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书文合一”教学实践与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陈观妹
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第四中学 524500
摘要:本文聚焦高中语文教学中“书文合一”理念的实践应用,探讨通过整合书写与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传统割裂式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课标要求,亟需探索一条融通书写与语文的教学路径。研究表明,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书写与语文能力方面的共同提升。本文从教学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了基于“书文合一”理念的具体教学策略与实施路径,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书文合一;教学实践
引言: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长期以来,书写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割裂状态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书文合一”理念强调将书写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通过建立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这种教学理念既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也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着眼于“书文合一”教学实践的具体实施,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书写与语文教学之间的脱节问题较为突出。因为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学生往往不重视练字,所以专注力和耐心不强。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所以书写不规范,甚至字迹较潦草,考试中卷面不太整洁。因为平常也少接触书法等方面的鉴赏,所以学生审美能力不高,意趣低俗。因为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背诵古诗文和积累作文素材时,一味地死记硬背,一旦进行默写就会常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在写作时常感到无从下笔,语言单一、思维混乱、表达平淡,甚至难以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与灵感,也使得写作难以突破简单的模仿,导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受到制约[1]。同时学生在写作时思路不清晰,内容空洞,无素材支撑论点等原因丢分严重也亟待解决。再者,学生对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认识较薄弱,不利于学生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遗产。
二、“书文合一”教学实践的实施路径
(一)以教材为基础,挖掘书写与语文的连接点
教材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而“书文合一”旨在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与书法练习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的同时,提升书法素养,感受汉字之美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课堂上,教师采取不同作品不同方法来实施“书文合一”。
在古诗词鉴赏中,通过展示书法来让学生了解诗词和作者的生平,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在《兰亭集序》一课中,先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等优美句段,把王羲之的对应的书法作品展示给学生看,通过书法的俊逸流畅,左右映带,和谐自然,气韵生动,格调平和来了解王羲之那字里行间流淌着的心手双畅的特定情感,从而表现出魏晋人那种超尘脱俗的灵秀风,也体现出魏晋文人追求个性解放和完美的人格思潮。教师让学生在欣赏书法时做到知人论世之余,利用书法的艺术形式去表达背后所显现出来的人格境界与宇宙之道,真正感受书法的独特魅力;然后通过练字帖巩固学生要背诵的段落和做对应的情景默写题,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知道古诗词不仅仅是可以背诵,还可以在书写的过程中,触摸到传统文化的脉搏,体会到了汉字所承载的深厚底蕴,既提升了学习效率,也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在现代文阅读中,通过对名人名句的书写,加深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探讨作者如何从具体景物和某件事来得出人生的哲理的。利用这种层层深入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脉络,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由学入背、由背入练、由练到写的学习过程 。如在执教《我与地坛》、《荷塘月色》这两课时,让学生通过金句摘录,体会作者笔下震撼人心的文字和意境美,以此来提炼学生文笔,从而见证生命的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热爱,哪怕在环境恶劣时,也应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自强而不息。又如在执教《拿来主义》时,让学生掌握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体现严密的逻辑是文章的生命,还学会议论文的写作框架。接着教师设计写作实践环节:举办一场硬笔书法比赛,先在要求的篇目里选一篇,然后现场书写,最后把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以书法形式书写出来,实现一场由表及里的升华。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运用名言名句来增强文章说服力之余,又掌握文言经典中蕴含的写作技巧,实现了现今文章写作手法的贯通。这种教学模式既深化了学生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对课文的学习也更加积极投入,更提升了其实际写作能力[2]。
