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新文科理念的范式重构

作者

杨国

黑河学院,黑龙江省黑河市,164300

摘要:新文科建设强调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融合与现代技术赋能,为美术史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契机。本文基于新文科理念,反思当前美术史论课程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系统性范式重构路径。当前传统课程存在知识体系固化与学科发展动态、教学模式单向性与学习主体性、评价机制单一性与能力发展多维度三方面困境。针对问题研究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四个维度提出重构路径,并进一步论述了美术史论课程教学范式重构的挑战与机遇。本文揭示了美术史论课程教学从“知识传递”向“能力生长”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为美术史论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参考,助力人文教育范式适应数字文明转型。

关键词:新文科;美术史论;范式重构;教学反思

引言

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在于突破传统学科壁垒,重塑人文社科的知识生产方式和存在形态。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指出,需培养“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实现自我的革故鼎新,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4676761/533aYdO6cr3_z3kATKbYn_mjM3uQNoyt67yGUrdzzqIPmGapB5nyTcY379tx_fkoGg7co9d7YdkCk-blCEtH7vYRbqk3QrcinHf_UFzAybzv-N8yhJIc59cf(202504117)]在此背景下,美术史论课程作为美术学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知识体系固化、教学模式单向性与评价机制单一性等多重挑战。传统的美术史课程教学难以适应教育的改革现状,数字化时代发的发展、全球化艺术界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新需求。本文基于新文科理念,从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与评价体系四个维度,探讨美术史论课程的范式重构路径,旨在为新时代美术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一、当前美术史论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知识体系固化与学科发展动态的矛盾

在当前教学实践中,传统知识框架的固化与学科前沿的快速发展之间形成了深刻矛盾。这一矛盾不仅体现在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上,还涉及跨学科整合的不足、数字技术应用的缺失以及全球化视角的匮乏。传统美术史论课程的知识体系多建立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线性史观基础上,以“艺术运动——代表画家——经典作品”为核心叙事逻辑,强调风格演进的连贯性与艺术家的中心地位。“比如说传统的史学研究以重要的个人和事件为主线,这和传统美术史研究对重要艺术家的侧重是一致的”[ 巫鸿,美术史十议[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 34页。],“虽然考古学和文化研究的发展促使美术史家更多地注意图像的物质性以及与其他物像的关系,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甚至在大部分美术史研究者心目中——美术品的摄影再现仍代表了“事实”本身。”[ 巫鸿,美术史十议[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 25页。],体现了传统美术史论固态化和片面化的知识体系。一方面,美术史论缺乏对当代数字技术发展、全球化语境与多元文化视角的关注;另一方面,新文科建设要求艺术学理论学科打破学科壁垒,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现在看来,这些都说明美术学科内部知识体系的固化模式与当代知识更新的脱节,不能及时吸纳的美术史学新时代成果,不能与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各人文社会学科相结合和与科学应用技术相结合,从而缺乏跨学科性和多维度的动态性,这种局限了美术史论课程内容的更新。

(二)教学模式单向性与学习主体性的冲突

美术史论课程教学模式长期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灌输”为核心,这种单向性教学范式与新文科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形成尖锐矛盾。过分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学生如何学”,这种错位直接导致学生沦为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非主动建构者。学生长期停留在“记忆”与“理解”的低阶目标层面,难以触及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表层学习”,通过机械记忆应对考试,而非“深层学习”主动探究和意义建构。这种传统美术史论课程教学,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权威,通过线性讲授传递既定结论,学生则被动接受信息,缺乏批判性思考与创造性表达的机会。这种模式不仅抑制了学习主体性,更与当代教育目标中强调的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认知能力培养背道而驰。

(三)评价机制单一性与能力发展多维度的错位

美术史论课程的评价机制长期以量化测试为主导,过度依赖闭卷考试与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估。这种单一性评价与新文科倡导的“能力导向”教育理念形成尖锐矛盾,导致学生能力发展的多维度需求与评价体系的单一标准严重错位。现行评价以记忆性知识为核心,与高阶认知目标(分析、评价、创造)严重脱节。美术史论课程的评价体系仅侧重如何考试答题与论文写作,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仅是聚焦“结果”而忽视“过程”。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将复杂的美术史现象简化为选择题与名词解释。这种“标准答案”导向的评价,抑制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个性化表达。新文科强调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但传统评价体系缺乏对实践应用能力、跨文化理解力等的多维评价。

