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与人文关怀融合视角下智慧体验馆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实践研究
王清影 邓玙欢 刘芮辰 吕婷婷 徐瑶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本研究以智慧体验馆为切入点,通过混合研究方法,对300名老年人开展问卷调研,揭示智慧体验馆在健康管理、休闲娱乐、心理支持等场景中的应用成效。研究发现,智能设备适老化改造、线上线下服务融合等可显著增强老年人技术接纳度,但存在参与度不足、隐私保护等现实挑战。基于此,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策略,强调技术普惠需与政策支持、社会资源整合同步推进,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数字赋能;智慧体验馆;老年人幸福感;技术适老化;人文关怀;养老服务创新
引言
中国正面临“未富先老”的挑战,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2%,传统养老服务模式难以满足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响应“银发经济”需求,搭建技术适老化改造的社会实验场域。[1]
本研究聚焦智慧体验馆对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作用,旨在突破“技术悬浮”困境。通过解析人机交互设计、情感化服务系统等要素,探索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结合路径。研究采用混合方法:对达州市的30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研,结合实际情况,选取5个智慧养老项目进行多案例对比,构建智慧养老服务的情感体验模型,为解决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探索大学生双创项目与社区养老的协同机制,形成“平台搭建-资源整合-模式输出”经验,为智慧养老服务的标准化推广提供创新范式,助力老龄化社会转型升级。
智慧体验馆的运营现状分析
一、项目架构与资源整合
智慧体验馆作为智慧养老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布局与服务模块设计紧密围绕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展开。主要功能包括健康管理、休闲娱乐、心理支持等,旨在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一)休闲娱乐板块
娱乐板块划分为“棋牌”“音乐”“书法”“舞蹈”“摄影”“阅读”6个部分,每个部分划分专门的房间,可以通过智能设备查看房间的使用状况,并且可以网上预约课程。
(二)运动康复板块
人工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的主要针对社区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智慧照护、个性化健康促进、独居老人风险监测和慢病老年人服药管理的智能化工具。在体验馆,老年人可以体验尽情体验此人工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同时此款机器人也有许多居家陪伴的功能,若后期反响良好、需求量大,我们将会售卖此款机器人。
(三)心理健康板块
创立心理专业工作者服务团队,以网格化服务模式,定期开展心理咨询热线、入户心理服务(心理普查)、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团体辅导和训练等心理健康服务活动。
结合“互联网+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等智慧养老技术,使体验馆老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常态化、系统化、便捷化。除了体验馆,还要发挥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等在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中的作用,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二、服务内容与用户反馈
针对老年人对数字技能掌握普遍较弱的问题,智慧体验馆开设了专门的数字技能培训课程,帮助老年人掌握手机、电脑等数字设备的基本操作方式,提升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课程实施效果良好,老年人的数字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为他们更好地融入智慧养老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智能服务板块方面,智慧体验馆提供了个性化餐食、日常起居等智能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健康状况等信息,为他们量身定制营养餐食;利用智能家居系统实现自动化起居服务,如自动开关灯、调节室内温度等。这些智能服务的接受度较高,得到了老年人的广泛好评。
三、运营成效与核心问题
尽管智慧体验馆在智慧养老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核心问题。
(一)老年人参与度不足
这主要是由于部分老年人对新技术操作复杂感到畏惧,同时宣传不足也导致他们对智慧养老的了解不够深入。
(二)技术与服务适配性不足
部分智能设备的界面设计不够友好,操作复杂,导致老年人难以快速上手。同时,隐私保护问题也备受关注,如何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提供智能化服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建议与展望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智慧养老院采取以下措施:
