值; 弘扬多元化、包容性的汉文化。旨在通过案例研究为同类主题博物馆的室内空间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主题博物馆、情境营建、沉浸式、想象空间、文旅与文博、建筑室内设计
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主题博物馆的展览方式逐渐从传统的静态展示向动态、互动、沉浸式体验转变。情境营建作为提升观众体验的重要手段,在主题博物馆设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叙事空间结构与想象空间的呈现形式相互契合,极为考验设计工作者及策展人协调叙事内容与技术形式空间元素的提炼能力。统筹叙事内容与空间形式技术的链接,而想象空间与建筑空间有存在尺度上互为表里的协调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情境营建的原理、方法和应用,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案例,为同类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1 项目概况
灵境·汉源文化体验馆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刘邦故里文化景区内,作为国内汉代文化沉浸式体验馆先锋,展馆东西长92m,南北宽65m,处于42m高的刘邦主雕像的基台的室内空间之中,馆内总布展面积达3000㎡。展馆以“汉源”为名立馆,以中华汉文化为背景。利用大视角、高站位、沉浸式的设计理念,将中华汉脉与数字科技相结合展现一场穿越历史与未来的室内展陈空间体验。
2 策划逻辑
2.1 受众身份认证在叙事空间中的关键性
在本案的平面空间布局的设计安排上,如何处理受众在叙事空间中的身份认证是非常关键的节点,相当于开启时光之门的钥匙(当然这也是后期实现线上元宇宙展馆的前提:身份认证。),现代的策展组织中,十分重视受众的接受程度,摒弃传统的被动式输入叙事内容,而采用让受众以第一人称的方式选择身份,介入到观展的逻辑之中,做到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成功开启展览之旅的第一步。
叙事空间的场景搭建、角色认证以及沉浸式互动体验等现代科技手段巧妙地组合,真正提升观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及温度。展现出灵境·汉源文化体验馆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所承载的特殊使命和重要作用。
2.2 展览定位与使命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秦末天下纷争,群雄竞逐,展览以汉高祖刘邦的闻名于耳的“三句诗”开篇,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地向观众呈现了展览的气质与格调。作为景区类的展馆,其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展馆的调性,也就是展馆的定位:有体验性、有话题性、有成长性。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助推国家文旅高质量发展与数字化转型新时代。“灵境·汉源”——全球首座元宇宙线下文旅体验中心。具有深远意义及先锋示范性,预见未来:以VR、AR、XR、NFT、数字虚拟人、沉浸式交互游戏、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当代人构建新型数字化拓展人生,徜徉在灵境·汉源的国风汉文化元宇宙历史时空中,展望未来文旅生活的创新体验场景,推进线上线下联动、交互体验与旅游景区联动,形成独特的商业消费场景与文化创意圈层。推进人类未来文旅创新体验模式。基于此,我们进行了馆内框架主题的营建策略。关于元宇宙板块,已经另作他述,单独做了专项理论研究。本次主要讨论展馆中想象空间的搭建,如何去帮助观众展开对大汉王朝400年的开疆拓土、发展经济文化跨越千年来研究汉文化的古今传承的讨论。
2.3 展览内容框架
展馆分成七大部分:
启——大风起兮(序厅)
源——龙飞丰邑(开篇,刘邦出生成长、求学、发迹的过程)
霸——灭秦胜楚(起兵、灭秦、争霸的体验过程)
汉——昭明天下(定都、称帝、怀古的故事览胜)
盛——盛世华彩(分别从文化方面阐释盛世繁华)
脉——大汉之光(回首立意从根脉、文脉到神脉)
和——和合与共(天下归一、和合与共与现代理政的呼应)
2.4 展览逻辑框架
七大部分,一个叙事逻辑,双线并进,明线根据汉高祖刘邦的英雄事迹,历史典故进行深入挖掘通过空间叙事的技术手法,再现故事场域化、剧场化、演绎化的呈现叙事情境,让观众在体验、探索的氛围中去寻找历史文化的根脉,了解大汉文化的千古传承。暗线是通过汉高祖刘邦的成长、起兵、灭秦、争霸、定都、称帝、怀古以及从文化及经济社会层面去预埋大汉精神线。