二、新文科理念下美术史论课程教学范式重构路径

(一)在教学理念上: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相融合

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指出,需“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4676761/533aYdO6cr3_z3kATKbYn_mjM3uQNoyt67yGUrdzzqIPmGapB5nyTcY379tx_fkoGg7co9d7YdkCk-blCEtH7vYRbqk3QrcinHf_UFzAybzv-N8yhJIc59cf]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学科的封闭性,构建以问题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跨学科知识体系。美术史论课程教学需要从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转向多学科协同的深度融合。这种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是应对全球化与数字化挑战的必然选择,更是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美术人才的关键路径。那么,美术史论课程教学可以从三重维度完成跨学科融合的建构。

首先是方法论进行整合,构建多维分析理论。从社会学、人类学与历史学等视角,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分析和解释艺术的身份认同问题;从科学技术史的视角,探讨媒介变革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从物质文化理论视角,关注艺术品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网络。在方李莉《中国陶瓷史》中,就是侧重于艺术人类学方法论和陶瓷艺术本体论方面,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和陶瓷经济、陶瓷文化的地区分布与全球化交流中展开分析和研究。

其次是重构“核心+”的课程体系。保留美术史本体知识,夯实学科基础,并且增设“艺术社会学”“数字人文”“文化遗产保护”等跨学科课程内容,拓展学术视野,通过对真问题的求知而去驱动学习。

另外是虚实融合的教学场景创新。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与文博机构、艺术社区合作,开展在地化实践结合。

在未来,需进一步深化跨学科协作机制,构建“艺术——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生态,使美术史论课堂成为培育创新思维与文化批判力的实验场。

(二)在教学内容上:从传统经典到当代前沿的转型

新文科建设要求教学内容突破传统经典叙事的单一框架,融入当代艺术现象、跨文化议题与技术革新,以构建动态、开放的知识体系。这种从“传统经典”到“当代前沿”的转型,课程内容需回应数字技术、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等时代议题,不仅是知识更新的必然选择,更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艺术人才的核心路径。构建美术史论课程教学的“传统——当代——未来”三维内容体系。

首先是美术史课程教学要对传统经典的批判性重读,从物质性转向上,要结合考古学与科学技术史,揭示经典作品的制作工艺与社会功能。还要去中心化认知,突破“名家名作”的崇拜,可以关注边缘艺术家与民间艺术。

其次是当代艺术的现象整合在美术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将数字美术、AI生成式美术、公共领域的社会功能美术纳入教学内容。

另外是可以将未来议题作为美术史课程教学的预判性探索,讨论美术应对大模型时代、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回应。

从传统经典到当代前沿的教学内容转型,是新文科理念在美术史论教育中的具象化实践。通过批判性重读经典、整合当代现象与预判未来议题,课程体系得以突破封闭的知识框架,构建“历史——现实——未来”的对话场域。

(三)在教学方法上:从单向灌输到互动参与的改革

新文科理念下的美术史论课程教学,正在经历一场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建构”的教学方法革命。混合式教学与项目式学习成为创新焦点,传统单向灌输模式因忽视学生主体性与实践参与,难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而互动参与式教学通过重构课堂权力结构、整合数字技术、激活社会场景,成为实现能力导向目标的核心路径。美术史论课程教学三种方式下完成互动参与下的理论深化。

首先是分布式认知理论,美术史论学习是认知过程应该在个体、工具与社会环境中的分布。因此通过运用真实和虚拟现实(VR)观察美术作品的细节(工具)、小组讨论(社会互动)与个人反思(个体)的三重协作,完成对艺术现象的立体认知。

其次是实践式求知理论,是理论的实践转向,学习需在真实社会实践中发生,将美术史知识转化为活化的行动能力。

另外,生成式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生成意义联结新旧知识的过程。

新文科理念下的互动参与式教学,本质上是教育民主化与数字文明共振的产物。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知识垄断、激活学生主体性,使美术史课堂从“权威叙事场”转变为“思想实验室”。

