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作者

周春霞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100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以问题为导向,侧重于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学生的心理困扰,但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强调关注人的积极品质和潜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二、积极心理学概述及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 20 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主张心理学应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为核心,关注人类的幸福、健康和繁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快乐、满足、爱等;积极的个人特质,如乐观、勇气、智慧等;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如家庭、学校、社区等。积极心理学强调通过培养和增强个体的积极品质,提高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从关注问题转向关注优势,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品质。其次,能够丰富教育内容,将积极情感、积极人格、积极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可以创新教育方法,采用积极体验、团体辅导、榜样示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最后,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提升。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框架构建

(一)教育目标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基础目标,即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增强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二是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如乐观、坚韧、感恩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三是终极目标,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

(二)教育内容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情感教育,包括培养快乐、满足、希望等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二是积极人格教育,如培养乐观、宽容、自律等积极人格特质,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三是积极人际关系教育,教导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支持水平;四是积极应对教育,培养学生面对压力和挫折时的积极应对策略,增强心理韧性。

(三)教育方法与途径

在教育方法上,应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体验。可以采用积极体验式教学,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积极情感和积极行为;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营造积极的团体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和成长;运用榜样示范法,介绍积极向上的榜样人物,激励学生追求卓越;实施心理训练,如情绪调节训练、注意力训练等,提高学生的心理能力。在教育途径上,应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合力。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施的关键要素

(一)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其素质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一是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能够将其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二是具有积极的心态和人格特质,能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三是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心理咨询技能,能够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四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高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校园环境营造

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应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物质环境方面,应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在精神环境方面,应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心理剧表演、积极心理品质评选等,营造关注心理健康、追求积极生活的良好氛围。

(三)家校合作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校应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引导家长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有力的支持。

五、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效果评估

(一)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效果的关键。评估指标应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心理品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体可以设置以下指标: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得分、积极情感体验频率、乐观水平、心理韧性、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支持水平等。

(二)评估方法选择

可以采用多种评估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等。问卷调查法可以通过发放标准化的心理量表,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水平;访谈法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观感受和需求;观察法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实验法可以通过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不同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心理变化,评估教育模式的效果。

(三)评估结果应用

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教育者和决策者,为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依据。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发现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评估结果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和发展水平,激励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

结论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框架,明确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与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营造和家校合作等关键要素,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幸福感。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案。

参考文献

[1] 燕蓓 , 郭扬 , 荣蓉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J]. 中华志愿者 , 2025, (05): 61- 64.

[2] 刘寒梅 , 钟年 , 王娟 .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探索与实践 [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 2023, 37 (03): 340-345.

作者简介:周春霞,女,1989 年3 月,德阳人,汉,本科,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