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开展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杜光林 杨扬 陈创 张冬璘 张丹 金谭艾妮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 四川省遂宁市 629000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2 四川成都市 610000
【摘要】国有企业兼具经济责任与政治使命的双重属性,在数字时代创新开展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顺应技术变革的时代需求,还是维护国有企业战略地位的内在要求,更是应对国际格局演变的必由之路。当前国有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多元思潮冲击、数智转型迟滞、数字人才缺口以及数据安全风险四大挑战,需要从构建“大思政”协同机制、创新数字教育模式、培育数政融合人才、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四个方面协同发力,在数字时代更好发挥国有企业的凝心聚力与思想引领作用。
【关键词】数字时代 国有企业 思想政治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这一论述明确了国企的使命属性,要求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数字浪潮席卷下,有必要创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这不仅是顺应技术变革的时代需求,还是维护国有企业战略地位的内在要求,更是应对国际格局演变的必由之路。当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守正创新,运用数字赋能强化育人实效,通过思想引领实现党对国企的全面领导,确保企业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行稳致远。
一、数字时代开展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挑战
(一)多元思潮交织与舆情生态复杂
一是国际与国内思潮的双重渗透。在数字时代,国际国内各种思潮跳过企业边界直接影响员工的生活和思想,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二是信息茧房效应弱化主流话语权。大数据算法推送形成“信息茧房”,导致员工接触的信息同质化,正面宣传到达率降低,削弱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效果,导致部分员工陷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三是舆情生态复杂化加剧信息传播失控。信息碎片化导致关键要素缺失引发失真,网络“观点市场”中,兼具接收与传播双重角色的员工易受情绪化表达主导,导致理性讨论被淹没,企业内部共识难以凝聚。
(二)传统模式滞后与数智转型迟滞
一方面,“去中心化”传播会消解权威话语权。数字技术的发展导致传播主体泛化,国有企业传统“金字塔式”思政教育体系仍依赖集中式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扁平化、网状化的信息传播结构,形成“中心化传播”与“去中心化接收”的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对技术应用的滞后也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桎梏。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的数字化平台功能单一,仅停留在信息发布和单向教育层面,缺乏与员工的动态互动、智能分析等功能,线上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难以满足员工个性化需求。
(三)数字鸿沟凸显与人才储备薄弱
从员工自身数字素养来看,由于国有企业员工年龄、技能水平差异显著,形成“数字鸿沟”,部分年长或基层员工对数字化工具接受度低,难以有效参与线上思政学习,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覆盖不均。从思政工作者的专业技能来看,政工队伍数字素养不足,缺乏“技术+政治”复合型人才。从人才培养机制来看,当前国企对思政人才的培训内容单一、激励机制不足,许多培训多聚焦业务知识,缺乏对数字化工具使用、数据分析等技能的针对性培养,导致员工数字化能力提升缓慢。
(四)数据安全隐患与隐私保护风险
首先,数据采集与存储环节存在泛化风险。国有企业思政工作数据分类分级管理体系不健全,党组织活动记录、职工心理测评等核心数据与日常管理数据混杂存储,缺乏加密权限控制机制,导致核心数据存在泄露风险。其次,隐私权与数据利用可能产生伦理冲突。数字思政依赖大数据算法对职工社交关系、网络行为等隐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可能超出员工知情同意范围,引发"过度监控"的伦理争议。最后,技术赋权与安全保障存在结构性失衡。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数字防御能力滞后问题,若未建立数据泄露实时预警系统,可能危及职工网络、人身及财产安全。
二、数字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党建引领,构建“大思政”协同机制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在于强化党委领导下的制度体系构建,需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的“大思政”制度体系,确保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直达基层。二是加强协同治理。国有企业需整合党政工团资源,打破部门壁垒,构建“三级联动”的治理架构。三是推进文化融合。国有企业需将思想政治工作嵌入企业文化建设全流程,建立“双螺旋”传导机制,通过主题实践和新媒体矩阵实现文化符号的裂变传播,使文化认同成为协同治理的情感纽带。
(二)加速数字赋能,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一是加强平台建设。打造跨部门联动的“数字思政云平台”,集成党建管理、职工动态数据库与在线教育模块,实现教育资源的可视化与场景化传播。二是加强舆情管理。构建大数据监测系统,实现负面舆情预警与正向引导精准化。三是为员工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员工画像为核心,基于年龄、岗位、兴趣等标签建立动态更新的数字档案,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了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的范式革新,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精神动能。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员工数字素养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嵌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建立“德才双轨”培养机制,既注重政治素养的培育,又强化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二是创新数字素养提升范式。搭建覆盖“数据采集—知识图谱构建—智能决策支持”的技术中台,通过数字画像技术实时追踪思想动态,建立意识形态风险的预测预警模型。三是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将政治忠诚度、数字应用力、价值传导效能等指标纳入党建责任制考核体系,形成战略目标到执行效果的闭环管理。
(四)完善保障机制,筑牢数据安全防线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思想建设数据的特殊保护范畴和员工的数据隐私保护边界,既打通“数据孤岛”壁垒,又确保数据安全,为国有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强化技术赋能。在技术层面推动可信计算、同态加密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建立分级访问权限,实现思政工作数据“可用不可见”。三是强化国家统筹。搭建国家主导的数字平台建设,通过组织化协同模式,形成“党管数据”下的多方共治生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2021年版)[M].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63.
[2] 孙其昂.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走在前列[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4):26-31.
[3] 徐小强.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16):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