(四)在评价体系上:从单一测试到多元评估的演进

突破传统测试局限,转向能力本位的复合型评价范式,就是新文科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迫切呼唤着复合型艺术人才的社会需求,正是驱动这一教育目标深层变革的根本动因。可构建三维立体框架,用以实现美术史论课程的多元评估化的演进。

首先是体现在拓宽评价的维度上。核心概念与理论体系的掌握程度,需通过学术论文撰写与标准化测试予以检验。批判性思维培养与社会责任意识塑造方面,课堂研讨表现、反思日志撰写及公共文化项目参与情况则成为重要观测点。借由策展方案设计、数字化创作产出、田野调研报告等实践性成果,衡量通过理理论对现实问题应用和解决能力。

其次是评价主体构成亦呈现多元化态势。侧重学术规范与理论深度。邀请策展人、艺术家等进行评价,提供职业化视角;学生之间的互评促进协作学习;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产生的访问流量与互动评论数据,来说明社会反应效果。

另外是通过技术来赋能评价工具,整合课堂讨论记录、研究日志、教学过程视频等动态材料。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学习轨迹追踪技术,使认知发展路径的可视化分析成为可能。

这种评价模式的根本转型,实则是新文科理念在美术史论教育领域的具体践行。评价功能由此发生本质变化:从单纯的知识测量工具,演进为促进综合能力生长的培育基质。

三、美术史论课程教学范式重构的挑战与机遇

新文科理念下美术史论课程教学的范式重构,虽为美术人才培养注入了创新动力,但其推进过程仍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这些挑战既根植于传统教育范式的惯性,也涉及技术、制度与文化的复杂交织。新文科理念下的挑战本质上是传统教育范式与数字时代需求的结构性冲突。解决这些挑战需从三方面突破。一是制度创新,重构学术评价体系,认可跨学科成果与实践能力;二是技术伦理,防止工具理性侵蚀批判精神;三是教师赋能,提升数字素养与跨学科协作能力。

新文科理念下美术史论课程教学的范式重构,虽面临多重挑战,但数字技术、全球化学术网络与社会需求的深刻变革,亦为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些机遇不仅源自技术工具的创新,更根植于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与教育价值的重新定义。新文科理念下的机遇本质上是技术、政策与社会需求协同作用的产物。抓住这些机遇需采取三方面行动。一是"人文—技术"平衡机制的建立应当作为技术伦理先行的首要任务;二是教师发展模式的革新需要采取"微认证+团队协作"的新型架构;三是教育资源与技术工具通过开放平台与国际联盟实现公平共享的目标设定,则属于全球资源整合范畴的重要举措。

结论

新文科理念下的美术史论课程教学改革,本质是人文教育范式与数字文明时代的适应性调整。通过范式重构,课程教学从知识传授转向批判思维培养、从线性史观转向网络化认知、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评估。本文揭示了美术史论课程教学从“知识传递”向“能力生长”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从当前来看,唯有在传统与前沿、本土与全球、人文与技术的动态平衡中,美术史论课程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其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使命。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新文科的跨学科整合,以培养兼具历史洞见与创新活力的新时代美术人才,培养出能够引领文化创新的“新文科人”。

参考文献:

[1]孟翊,高校新文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人民日报出版社,202501。

[2]田洪鋆,一线教师如何建设新文科:从政策理念互实践操作[M],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10。

[3]巫鸿,美术史十议[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

[4]李军,跨文化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10。

[5][美]格兰特·威金斯、[美]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3。

[6][美]迪伦·威廉,融于教学的形成性评价(第二版)[M],王少菲译,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4。

[7]胡友峰,教育强国背景下新文科建设的实践逻辑[J],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503。

[8]荀利波,新数字时代新文科建设的挑战与应对[J],中国高校科技, 202502。

[9]冯丹娃、王琪,新文科背景下教学要素多态融合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12。

[10]潘慧,AIGC与西方美术史的互动:从经典再现到数字创作[J],艺术与设计(理论) . 202412。

作者介绍:杨国,黑河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人类学、美术史论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河学院教改项目“新文科建设下高校本科美术史教学创新模式研究(XJG202033)”黑河学院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建设下高校美术理论课程创新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