3 室内主题空间设计
我们着重讨论四到五个场域空间从策展叙事到想象空间的营建过程以及最终呈现的情景体验效果来阐述。
3.1 汉源·大风起兮——汉阙创意影像+数字虚拟人讲解;
3.1.1 序厅空间设计与汉风氛围营造
大风起兮,汉风来袭,以汉阙为创意,布置开场序厅空间,大气磅礴,气势宏大。初入展厅,便可看到自己专属的游戏角色和展馆虚拟人出现在大屏之上,丰沛群英,星汉灿烂,迎接观众进入灵境·汉源的元宇宙时空。
3.1.2 建筑空间条件与想象空间营造基础
原建筑本体空间土建层高6.900mm,去除梁架管道后净高5.990mm,而且根据消防规范不能超过6m,否则必须进行机械排烟设置。建筑径深8.8m,长26m。根据已有的建筑空间,和已经设定的叙事空间,设计开始想象空间的营造。
3.1.3 展览主题元素的提炼与空间设计
空间设计上提取了汉代建筑最有代表性的汉阙造型,但是并没有直接照搬照抄,而是经过解构分析,提取最具代表性的汉阙的斗拱及头部造型,以及体块关系,将中间的结构部门采用LED屏幕替代,进行前后组合,重新建构兼具历史性、艺术性、科技型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装置造型,巧妙地将现代的LED融入到汉阙合体之中,既不失典雅,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两组艺术汉阙分列于中间大屏的两侧,顶面采用宫殿的梁架框架搭建,也舍去了原本的厚重的榫卯及瓦片造型,而采用“鱼骨”法进行提取风格明显的汉室梁架,整体空间色彩采用汉代的红黑色调为主,打造基础的物理汉式印象空间。
3.1.4 LED屏幕融合与汉阙造型创新
在融合了汉阙元素造型的LED屏幕之上,由汉风精灵虚拟人讲述主题故事,表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 大风起兮,大汉之风扑面而来,屏幕影像呈现一声呐喊,金戈铁马,鼓角争鸣,语曰天汉,其名甚美。高祖还乡,日月争辉,丰沛群英,星汉灿烂。毛主席赞曰: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整个影片一气呵成,观众在情境化的空间构成中,伴随影像去领略大汉王朝的辉煌成就。而两侧及中间的LED采用的是具有高对比度,高级灰度和低频亮度的集成颗粒,通过侧屏、主屏、悬挂移动屏屏幕等动态机械演绎出内容的精彩呈现。整体空间设计元素与数字载体全都精确地围绕主题内容展开,使观众在浸入式数字化场域中感受故事的情境融合。
3.2 穿越·一眼千年——灵境时空跃迁甬道;
3.2.1 空间转换
刘媪(ǎo)梦遇神龙而产高祖,风云际会,观众进入沉浸式空间,穿越今古。借助激光配合烟雾机打造穿越时空般的通道空间。策展设计中想让观众保持第一人称的探索心理,在经过时空转换中,改变自身的环境特征,领略完大汉整体印象,让大众心神收敛一下,设计上采用通过宽幅的门洞造型,进入到由激光构建的场域之中,宽洞口可以有效地遮蔽光纤,防止前厅的光线对此场景的干扰。
3.2.2 技术运用
通过门洞进入到甬道,其两侧暗藏四台烟雾机,激光在烟雾缥缈中呈现时空轮回之感,在激光光束源起之地悬挂“龙兴之地”四字点题,观众一眼知晓故事主题;因为整个甬道是暗场域,所以设计的图形文字采用面发光,观众在远处就可以寻光而至。顶面采用黑色镜面不锈钢进行空间的演绎延伸及复刻反射,形成双层影像空间,让观众在恍惚中漫步前行。
3.2.3 空间融合
地面采用汉画像砖花纹设计定制的仿古砖铺贴。观众进入沉浸空间,激光初明,云雾乍起,缥缈之间,引导观众在这里穿越千年,开启大汉奇缘:穿越·一眼千年——灵境时空跃迁甬道。出甬道即可进入刘邦的出生之地,时光荏苒,恍惚中伴随着刘邦儿时的放牛、求学、起兵的各个阶段的回忆。
3.2.4 情境技术融合
这部分无论从策展还是室内的空间设计,都有效地搭载了内容主题。从空间设计元素的选择汉式泗水亭的亭檐,到刘邦斩蛇用的长剑、包括空间中从顶面倒挂的树枝以及盘绕在树枝上的白色巨蟒,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布景,结合激光烟雾等数字设备,有效地将故事进行情景化营建,让观众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图3 穿越·一眼千年——灵境时空跃迁甬道
3.3 圣殿·长乐未央——步阶登顶式多维体验空间;
3.3.1 场景营建
步入场景空间,一览长乐未央盛景,领略刘邦登基称帝君临天下场景,回味丰县汤沐永惠故事,再现新丰怀故,不忘祖源。游客体验千古一帝登基大宝,君临天下,可登台拍照。
3.3.2 空间设计
此展项空间设计长42m,宽9m,高6m采用汉宫梁架规制进行拆解提炼,结合建筑空间重组融合,打造具有高度汉宫大殿印象的殿前演绎场景。42米步行沉浸式长殿廊道,象征着420年的大汉江山,观众从挑高的门楼进入大殿,两侧廊柱林立,一共12组阵列对称的雕花金漆方柱,兽首昂首的木栏杆立于方柱中间。透过柱子外侧采用深色镜面水波纹不锈钢地面铺装,径深2.4m后是汉宫常用的黑红为主色调的布幔及黑色纱幔作为数字影像的成像载体。
