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管理质量的路径探究
郑伟 方军
湖北省襄阳市月亮湾公园管理处 湖北省襄阳市城市绿化管理处
引言:城市化进程加速背景下,园林绿化工程作为生态基础设施的核心构成,其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人居环境品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我国园林绿化工程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项目成本超支、生态效益弱化现象频发,需要立足工程管理实践,破解行业困局,推动城市绿化从 " 规模扩张 " 向 " 质量提升" 转型 [1]。
一、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管理现状
(一)标准化体系缺位,项目管理失序
园林绿化工程管理面临的首要困境在于系统性标准的严重缺失。从设计、施工到验收环节,普遍缺乏统一、精细且强制性的技术规范与操作指南。设计阶段因标准模糊常导致方案频繁变更,施工过程因工艺标准不明引发质量参差,而验收环节量化指标的匮乏更使得监管流于形式。这种标准化真空致使项目管理成本失控、工期拖延成为常态。材料采购因缺乏参照而滋生浪费,隐蔽工程验收无据可依,最终导致整体成本远超预算;生态层面,植物配置与种植技术的不规范,造成苗木成活率低下、群落结构失衡,弱化了绿地应有的生态屏障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价值,引发重复投入的恶性循环[2]。
(二)技术手段滞后,管理效能低下
园林绿化工程管理长期依赖传统人工经验与粗放手段,与现代智慧化、精细化要求形成显著代差。规划阶段缺乏 GIS 空间分析与生态模拟工具,难以科学评估场地生态本底与项目潜在影响;施工监管过度依赖现场巡查,对土壤改良、苗木养护等关键环节缺乏实时数据监测与预警机制;后期养护更因智能化管护系统缺位,陷入被动应对。技术手段的滞后衍生两大顽疾:管理效率瓶颈,人工记录易错漏,信息传递滞后,跨部门协作效率低下;过程控制盲区,无法精准掌握灌溉量、施肥配比、病虫害发生规律等核心数据,致使资源错配—或供水过量浪费资源,或施肥不足影响植物健康,最终导致生态效益提升遇阻,养护成本却居高不下,形成“高投入、低效益”的困局[3]。
(三)权责界面模糊,协同机制失灵
园林绿化项目涉及业主方、设计、施工、监理及后期养护等多方主体,权责交叉与界面不清成为管理痼疾。业主方常因专业局限难以有效统筹;设计意图在施工环节易被曲解或简化,却缺乏有效制衡;监理职责易受成本与进度压力挤压,监督效力弱化;养护单位更因与建设期脱节,陷入“被动接手、不明就里”的困境。权责模糊的直接恶果是问责机制失效——质量缺陷与成本超支时各方推诿塞责;更深层危害在于全周期管理断裂,规划、建设、管护各阶段各自为政,宝贵经验无法传递,设计缺陷在施工中放大,施工隐患遗留至养护期爆发,形成“前期投入打折扣、后期维护负担重”的恶性循环,严重侵蚀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综合效益[4]。
二、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管理质量的路径
(一)制度创新:构建全周期标准化体系
当前管理碎片化的症结在于制度体系的结构性割裂。传统分段式管理模式导致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环节标准断层、责任脱钩,亟需建立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框架:(1)纵向分级标准架构:建立国家基础规范 - 地方实施细则 - 企业操作指南三级标准体系。国家层面出台《园林绿化工程全周期管理规范》,明确碳汇能力、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生态核心指标;地方基于区域气候土壤特性制定植物配置、土壤改良等专项标准;企业编制可视化施工工艺图集,确保规范落地执行。(2) 横向流程整合机制:推行“规划 - 设计 - 施工 -养护”一体化管控模式。实施设计生态审查前置、施工过程质量飞行检查、养护期绩效评估与资金拨付联动机制,形成管理闭环。建立跨阶段责任追溯制度,对设计缺陷引发的施工返工,追究设计方经济补偿责任。(3)强制标准约束体系:将乡土植物应用比例( ⩾70% )、雨水蓄渗率( ⩾85% )等关键指标纳入验收强制条款,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合规验证。通过标准刚性约束弥合管理断点,从源头规避环节脱节导致的成本失控与生态效能衰减。
(二)技术赋能:打造数字化管理平台
技术滞后已成为制约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瓶颈,需构建数据驱动的智慧管控体系:(1)全要素数字孪生系统:融合 BIM+GIS 技术构建三维实景平台。设计阶段模拟微气候、水文对植物群落的影响,优化生态布局;施工阶段通过无人机实景建模与设计模型比对,实现地形塑造精度控制(误差 ⩽±3cm )、苗木定位误差率 ⩽5% 。(2) 物联网动态监测网络:部署土壤墒情、养分、病虫害传感矩阵。智能灌溉系统基于实时数据分析动态调节水肥策略,较传统模式节水40% 以上;结合 AI 图像识别技术,病虫害预警准确率提升至 90% ,化学药剂使用量降低 30% 。(3)区块链可信追溯平台:建立苗木全生命周期区块链档案,完整记录产地检疫、物流环境、种植责任人等不可篡改信息。平台集成气象预警、物种基因库、养护知识图谱等模块,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彻底终结经验主义导致的资源错配。
(三)协同治理: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单一行政管理模式难以应对复杂工程需求,须构建多元共治的生态治理网络:(1)全周期责任整合模式:推广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 EPC+0 )总承包机制。由设计机构牵头组建联合体全程履约,将十年养护成本纳入投标报价,倒逼施工质量提升,项目周期平均压缩 18% 。建立风险共担基金池,防范履约风险。(2) 社会化监督参与体系:构建“专业监管 + 公众监督”双轨机制。实施市民志愿者培训认证制度,经专业考核后参与设施巡查、生态监测;开发公众监督平台,建立“问题上报 - 智能分派 - 限时处置”响应链条,事件处置时效提升至 2 小时内。(3) 市场化信用治理机制:建立企业履约信用动态评价模型,纳入施工质量缺陷率、养护成活率、公众满意度等 12 项核心指标。评价结果与招投标资格直接挂钩,对 AAA 级企业给予评优加分,对 c 级企业实施市场禁入,构建优胜劣汰的健康生态。
结语:
园林绿化工程管理质量提升是系统工程,需以制度创新夯实管理基础,以技术赋能推动效率变革,以协同治理激发主体活力,三者形成良性互动,标准化体系为数字化应用提供数据框架,技术工具为协同治理创造条件,多元参与又反过来促进制度优化。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AI 在病虫害识别、景观评价等领域的应用边界,同时关注气候变化对绿化工程的适应性挑战,通过持续创新管理范式,实现城市生态空间的高质量建设与可持续运营。
参考文献:
张晓芬 . 基于地方城市特色的市政道路园林景观改造与工程管理研究—以里水镇盐南线大甘路口 - 五星路口市政绿化优化提升工程为例 [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20):187-188.
[2] 刘欣妍 .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管理质量提升路径探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 2023, (28): 54-56.
[3] 陆乐 . 园林绿化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措施探究 [C]// 广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联合会 .2025 年第五届工程领域数字化转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 千岛湖淳桦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2025:578-580.
[4] 王玉 . 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管理质量的路径探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 2023, (11): 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