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质矿产安全事故预防与应急管理策略分析

作者

高言哲

新疆火烧云铅锌矿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  848000

引言:地质矿产安全不仅关乎从业者生命安全,更对生态环境、区域经济乃至社会稳定产生深远影响。深部开采、地下水位变动等复杂工况加剧了事故发生的不可预测性,而应急管理能力的薄弱往往导致次生灾害扩大化。当前,行业普遍存在风险辨识碎片化、应急预案形式化等问题,亟需通过科学化、标准化手段提升风险防控效能。强化事故预防与应急管理,既是践行“生命至上”理念的核心路径,也是推动矿产资源绿色开发的关键环节。

一、矿山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体系建设

风险评估是矿山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评估过程中,需全面分析矿山的地质条件、开采方式、设备状况及人员操作等因素。地质条件主要涉及到岩体稳定性、地下水分布、断层构造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矿山的安全状况。开采方式涉及露天开采或地下开采,不同的开采方式面临的风险类型和程度各异。设备状况的评估则关注设备的运行状态、维护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老化或故障隐患。人员操作方面,需考察作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安全意识以及是否遵守操作规程。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估,能够全面掌握矿山的安全风险状况。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监测体系应覆盖矿山的主要风险点,包括地表位移、地下水位、岩体应力、气体浓度等 [1]。地表位移监测可以通过 GPS、全站仪等设备实时掌握地表变形情况,及时发现滑坡、塌陷等隐患。地下水位监测有助于了解地下水对矿山稳定性的影响,防止突水事故的发生。岩体应力监测能够评估岩体的稳定性,预测可能发生的岩爆或冒顶事故。气体浓度监测则主要用于预防瓦斯爆炸或有害气体中毒事故,确保作业环境的空气质量。在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方面,通过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设备,实时获取监测数据,并利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监测数据应定期更新,并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及时发现异常变化。数据分析的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管理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同时,监测体系应具备预警功能,当监测数据超过预设的安全阈值时,系统能够自动发出预警信号,提醒相关人员采取应急措施。

二、井下作业人员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

安全培训的内容应涵盖矿山安全基础知识、设备操作规程、应急逃生技能等多个方面。矿山安全基础知识包括地质条件、开采方法、危险源识别等内容,帮助作业人员全面了解矿山的安全风险。设备操作规程的培训应针对具体的设备类型,详细讲解设备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应急逃生技能的培训则包括逃生路线、自救互救方法、应急设备的使用等内容,确保作业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正确的行动。安全培训的形式应多样化,以适应不同作业人员的学习需求。理论培训可以通过课堂讲解、视频教学等方式进行,帮助作业人员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实操培训则通过模拟设备操作、应急逃生演练等方式进行,提高作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2]。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经验分享等方式,增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的频率应根据矿山的安全风险等级和作业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高风险矿山应增加培训的频率和强度,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技能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应急演练是安全培训的重要补充,通过模拟真实的事故场景,能够检验作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并发现应急预案中的不足之处。应急演练的内容应包括火灾、瓦斯爆炸、透水等常见事故类型,演练场景应尽可能接近实际情况,以提高演练的实效性。演练过程中应注重团队协作和指挥调度,确保各岗位人员能够迅速响应并协同作战。演练结束后应进行总结和评估,分析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并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通过定期的应急演练,能够不断提高作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真实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三、矿山设备维护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矿山设备的正常运行直接关系到生产安全,设备故障或隐患往往是事故发生的诱因。因此,建立科学、系统的设备维护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能够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提升矿山安全生产水平。一方面,日常维护工作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涵盖设备的定期检查、保养和维修。检查内容应包括设备的关键部件、润滑系统、电气系统等,确保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因磨损、老化或故障导致意外。保养工作则需根据设备的使用频率和工作环境,合理安排润滑、清洁和更换易损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维修工作应注重及时性,一旦发现设备存在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修复,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故障。另一方面,矿山企业应建立常态化的隐患排查机制,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设备、作业环境进行全面排查。排查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设备的运行状态,还要检查设备的安装、固定、防护措施是否到位,是否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对于排查出的隐患,应进行分类管理,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确保隐患得到及时消除。同时,隐患排查工作应与设备维护相结合,形成闭环管理,避免隐患反复出现。除此之外,对于发现的隐患,矿山企业应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方案,明确治理措施和技术要求。治理过程中,应注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避免治标不治本。例如,对于设备老化问题,除了进行局部维修外,还应考虑设备的整体更新换代;对于作业环境中的安全隐患,除了加强防护措施外,还应优化作业流程,减少人为操作失误的可能性。治理完成后,应进行验收和评估,确保隐患彻底消除[3]。

结语:地质矿产安全治理需从被动抢险转向全周期风险管理。未来应深化智能监测技术应用,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同时推动企业、政府与社区的多级应急联动机制。建议加强从业人员安全素养培训,构建“预防-预警- 处置- 恢复”闭环体系,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采用本质安全型工艺。只有将技术创新与制度优化深度融合,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事故发生率,为矿产行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 饶斌 . 浅析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安全隐患及管理对策 [J]. 有色金属设计 ,2023,50(04):108-111.

[2] 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 [J]. 青海国土经略 ,2022,(06):76.

[3] 田小强 , 刘昌祥 , 杨乘 , 等 . 影响矿业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研究 [J].中国金属通报 ,2024,(06):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