大殿甬道地面采用定制的汉室纹样的烧制地砖,经过详细计算后与顶面造型呼应铺贴;顶面采用高度提炼精简的汉室藻井进行布局。观众走在大殿甬道之上,一步步走向视觉终点,皇帝宝座的位置,两侧影像随着音乐变换,鸣金旗鼓,成千上万的勇士分列在柱外广场之上等待检阅。
3.3.3 空间情境体验与影像融合
观众以第一人称的代入感走在浸入式的情境空间中,畅翔在千年前强化的威仪之中体验大汉文化绵延千古。此展项有两种模式,在登基大殿的隆重体验模式以后,还会有汉代的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的影像穿梭,观众可以随拍打卡留念,留念。深刻领略千古一帝、君临天下的豪情千古。
图4 圣殿·长乐未央——步阶登顶式多维体验空间
3.4 文风·字里乾坤——凤鸣鼓汉字艺术影音空间。
3.4.1 室内主题空间思考
设置凤鸣鼓艺术空间,观众走进场景,战鼓阵阵,演绎卫青、霍去病率领大军击破匈奴,饮马祁连山的意象故事,与气势磅礴的汉赋交相辉映,以汉字演绎传奇故事,以汉赋彰显强汉立国。进入互动模式,观众击鼓传音,捷报频传,鼓点之间表现汉字的张力与气势,极大调动观众的民族情结。
3.4.2 擂鼓拜将展项玩法
此展项通过设置一面核心大鼓——凤鸣鼓,成为整个空间的视觉中心,游客进入此区域后,先观看投影在每个鼓面上的影片,影片主要描述汉代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艺术造诣的辉煌与传播,让观众从大的层面上了解强汉背后的经济社会生活。影片结束后观众可以进入互动环节,参观者通过敲击指定的小鼓,每拍击一下,全部画面都会形成涟漪扩散,而大鼓的鼓面也会联动出现不同的汉字特效(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忠孝廉耻勇),文字随着敲击的强弱和节拍的快慢形成不同的爆炸特效。另外通过凤鸣鼓自身华丽的造型,吸引观众近距离观赏,借助华丽的装饰,刚好在鼓面简洁处形成拍照打卡的最佳背景,观众可以在书画的变化中拍照打卡,亦可以在缤纷特效中领略大汉文化情怀。
3.4.3 擂鼓拜将主题场景的情景营建
在空间中一共设置三个打卡点,除了中间的巨大凤鸣鼓之外,在两侧转角处,也同时设置了古战场的“剑鼓”,从而有效解决观众聚集排队的顾虑,有效形成分流。小鼓一共设置了四排,每排24面,分列于中间凤鸣鼓的两侧,每边12列,这样合计左边45面,右面45面,中间一面凤鸣鼓,总计91面鼓。
在巨大的阵列鼓阵中形成虚实相间,明暗交替的物理空间,结合影像及音效互动等环节,让观众置身其中,恍惚一会在千军万马中策马飞驰、一会在箭雨齐飞中闪躲,通过第一人称参与式互动,浸入式互动,体验汉风之美在于人,人之美在于强汉的故事,故事之美在于千古传颂的大汉精神以及远播他乡的。
图5 文风·字里乾坤——凤鸣鼓汉字艺术影音空间
4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之所及,远远超过火点的大小。比经验传播更广的便是这份想象力,作为设计者应不断挖掘这份想象力,让光照射得更远。
策展之初,设计师便将展馆锁定在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语境下进行设计,从而打破千馆一面“魔咒”,建立起展馆自身的文化逻辑及场域观念的营建。设计既要掌握策展的方略,又要具备“跨界”思维,跨学科、跨领域的“想象法宝”,将文旅与文博充分地交融在一起。文旅不等于没有知识、文博也不代表没有乐趣。文旅和文博的进一步模糊,是未来进一步的发展趋势。以人为本,成为具有想象力、共情力的设计师,做有创意、有温度的展览。
当代主题博物馆或文化馆的发展与文旅融合、商产融合更要与人们的生活融合。打开自我认知的“边界”,从“温度”到“体感”,在空间上采用多维递进的思维,将物质维度、视觉维度、知觉维度、经验维度进行相互补偿融合。打破空间的限制,从而将历史故事、历史文物激活在大众的视野之中,更要引领他们走进大众的生活之中。将历史剖析解构——拆散重组——融合再生的全过程,也是人们对文化科学地认知过去、把握当下、规划未来的传承发展指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JGJ218-2010,展览建筑设计规范[S].
[2]T/CBDA 40-2020,展览陈列工程技术规程[S].
[3]《博物馆陈列展览形式设计与施工规范》[S].
[4]《博物馆展览内容设计规范》[S].
[5]《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赏析》—刘书亮,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9-1.
[6]《汉书·高帝纪》西汉诗人刘邦的《大风歌》,引自古诗文网.
[7]《史记·高祖本纪》历史典故,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