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小学生整本书阅读“五步”激趣教学法实践研究

作者

林天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白合镇中心学校 072356

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农村小学生整本书阅读“五步”激趣教学法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31104)。

摘要:农村小学生整本书阅读“五步”激趣教学法实践研究,旨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与能力。通过对“五步”教学法的实践应用,分析其在农村小学的实施效果。研究表明,该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热情,改善阅读习惯,为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整本书阅读;“五步”激趣教学法

引言: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诸多挑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提升阅读效果的关键。“五步”激趣教学法应运而生,它以独特的教学步骤和方法,为解决农村小学生阅读难题提供了新途径,具有重要的实践研究价值。

1.“五步”激趣教学法概述

1.1教学法的概念

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具有深远意义。基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本研究提出"五步"激趣教学法,旨在通过系统化的阅读指导策略,激发农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一步"造趣"环节,教师需立足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栏目,结合农村学生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精选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的课外读物。例如,针对三年级学生可推荐《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集》,该书语言浅显易懂,内容贴近教材中的神话单元;四年级则可选择《昆虫记》彩绘版,既符合"观察与发现"的单元主题,又能拓展学生的自然科学视野。选书时需严格控制难度系数,篇幅以5-8万字为宜,确保学生能在2-3周内完成阅读,维持阅读的新鲜感与成就感。

2.“五步”激趣教学法实践过程

2.1第一步:情境导入策略

情境导入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环节。在《昆虫记》的教学中,教师需以多维度的教学设计撬动学生的阅读期待。首先,可从文本内容切入,选取书中描述昆虫习性的生动片段,如"蝉的地穴探险"或"螳螂的狩猎艺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配合显微影像资料,构建具象化的昆虫世界。其次,以法布尔的科学探索历程为线索,讲述他耗时三十年观察粪金龟滚粪球的执着,或还原其变卖家产建立荒石园的壮举,在科学家传记叙事中渗透人文精神。最后,设置悬疑式问题链:"为什么说蜘蛛的网是‘几何学的奇迹’?""蚂蚁军团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勤劳吗?",通过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固有印象。这种立体化的"推销"策略,需注重课堂节奏的掌控,在15分钟内完成从单篇精读到整本书推荐的过渡,最终使书架上的《昆虫记》成为学生迫不及待想要破解的密码本。

2.2第二步:问题引导方式

在《昆虫记》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式”问题引导策略。首先聚焦文本特色,设计层级性问题:如“法布尔如何通过拟人手法展现蚂蚁的社会性?”“对比蝗虫与螳螂的捕食动作描写,体会作者观察的差异性”。其次设置开放型思考题,例如“若你改写蜜蜂筑巢片段,会侧重环境还是动作描写?为什么?”。需特别注意问题设计的梯度性,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修辞艺术与细节描写,但每次研讨仅切入1-2个核心要素。当学生分析“蟋蟀鸣叫的环境烘托作用”时,教师可适时点拨场景描写中感官动词的运用技巧,随即转向学生自主发现的语言风格赏析。这种“提问-发现-迁移”的闭环引导,既能保持阅读的新鲜感,又能使文本解读始终围绕[文学鉴赏与科学观察的双重维度]展开,实现“趣”与“质”的平衡。

2.3第三步:小组合作模式

以《昆虫记》为例,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型"合作阅读模式。每周根据教学进度设定3-4个章节的阅读量,配套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分层任务,如"制作昆虫特征对比表""撰写观察日记"等。学生以5人异质小组为单位,通过"领读-讨论-批注-展示"四环节开展协作。每周安排1课时进行成果展评,采用"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双轨机制,重点展示批注笔记、手绘插画和阅读思维导图。该模式使任务完成率提升至92%(学期跟踪数据),有效实现了"以趣促读"的教学目标。

3.“五步”激趣教学法实践效果

3.1学生阅读兴趣提升情况

以《昆虫记》为例,每学期通过1-2次阶段性汇报交流及期末创造性展示课系统检验学生阅读成效。教师需提前明确任务要求,采用"个人+小组"双轨汇报模式:个人汇报侧重师生深度对话,如学生分享"粪金龟的生存智慧"后,教师以"你认为作者法布尔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引导思考;小组汇报则鼓励多元呈现,包括仿写《蝉的歌唱》等创意文本、制作《昆虫图谱》手抄报、改编《螳螂求婚》情景剧等。期末展示课特设"昆虫法庭"辩论环节,学生就"红蚂蚁是否属于强盗"展开观点交锋,有效融合文本理解与批判性思维。实践表明,87%的学生在问卷调查中表示"更愿意主动阅读科普类整本书"。

3.2学生阅读能力发展表现

以《昆虫记》整本书阅读为例,学生在"五步"激趣教学法的引导下展现出多维度的能力提升。在阅读汇报环节,学生通过制作昆虫标本、绘制生态图谱等实践活动深化了对法布尔科学观察方法的理解;在小组讨论中,他们不仅能准确概括蝉的蜕壳过程等科学知识,更能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蚂蚁社会分工与人类社会的异同"等思辨性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戏剧化演绎环节,学生通过自编自导的《蟋蟀的歌唱比赛》情景剧,创造性融入了现代环保理念,体现出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与创新思考。这种"动手做标本、动口说发现、动脑解疑问"的立体化阅读模式,使《昆虫记》的阅读厚度从单一的科学认知拓展至科学精神培养、人文关怀渗透等多重维度。经跟踪评估,83%的学生能独立完成章节思维导图,76%可撰写8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且在小组合作展示中,语言表达的条理性与肢体语言的配合度均有显著提升,印证了该方法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的有效性。

3.3教学法的推广应用前景

“五步”激趣教学法的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尤其在师生共读环节展现出显著成效。以《昆虫记》为例,教师通过“导读激趣—任务驱动—互动研讨—创意表达—拓展延伸”五个步骤,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在共读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授者,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通过设计“昆虫观察日志”“角色扮演对话”等任务,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课堂氛围活跃,阅读兴趣显著提升。师生共读不仅增进了文本理解的深度,更构建了和谐的教学关系。在《昆虫记》的研讨环节,学生围绕“法布尔的科学精神”展开辩论,教师以平等视角参与讨论,适时引导思考方向。这种互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又让教师从学生独特的视角中获得教学启发。实践证明,该教学法适用于不同学科领域的整本书阅读推广,尤其在乡村教育中具有普适性。其结构化流程易于教师操作,而开放性设计又能适应学情差异。未来可通过区域教研培训、城乡结对帮扶等途径,将“共读增趣”模式辐射至更多基层学校,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效范式。

结束语:农村小学生整本书阅读“五步”激趣教学法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该教学法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方面效果显著。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教学法,扩大实践范围,为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吴保东,鲍家秀.利用公众号指导农村小学生“整本书阅读”[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22,(06):53-56.

[2]梁志玮.谈提高农村地区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的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11):12-13.

[3]张赟.浅谈农村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培养策略[J].家长,2019,(35):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