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梁泽
哈尔滨广厦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逐渐暴露出内容僵化、方式单一、实效性不足等问题,亟需在理念、内容、方法和机制等方面实现全面创新。本文围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与大学生群体的现实特点,深入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创新路径,旨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和育人实效,推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
关键词: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教育创新 教育实效
引言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战略资源,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社会思潮多元化和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日趋多样,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内容设计和方法实施等方面的局限性逐渐凸显。部分教育内容脱离时代背景,缺乏现实针对性,形式过于单一,难以有效引发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参与感。特别是在网络文化的深度渗透下,大学生面临着大量多元价值观的交织与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和引领能力亟需加强。
因此,探索符合时代发展和青年成长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守正,更要创新,要在坚定主流意识形态基础上,用更加贴近青年学生、更加融合现代技术、更加注重情感共鸣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发展大局和人生价值方向。本文将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教育理念的更新需求、内容与方式的创新重点、机制保障的构建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可持续、可操作的教育创新路径,努力打造更加科学、有效和富有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一、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发展需求
新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也带来了更高的实践要求。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多元并存,使得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一些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功利性,对主流价值观认同不深、信仰体系不稳,导致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淡薄等问题时有出现。这些现象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语境中面临引导难、沟通难、入心难的问题,其影响力与感召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同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理论灌输,忽视了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和认知结构,导致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课堂讲授,缺乏互动交流与实践体验,学生往往“听得进去但记不住”,更难以实现“学得明白与行得起来”的教育目标。此外,新时代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和网络舆论场的复杂多变,教育者必须具备更强的媒介素养与信息引导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坚定信念、筑牢思想根基。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新的现实意义与理论基础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创新,必须首先在教育理念层面完成转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政治知识的传授和纪律观念的强调上,而应当立足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突出思想引导、价值塑造与人格养成的统一。教育理念的更新要求教育者从以“灌输”为主向以“引导”为主转变,从“统一性”为主向“多元互动”为主转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构建以学生为本、以时代为导向、以问题为核心的教育新范式。
这一理念转变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符合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养成,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价值自觉。通过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与道德自律,构建由内而外的信仰体系,从而实现从“外在要求”向“内在认同”的根本转变。这一过程不是短期灌输所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需要持续引导、实践锻炼和情感融合的系统工程。因此,理念上的更新不仅是教育策略变革的前提,更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
三、教育内容与方法的融合式创新路径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应当充分体现时代主题和青年学生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文化融合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一方面,教育内容应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展开,强化国家发展成就的宣传阐释,深入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应关注大学生在现实中面临的热点问题和思想困惑,例如社会就业、人生意义、网络伦理等,以现实问题为切口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增强政治认同与责任意识。
在教育方法上,应注重多样化与融合化发展。传统课堂教学可以作为基础,但必须与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形式相结合,增强教育的直观性与感染力。同时,要善用数字技术与网络媒介,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平台、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等载体,实现教学内容的可视化与互动化,提升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与“怎么办”,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融合式创新不仅体现在教学手段上,也体现在教学空间和时间的延伸上,应通过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课堂之外,形成全环境育人格局。
四、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保障体系
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成果落地生根,必须构建科学、系统、有效的制度与机制保障体系。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学校应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架构,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强化高校党委的领导作用与责任意识,建立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应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将学生思想发展状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纳入职称评定与绩效考核范围,推动思政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拔与培训,注重理论素养、教学能力与育人意识的综合提升。鼓励跨学科教师参与思政课程建设,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实现“大思政”育人目标。此外,还应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构建覆盖线上线下、课堂内外的全方位教学平台与资源体系,为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应建立多元协同的育人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化、全员化与全方位协同,确保教育资源高效配置与价值引导长期有效。
五、结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凝聚共识、引导价值的多重任务,必须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了以理念更新为先导、以内容融合为核心、以方法革新为抓手、以机制建设为支撑的创新路径,力求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未来,应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实践,注重理论研究与教育实效的结合,不断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与感染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见行见效,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与强烈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支撑。
参考文献
[1]苏彤,卓沐.红色校史文化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5,(06):178-180.
[2]吕畅达.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03):1-3.
[3]阿曼·叶尔拉汉,穆丽德尔·塔勒哈提别克.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J].三角洲,2025,(0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