(一)完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的政策支持
工作想要正常推进,当务之急是建立自上而下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现有环节中的弊端与漏洞。基层政府人员作为最靠近群众的领导班子,应努力贴近群众生活,了解老人在生活中确切的需求与养老机构所遇到的困难,归纳总结后向上层政府进行汇报,上下联动,为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现实基础。
(二)为智慧养老产品植入“人文”理念
在设计产品时除了突出功能性外,还应植入“人文”理念,了解老年人内心对于自己无法自理这一事实的敏感,不让老人使用产品时感到“被伤害”的同时满足老人需求。除此之外还应注重老年人隐私,使老人对产品保持信任,愿意让高科技产品介入自己的生活。
(三)展望未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智慧养老需求的日益增长,智慧养老院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智慧养老院将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提供更加便捷、舒适、人性化的服务。同时,智慧养老也将成为推动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2]
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案例分析
智慧社区养老以社区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依托,通过智能化设备和系统,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搭建智能平台和社区管理系统,打造健康中心、日托中心、助老食堂等功能区,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监测、餐饮、娱乐等服务,鼓励社区内的互助和支持,实现居民间的信息共享。[3]
一、成功案例借鉴
(一)国内智慧养老示范项目
杭州市探索的"智慧养老社区"模式,通过多维度技术集成与服务场景重构,为中国城市老龄化提供了本土化解决方案。该体系以物联网与AI技术为底座,例如西湖区部署的"一键通"呼叫系统串联智能手环、家庭终端与社区中心,形成15分钟应急服务闭环;AI健康监测体系借助床垫传感器、智能马桶等无感化设备,实现心率、睡眠等11项健康指标的动态追踪。其创新性在于将技术嵌入真实养老需求——针对心理照护痛点开发的方言版虚拟陪伴机器人,使试点社区老年人孤独感指数下降19%,生活满意度提升超四分之一。
该模式具有借鉴价值的是其协同机制——由高校科研团队进行需求建模,企业完成技术转化,社区网格员负责应用反馈,构建起需求洞察、技术开发、落地优化的完整链路,使智慧养老产品迭代周期缩短至6个月。这标志着中国适老科技正从单一产品创新转向系统性生态构建。
(二)国际经验:日本“银发科技”与北欧“数字化适老服务”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中,不同国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技术路径。
日本老龄化程度深,养老体系更为完善,其以"银发科技"为突破口,通过护理机器人HOSPI和智能防跌地板等创新产品,将人工智能与人性化设计深度融合,其产品采用语音交互和大图标界面消除使用障碍;松下集团建于2001 年的大型收费型养老院真心香里园从小处的扶手马桶到大范围的卧室起居,全部使用了智能家居设备,并且还结合远程医疗终端、智能机器人等先进技术设备给老年人提供服务[4]北欧国家则构建数字化适老服务体系,瑞典的5G远程医疗平台使偏远地区就诊效率提升40%,丹麦政府主导的智能家居改造计划同步配套数字素养培训,形成技术普惠与社会福利联动的模式。两种模式揭示出适老科技发展的双重维度:日本侧重技术产品的易用性创新,而北欧强调数字服务与公共政策的系统整合,共同指向消除技术应用中的代际鸿沟这一核心命题。
二、案例启示与衔接
成功案例的共同点在于以“用户为中心”的技术适配与资源整合,而失败案例则暴露出脱离实际需求与短视运营的弊端。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而言,需在技术研发阶段即嵌入老年人参与式设计(如成立“银发顾问团”),同时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如会员制、跨界合作),避免重蹈“重投入、轻运营”的覆辙。智慧养老并非单纯的技术竞赛,而是对社会痛点的系统性回应。
智慧体验馆的优化策略与推广路径
一、服务模式创新
智能养老体验馆作为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典范,它的服务模式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
(一)老年人群体中的数字鸿沟问题较为突出
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影响了其对智慧养老模式的接纳程度[3],需要简化操作界面。我们可以通过字体放大、颜色对比增强、语音交互等功能,让科技更加贴进老年人的生活,让老年人在这个时代更加有“归属感”,消除“数字鸿沟”。
(二)构建“线上预约+线下体验”双轨服务体系
这种方式既满足用户灵活安排时间的需求,又能确保线下体验的流畅与高效,有效预防服务效率低下和高峰期混乱等问题发生。线上预约系统可以集中在智慧体验馆的官方网站或APP中,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时间安排,提前选择想要体验的项目和体验服务的时间,避免现场排队等待,提升整体服务体验。
二、技术支撑与安全保障
技术支撑是智慧体验馆运行的基础和保障。为了提升智慧体验馆的智能化水平,可以引入先进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如DeepSeek、文心一言等。这些技术能够提升设备的智能化程度,使其更加精准地识别用户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可以通过传感器、家居和环境监测设备采集老年人的多维度数据的主观和客观信息,深入了解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实现“精准养老”。[5]
