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对时间管理能力的影响

作者

张悦

泰国博仁大学 泰国曼谷 10210   Dhurakij Pundit University Thailand Bangkok

一、引言

数字经济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4)的统计,我国移动端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8% ,其中高校大学生是最为活跃的使用群体。成都市作为西部教育与经济中心,拥有 67 所高校和百万在校大学生,学生群体的媒介使用特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社交媒体以即时性、互动性和多样化吸引了大学生的广泛使用。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平均每日花费 2 至 3 小时在社交媒体上。这种高频使用行为对大学生的学业规划与时间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一方面,社交媒体为学生提供了获取信息、维系关系和表达自我的渠道;另一方面,其碎片化与即时反馈机制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和行为拖延,从而削弱时间管理效率(Chen et al., 2020)。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聚焦于成都市高校大学生群体,尝试回答以下问题:社交媒体使用如何影响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拖延行为是否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这些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对高校教育管理实践具有现实价值。

二、理论基础

本研究以自我调节理论(Self-Regulation Theory)为核心分析框架。该理论指出,个体为实现目标需要通过目标设定、过程监控和自我反思三个阶段来调控行为(Zimmerman & Schunk, 2011)。在社交媒体环境中,高自我调节能力的学生能够抵御干扰并维持学习专注;而低自我调节者则容易因即时满足诱惑而产生拖延行为,进而影响任务完成与时间管理。

Steel(2007)的研究进一步表明,拖延行为正是自我调节失败的典型表现。社交媒体通过即时反馈与信息过载加剧了这种失败模式。由此可见,拖延行为可能是社交媒体使用与时间管理能力下降之间的重要心理中介。

三、文献综述

(一)社交媒体使用

学者普遍认为,社交媒体是一种基于 Web2.0 技术的互动平台,支持用户生成内容和关系网络的构建(Ellison & Boyd, 2013)。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交媒体使用动机多样,既包括信息获取和学习支持,也涉及情绪调节和社会交往。

(二)时间管理能力

时间管理能力是大学生学业成功的重要预测变量。研究指出,良好的时间管理不仅与学业表现正相关,还与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密切相关(Pehlivan,2013)。

性别与年级差异在时间管理上亦有体现。女性往往在计划性和执行力上表现优于男性;高年级学生通常因适应大学节奏而展现更成熟的时间管理能力(Wang, 2022)。

(三)拖延行为

拖延行为被定义为明知任务紧迫却主动推迟的非理性行为,是典型的自我调节失效(Steel, 2007)。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是拖延行为的高发人群,且与情绪调节失败和即时奖励偏好密切相关(Sirois & Pychyl, 2013)。

(四)变量间关系

现有研究普遍发现,社交媒体高频使用与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呈负相关。同时,社交媒体通过即时满足机制显著增加了拖延行为。拖延行为又与低水平的时间管理能力密切相关。因此,三者之间可能形成链式关系。

四、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成都市多所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问卷包括:

1 社交媒体使用量表:选取Ellison.et.al.(2007)编制的使用社交媒体量表2 时间管理能力量表:采用Macan(1990)编制的时间管理行为量表,测量目标设定、计划安排、监控与反思。

3 拖延行为量表:采用Lay(1986)的通用拖延量表

在研究过程中,本研究遵循学术伦理,保证被试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

五、讨论

综合理论与文献,本研究提出以下观点:

社交媒体的双刃剑作用:其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与交往便利,但过度使用则会导致时间碎片化和注意力涣散。拖延行为的中介作用:社交媒体并非直接削弱时间管理,而是通过激发拖延倾向间接导致效率下降。个体差异的重要性:性别与年级可能调节社交媒体对时间管理的影响,高自我调节能力的学生能够更好抵御干扰。

六、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基于自我调节理论,构建了“社交媒体使用—拖延行为—时间管理能力”的作用路径,揭示了大学生媒介行为对学习效率的潜在影响机制。

在理论层面,本研究为理解数字环境下的自我调节失效提供了新的证据,丰富了教育心理学与媒介研究的交叉视角。在实践层面,高校应:

开展时间管理与自控力培训,帮助学生建立健康

针对不同性别和年级学生设计差异化干预方案;

推广自律性工具与校园数字管理规范,减少社交媒体对学习的干扰。

未来研究可采用纵向追踪与行为大数据分析,进一步验证社交媒体使用、拖延与时间管理的动态关系。

参考文献(节选)

[1]Alt, D. (2015). College students’academic motivation, media engag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53, 32-44.

[2]Chen, L., et al. (2020). Social media us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12(5), 861–875.

[3]Claessens, B. J., et al. (2007). A review of the time management literature. Personnel Review, 36(2), 255–276.

[4]Ellison, N. B., Steinfield, C., & Lampe, C. (2007). 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2(4), 1143–1168.

[5]Junco, R. (20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quency of Facebook use, participation in Facebook activities, and student engagement. Computers & Education, 58(1), 162–171.

[6]Macan, T. H. (1994). Time management: Test of a process mode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9(3), 381–391.

[7]Steel, P. (2007). The nature of procrastination: A meta-analytic stud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3(1), 65–94.

[8]Zimmerman, B. J., & Schunk, D. H. (2011).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