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水电运行管理的标准化路径探索

作者

王娟武

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有限公司230000

摘要:在当今社会,水利水电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进水利水电运行管理的标准化建设显得尤为迫切。标准化管理不仅能够提升运行效率、保障安全生产,还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将深入探讨水利水电运行管理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以期为行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运行管理;标准化路径

引言

在当今社会,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多重使命,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改善民生具有深远意义。

一、水利水电运行管理标准化建设意义

1.1 提高运行效率

标准化建设为水利水电运行管理制定了清晰、统一的流程与规范。以往,由于管理流程不规范,不同部门或工作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导致工作衔接不畅,信息传递延误,设备操作不统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运行效率。而标准化建设明确了从设备巡检、维护维修到调度运行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时间节点,使得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例如,在设备巡检方面,标准化规定了巡检的路线、内容、时间间隔以及记录方式,工作人员能够按照既定标准高效完成巡检任务,及时发现设备潜在问题,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停机时间延长。

1.2 保障安全生产

水利水电工程涉及高水位、大流量的水流以及复杂的机电设备,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造成不可估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标准化建设通过制定严格的安全操作规范、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为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安全操作规范方面,对设备的启动、运行、停止以及各类作业的操作流程都进行了详细规定,杜绝了违规操作行为。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了各级人员的安全职责,加强了安全培训与教育,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定期对工程设施、设备以及运行环境进行风险评估,提前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例如,在大坝安全管理中,标准化规定了大坝监测的项目、频率以及预警指标,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大坝的异常情况,采取有效的加固或抢险措施。

1.3 优化资源配置

水利水电工程运行过程中涉及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水资源等多种资源的调配与利用。标准化建设有助于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通过标准化的岗位设置和职责划分,明确了每个岗位所需的人员数量、技能要求和工作任务,避免了人员冗余或不足的情况,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物力资源管理上,标准化规定了设备的采购、验收、使用、维护以及报废等环节的标准,确保设备的选型与工程实际需求相匹配,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减少设备闲置和浪费。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标准化的调度方案依据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用水需求以及生态环境要求,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

1.4 提升服务质量

水利水电工程的服务对象涵盖了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以及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标准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服务质量,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在供水服务方面,标准化规定了水质监测标准、供水压力控制范围以及应急供水保障措施,确保向居民和工农业用户提供安全、稳定、优质的水源。在发电服务方面,标准化的发电调度管理能够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满足电网的用电需求,减少停电事故的发生。同时,通过标准化的客户服务流程,建立了与用户的良好沟通机制,及时了解用户需求和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服务质量。例如,设立专门的客户服务热线,对用户的咨询和投诉进行快速响应和处理,提高用户满意度,使水利水电工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二、水利水电运行管理的标准化路径

2.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实现水利水电运行管理的标准化,首先必须提高全体员工对标准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管理部门应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让员工深入了解标准化建设对工程运行管理的积极影响,包括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安全、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使员工从思想上重视标准化建设,积极主动参与到标准化工作中来。同时,成立专门的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明确领导小组的职责和工作任务,负责标准化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标准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确保标准化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2.2 创新思路,试点先行

在推进水利水电运行管理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敢于创新思路,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标准化模式。可以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水利水电项目作为试点,先行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在试点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标准体系,同时结合本地区、本工程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标准化方案。例如,在设备管理方面,可以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对设备的采购、安装、运行、维护、报废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设备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程度。在试点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标准化方案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

2.3 明确标准,规范管理

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工程实际需求,制定一套全面、系统、科学的水利水电运行管理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应涵盖工程建设、设备运行维护、安全管理、水资源调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在工程建设标准方面,要明确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确保新建或改建的水利水电工程符合规范要求。在设备运行维护标准中,要规定设备的操作规程、维护周期、维修标准以及备品备件管理要求等,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安全管理标准要包括安全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应急管理等内容,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水资源调度标准要根据流域水资源状况和用水需求,制定合理的调度方案和指标体系。财务管理标准要规范财务预算、成本控制、资金使用等流程。人力资源管理标准要明确岗位设置、人员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的要求。

2.4 强化措施,落实责任

为确保水利水电运行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各项标准和要求能够有效落实,必须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建立健全标准化建设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各部门、各岗位执行标准化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检查内容包括标准执行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执行效果等方面。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下达整改通知,明确整改要求和期限,跟踪整改落实情况,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同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标准化建设中的责任,将标准化工作任务分解到具体部门和个人,签订目标责任书,使每个员工都清楚自己在标准化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员工执行标准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严格执行标准、工作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违反标准、工作不力的进行处罚,确保标准化建设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三、结语

通过提高认识、创新思路、明确标准和强化落实,我们能够有效提升运行效率、保障安全生产、优化资源配置并提升服务质量。未来,需持续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推动水利水电运行管理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崔迎华,李晓明.新时期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标准化建设策略探究[J].中国住宅设施,2024,(S1):41-43.

[2]欧灿辉.水利水电运行管理的标准化路径探索[J].水上安全,2024,(21):40-42.

[3]樊志德.新时期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标准化建设对策研究[J].水上安全,2024,(2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