然而,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安全问题。针对信息安全,养老智慧体验馆需加强数据加密和网络安全防护工作,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的安全。针对老年群体,智慧体验馆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通过定期举办网络安全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让老年人了解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段和防范措施,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三、社会资源整合
养老智慧体验馆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参与。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高地,是智慧体验馆不可多得的合作伙伴。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加入志愿团队,开展志愿服务,为智慧体验馆提供新鲜的技术力量和创新思路。同时,也可以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习与研究的深度融合,使学生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提升社会责任感。
我们也可以深入研究政府政策导向,密切关注政府发布的与养老智慧体验馆项目相关的政策文件、规划、通知等,通过官方网站、新闻发布会等途径获取最新政策信息。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政府宣传渠道和平台,例如政府宣传栏、公告板或微信公众号等,推广智能体验馆的项目。
四、宣传与培训体系构建
(一)智慧体验馆的宣传与培训体系
社区讲座作为贴近民众生活的宣传方式,能够直接接触到目标群体,利用老年人对社区的高满意度引导和鼓励老年人适应并使用人工智能产品[6];短视频平台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强大的传播力,成为吸引用户的重要渠道;还可以与老年大学合作,这能够精准定位老年人群体,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资源。
(三)培训体系构建
这一方面应分层次开展培训。基础操作培训,让初学者能够快速上手;深度应用培训,引导用户探索更多功能。同时建立互助学习小组,鼓励用户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这一系列培训活动,有助于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提升他们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结语
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与案例对比,揭示了智慧体验馆在应对老龄化社会中的多维价值。数字赋能通过智能设备的场景化应用,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生活质量:健康监测、个性化服务等技术不仅优化了服务效率,更以情感化设计缓解了老年人的“技术疏离感”。杭州市“方言版虚拟陪伴机器人”使老年人孤独感指数下降19%的实践表明,技术适老化改造需以人文关怀为内核,正如任津谊等提出的“需求洞察-技术开发-落地优化”协同机制,需在服务设计中贯穿用户思维[2]。同时,大学生双创项目通过“银发顾问团”等参与式创新模式,为智慧养老注入活力,彰显青年群体在养老事业中的社会价值。
针对技术适配性不足与参与度短板,建议推动智慧体验馆标准化建设,依托跨区域复制实现经验共享。此外,深化产学研合作至关重要,需培育兼具技术素养与老龄关怀的复合型人才,以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未来发展中,应坚持“科技向善”理念,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协同的生态网络,将适老科技深度嵌入社会福利体系,实现技术普惠与代际共融的双重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此指明方向,唯有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养老事业转型升级,方能破解“未富先老”的挑战,为全球老龄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田志萍.科技应用赋能M养老院智慧养老服务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24.DOI:10.27283/d.cnki.gsxcc.2024.000765.
[2]任津谊,孙雅楠,刘磊.智慧养老走进养老院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2,(08):166-168.
[3]张茜.“互联网+”智慧养老[J].文化产业,2025,(06):49-51.
[4]陈嘉鑫,黄诗韵,孙立春.日本智慧养老经验对浙江省养老事业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21,(03):41-43.
[5]魏永波.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养老精准服务问题研究[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4,(12):45-49.
[6]高雨佳,祖阳旻,单绵佳,等.社区托养机构老人选择人工智能养老产品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4(03):42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