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薛淑艳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南开路小学 021000
摘 要:本文聚焦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指出优质情境需具备真实性、挑战性与开放性,并分析当前情境创设中存在的形式化、难度失衡、偏离学科目标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四大策略:基于生活经验设计情境、结合数学文化与跨学科内容、利用技术工具增强沉浸感、设计分层问题链。通过系统性策略,旨在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与思维深度,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教学;跨学科融合;分层问题链
前言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与逻辑性并重的学科,其教学需通过情境化设计降低认知门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更能培养其问题解决与迁移应用能力。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仍存在“重形式轻实质”“难度把控不当”等困境。本文旨在通过现状剖析与策略研究,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问题情境创设路径,推动数学课堂从“知识传授”向“思维发展”转型。
一、有效问题情境的特征
有效的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核心特征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应用。首先,情境需具备真实性与趣味性,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情感共鸣,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可感。例如,通过模拟超市购物、家庭预算等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价值。其次,情境应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探究欲望,而非简单呈现答案。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或矛盾冲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再次,情境需具备层次性与递进性,能够适应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从基础认知到高阶思维逐步引导,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最后,情境应与教学目标紧密关联,通过问题解决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最终达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常见问题
(一)情境形式化
部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过于追求表面形式的创新,忽视了情境与教学内容的本质联系。例如,将情境设计成简单的“故事包装”,学生仅停留在情节的表面,未能深入理解数学问题背后的逻辑关系。这种形式化的情境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可能造成认知负荷,分散学习注意力。
(二)难度失衡
问题情境的难度设置缺乏科学依据,要么过于简单,导致学生无需思考即可作答,失去探究意义;要么过于复杂,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发挫败感。例如,在低年级引入高阶数学概念,或在高年级设置与实际能力不符的挑战任务,均会削弱情境的有效性。
(三)脱离学科目标
部分情境设计偏离了数学学科的核心目标,过度强调跨学科整合或情感态度培养,忽视了数学思维与技能的培养。例如,将数学课变成“手工课”或“品德课”,虽然课堂氛围活跃,但学生未能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
三、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基于生活经验设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始终秉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深度挖掘与数学紧密相关的真实问题。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往往就隐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例如,在教授“比例”这一抽象概念时,教师可巧妙借助“摄影构图比例”与“食谱配比”等生活案例,为学生搭建起一座从生活通向数学的桥梁。在摄影领域,不同的构图比例会营造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经典摄影作品,分析其中运用的比例关系,让学生明白比例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而在烹饪过程中,食谱配比更是关键,一份美味的菜肴离不开精准的食材比例搭配。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简单的烹饪活动,如制作水果沙拉,通过调整不同水果的比例,感受比例变化对口感的影响。
(二)结合数学文化与跨学科内容
数学不仅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积极融入数学史、数学故事或跨学科知识,以此丰富情境的文化底蕴与思维层次。
以讲解“圆周率”为例,教师可深入介绍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方面的卓越贡献。祖冲之凭借着对数学的执着追求和不懈探索,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一成果在当时领先世界近千年。通过了解祖冲之的故事,学生不仅能知晓数学发展历程中的这一伟大成就,更能感受到数学家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同时,这种情感体验会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三)利用技术工具增强情境沉浸感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技术工具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教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动态化、交互式的情境体验,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直观易懂。
以VR技术为例,在教授“几何图形的旋转与变换”这一知识点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只能通过静态的图形展示,学生难以在脑海中构建出三维空间中的动态变化。而借助VR技术,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虚拟的几何世界中,可以亲自操控几何图形进行旋转、平移、翻转等操作,直观地感知空间关系的变化。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设计分层问题链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上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三角形面积”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基础问题入手,如“如何计算已知底和高的三角形面积?”这个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三角形面积的基本计算公式,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公式后,教师可以提出拓展问题,如“若底和高未知,如何通过其他条件推导面积?”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需以“生活化”为根基,以“跨学科”为拓展,以“技术赋能”为突破,以“分层设计”为保障。未来,教师应持续探索情境与数学本质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最终实现数学思维与核心素养的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5(012):P.56-58.DOI:CNKI:SUN:JYLL.0.2015-35-018.
[2]蒙炳齐.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思路[J].新课程(上), 2017(6).
[3]张文英.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明日, 2021(19):0340-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