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路径
周琳
东宁市实验小学157299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关键课程,在大单元教学背景下,如何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成为当前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聚焦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深入分析了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目标分离与评价断层问题,提出了基于大单元视角的教学设计与评价融合策略,以及多维度推进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的实施策略。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路径探索,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评一致性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和操作指导。
关键词:大单元;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
引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大单元教学成为推动学科育人、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抓手。道德与法治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养成和法治素养提升。然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学设计与评价脱节、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制约了学科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在此背景下,探索大单元框架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路径,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实施困境凸显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学评一致性问题突出表现为目标分离与评价断层现象。教学目标设定缺乏整体性思维,往往停留在单课时知识点掌握层面,忽视了道德品质形成和法治素养培育的长期性、系统性特征。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常常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割裂开来,导致学科育人价值无法有效整合。评价方式单一且滞后于教学过程,多数教师仍依赖纸笔测试,难以全面评价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发展状况。
评价内容偏重知识记忆,对学生德育素养形成过程性评价关注不足。教学活动与评价任务脱节严重,教师往往只关注教学环节设计,很少同步思考如何通过评价来引导教学、促进学习。这种为教而教、为评而评的做法,使得教学评分离成为常态。对评价结果反馈运用不当,多数教师只将评价视为考核手段,未能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改进和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形成了制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提升的复杂困局。
二、基于大单元视角的教学设计与评价融合策略
针对当前教学评一致性实施困境,需要构建基于大单元视角的教学设计与评价融合策略。要树立大单元整体育人观,将零散的课时教学整合为结构化的单元教学,以主题统领教学内容,以素养发展为核心目标。教师应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建立单元-课时-活动三级目标体系,确保教学目标层次递进、相互支撑。构建多元立体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贯穿单元教学始终。在单元起始阶段开展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道德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学习证据;在单元结束时进行总结性评价,综合评估学生德育素养发展情况。创新评价任务设计,使评价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将评价任务情境化、真实化,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判断、法治实践等评价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展现真实的思维过程和价值取向。
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为例,教师在单元教学设计时,明确单元总目标为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意识和劳动素养,通过“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些事我来做”“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三个课时进行单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家务日记本作为评价工具,学生每天记录参与家务劳动情况,包括劳动项目、时长、感受等。同时开展生活技能大比拼活动,让学生现场展示叠衣服、整理房间、做简单饭菜等技能,通过互评方式了解彼此进步。教师还设计了感恩父母行动计划项目式学习,学生通过访谈家长了解其一天工作生活安排,制定合理的分担计划,并在一周内执行,最终形成图文并茂的实践报告。通过多样化评价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更培养了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实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多维度推进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实施策略
推进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同时发力,并持续优化实施过程。纵向维度上要建立教学评一体化反馈循环机制,通过评价结果分析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形成评价-反思-改进-再评价的良性循环。同时构建学生德育素养发展档案,跟踪记录学生在不同教学单元中的表现和进步,为长期发展性评价提供依据。横向维度上要加强学科间横向协同,将道德与法治学科评价与其他学科整合,特别是与语文、社会等人文学科评价体系对接,共同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建立跨学科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评一体化研讨,分享经验做法,解决实践难题。在过程优化方面应注重评价工具开发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开发符合学科特点、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评价工具,组织开展教学评一致性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评价设计、实施、分析和运用能力。
以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为例,教师采用纵横联动策略开展教学评一体化实践。在纵向层面设计了交往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同伴交往能力发展轨迹,包括自我认知变化、冲突解决案例、团队合作表现等。每节课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评价,写下交往中的收获与困惑,教师根据评价反馈及时调整下一课时教学重点。在横向层面,与语文学科联动,结合口语交际单元同步开展友谊故事分享会,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和沟通技巧讲述与同伴交往的真实故事。与体育学科配合,在团队游戏活动中观察评价学生合作精神和规则意识。与美术学科结合,让学生用画笔描绘理想中的友谊模样,通过作品阐释交友之道。教师建立了包含观察记录表、自评互评量表、情境表现评分标准等在内的评价工具箱,确保评价全面客观。通过持续的实践与反思,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结论:大单元框架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更新到实践创新进行全方位变革。通过树立整体育人观、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创新评价设计、建立反馈循环机制等多种途径,有效破解当前教学评一致性实施困境。未来应持续深化探究,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能化评价路径,完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体系,通过切实实现教学评有机融合,真正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
参考文献
[1]常庆玉.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的有效路径研究[C]//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2024年度学术成果集.兰陵县第九中学;,2024:99-101.
[2]傅慧芳.新课标下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开展路径——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为例[J].家长,2024,(30):100-102.
[3]花璐.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求知导刊,2024,(1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