在文言文阅读中,要翻译实词的意思方法繁多,而其中一个做法就是根据字形来推敲。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对汉字有一定的了解,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这对学生的写作也提供了较大的帮助。如在2021年新高考II卷的作文中出现了关于“人”字的描红。因为平常在教学中重视书法习惯的培养,当学生要写此作文时,感觉得心应手,对逆锋起笔,中锋用笔,迂回收笔的理解不再犹豫不决,无从下手,而是下笔如有神,滔滔不绝地按时完成写作,而且书写也清楚了。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让学生把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评分细则读出来,其中表达项占了20分,包括作文的结构、语言、文体、卷面等来加深学生对书写的重视,即使内容不是那么出彩。教师也在多媒体上展示了深圳文科状元温卓越的高考作文范文,因为字迹工整、文采出众,所以她的作文被评满分作文,她的字体也被誉为“卓越体”,传为一时佳话,从而提醒学生书写不清楚是拿不到卷面分的,而且不会根据字形来推敲实词意思也会丢分。这种以“书文合一”的方式让学生找到了新鲜感和乐趣,打破以往语文课堂枯燥乏味的氛围,也让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感悟更加深刻。
总的来说,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善于挖掘书写与语文的关联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既可以为语文学习增添了艺术氛围,又可以提高写作能力,更可以在经典文学作品领略书法乃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便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二)构建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任务驱动型教学设计能有效促进“书文合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任务,使书写与语文教学活动自然融合。比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古诗中,设计一个层层递进的任务链。先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工具通过手抄报的形式来了解作者;然后将对词感受最深的句子制成书签,并附上感悟;接着把整首词写成一幅硬笔书法作品;同时尝试运用“由景及情、由写及理”的写作思路,完成一篇散文写作。最后设计三个小组协作任务,每组学生相互讨论,找出一个写作话题,把积累的名句运用到写作中去,然后把优秀的作品展示在教室里。“书写百遍,其义自见”,在一笔一划的书写中,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苏轼行文的流畅与洒脱,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同时也让学生的作文有话可说,内充充实,既体现书写与写作的关联性,又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此任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收获来自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可与赞美,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也让学生在模仿和创新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真正实现了“书文合一”的教学目标[3]。
(三)借助教学反思来实现“书文合一”
首先,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兼顾语文教学与书法练习,时间安排上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有时候内容分析过多,导致书写实践急速,学生无法按时完成书写任务,难以达到预期的书写效果;而如果过于注重书写练习,又会影响教学进度和语文知识的系统传授。对此,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安排内容讲解和书法时间。例如在课前先布置作业,可以让学生通过小黑板书写古诗词,可以临摹字帖巩固古诗词,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这样在课堂上就能节省出更多时间用于书写练习和师生交流,确保做到书写教学与语文教学两手抓,两不误。
其次,高中学生书写基础参差不齐,甚至已经养成了不良的书写习惯。要想打破这一局面,难度很大,加上又在统一的教学要求下,使得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参与度和接受程度都不高。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书写基础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书写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书法练习内容,例如可以把他们书写的内容做成小册子印发给书写基础薄弱的学生借鉴或进行赏析;还可以展示他们平常积累的关键字词、写作素材和日常练笔等,通过以优带差的方式,最终实现共同进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与超越感。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注重教他们如何运笔,从基础的横平竖直开始,通过基本笔画和结构的练习来加强肌肉记忆,教师还要对他们的书写作品给予及时、具体的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持续改进,树立学习信心。
最后,教学资源有限。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可能无法提供充足的字帖和纸张,书法老师也有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为了使“书文合一”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师除了要对书法家有深入的了解,还要加强对写字基本功的训练,不断精进专业知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语文教师在书写之路更要做到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有机会,多去观摹书法展,浏览名胜古迹,开阔视野,提高自身鉴赏能力,做到真正打破语文和书法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学科的有机融合。学校也可多举行硬笔书法比赛、现场挥毫活动,推动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结合“书法进校园”或“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等活动,邀请名书法家进校为师生授课,在名家引领下,师生书写水平快速成长。
结语:“书文合一”教学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和完善。通过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创新学习方式,逐步构建起以书写与语文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继续坚持“书文合一”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潘晓云.基于新高考背景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型[J].中学语文,2024,(33):111-112.
[2]张春梅.新高考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家长,2024,(33):61-63.
[3]付爽.高中语文”书文合一”的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19,(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