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课程思政为核,医艺融合在护理专业传统文化教学中的价值与路径

作者

刘晓曼 颜文姝 王子莹 刘娜娜 位路红

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曲阜 273100

摘要:在医学教育不断推进人文融合与价值引领的背景下,公共课程成为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阵地。护理专业学生既需扎实的专业技能,也亟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传统文化课程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与文化积淀,为课程思政的融入提供了天然的土壤。特别是在护理教育中,借助医艺融合的理念,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爱、敬业、尊重生命等价值观,与护理职业的伦理要求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认同与使命意识。本文以护理专业学生为对象,探讨传统文化教学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重构价值,分析医艺融合的现实基础与契合点,并提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教学实践路径,旨在为护理教育中公共课程的价值引导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医艺融合;护理教育;传统文化;职业素养

护理职业,对从业者的人文关怀能力、伦理判断力与职业道德提出了极高要求。然而当前护理教育体系多聚焦于操作技能与标准流程,学生在文化素养、情感理解及职业认同方面常被忽略。随着医学环境日益复杂化,护士不仅要处理临床事务,更需具备良好的共情能力与人文视野。高校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公共教育的重要载体,蕴含丰富德育资源,儒释道思想、中医人文精神与传统艺术作品所体现的“仁爱”“敬天爱人”等核心理念,与护理职业精神高度契合。通过“医艺融合”的教学路径,将传统文化内容有机融入护理专业课程,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从而为护理人才的全面发展注入深厚、持久的人文内核。

一、课程思政理念下传统文化教学的价值重构

(一)护理专业背景下学生思政教育的特殊性

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多聚焦于医学知识与操作技能,极易出现人文关怀意识薄弱、职业认同感模糊的问题。临床护理实践中,护士不仅承担基础照护任务,更常处于患者心理支持、伦理判断的前沿,其职业角色天然地带有“道德执行者”的色彩。因此,护理教育应将“仁爱”“敬业”“奉献”等道德价值系统性融入教学过程,而传统文化课程恰恰能为此提供系统化、深层次的价值支撑。此外,相较医学本科生,护理专科或本科阶段学生往往文化基础较弱,面对哲学性或历史性文本理解存在障碍,因此课程思政应在内容设计与语言表达中贴近学生专业背景,增强情境感染力。

(二)传统文化课程的价值承载功能

传统文化课程涵盖的儒家伦理、中医哲学、美术书法等内容,蕴含着深厚的德育资源。例如,《论语》《大学》中关于“忠恕”“慎独”“仁政”的论述,可以转化为职业道德的认知范式;中医典籍中的“上工治未病”“精诚大医”理念,体现了医护工作的主动关怀与责任担当。通过引入如王羲之《兰亭序》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念、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中的医德规范,帮助学生从文化层面认识护理工作的崇高与神圣。此外,传统文化中的仪式感和秩序观念也与现代医院系统中“标准操作流程(SOP)”“无菌意识”等职业要求相通,课程设计可围绕这一契合点展开深度解读与比照分析。

(三)课程思政在传统文化课程中的嵌入模式

传统文化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嵌入应遵循“润物细无声”的路径,避免思政内容与教学内容生硬拼贴。例如,在讲授“孝道文化”时,可引入真实临床案例,如老年病房中护理人员如何安抚失智患者情绪、如何处理家庭护理冲突等,通过故事化、情境化的引导,引发学生对护理伦理的共鸣。在教学方式上,建议引入“价值情境反思法”,即在课程讨论前设置职业情境片段,组织学生围绕“护士是否应违背家属意愿告诉患者真实病情”等伦理议题开展观点辩论,以传统文化价值观作判断参照,引导学生形成自觉思辨能力。

二、医艺融合:连接传统文化与护理职业的桥梁

(一)“医”与“艺”的本质关联

护理职业中高度强调“仁心仁术”,不仅要求技术的精准执行,更强调关爱、尊重与同理心的综合表达,这与传统文化中“医乃仁术”“救死扶伤”的核心价值高度契合[1]。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天然具备情感唤醒与价值浸润的功能,其感性、象征和审美特性能够有效激发护理学生的共情意识与人文反思能力,帮助其在学习中形成职业角色认同与内在道德驱动力。在课程实施中,艺术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连接护理职业精神与文化传统的桥梁。例如,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医林改错图卷》等古代医护场景绘画,通过分析人物表情、环境细节、社会背景等元素,启发学生观察护理行为中的人文细节,理解古今医疗伦理观念的传承与变迁,进一步激发其对护理职业价值的历史认同感、文化归属感和职业责任意识。

(二)融合教学的现实需求与价值体现

当前护理专业学生在传统文化课程中的学习热情不高,部分源于内容与专业实践之间的脱节。医艺融合打破了课程与专业的壁垒,通过设计更具贴近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内驱力[2]。具体实践中,可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医护理念”构建专题教学模块,如引导学生研读《黄帝内经》中“阴阳调和”“未病先防”等理论,并结合现代护理实践中对亚健康人群的预防性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对照,加深对“整体观”“预防为主”理念的理解。此外,在课堂中开展“书法写经”活动,让学生用毛笔书写《大医精诚》《南丁格尔誓言》等医德文本,在仪式感中强化其专业认同与情感归属;同时结合重阳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通过策划“护理人眼中的中华文化”主题展演或微课展示,鼓励学生以演讲、绘画、视频创作等多样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与职业精神的理解,实现文化学习与职业成长的深度融合。

(三)融合式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融合教学内容应坚持“以价值启发为核心、以职业场景为载体”的设计理念,围绕现实护理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展开,增强课程的针对性与实践导向[3]。例如在讲解《礼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这则伦理要求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当下医疗环境中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度下降的社会现象,结合护理岗位中对沟通能力、职业诚信、服务态度等核心素养的要求,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言行一致、持续学习、真诚交流来赢得患者信任,从而理解“专业即承诺”的深层含义。教学中可引入任务型学习活动,如布置学生以“给未来病人的一封信”为题撰写文章,要求信中体现对患者的理解、对护理职业的认知以及所学传统文化理念的融合表达,语言需真诚具体。通过这样的项目式任务,不仅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化应用能力,还能促进其主动思考护理工作的伦理责任,实现知识传授、情感激发与价值认同三者的有机统一,真正达成育人目标。

三、基于课程思政的传统文化教学实践路径探索

(一)目标导向:课程育人与专业素养协同并重

在护理专业公共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首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目标的价值导向,避免单纯知识传授的浅层模式。应构建“三层次协同”目标体系:知识理解是基础,情感认同是桥梁,价值塑造是核心[4]。具体而言,知识层面要求学生掌握儒家“仁爱”、道家“无为”、中医“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理念;情感层面则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对护理职业的正向情绪和文化认同,如理解“敬天爱人”在职业中的体现;而价值层面则强调道德判断、伦理意识和职业担当的构建。

课程内容设计应围绕这一体系精确设定目标。例如,在讲授儒家“仁者爱人”理念时,结合现代临床中的安宁疗护案例,讨论在生命末期患者的照护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怎样理解“善终”的文化伦理意义;再如,在讲授“慎独”精神时,引导学生联系夜班工作中独自处置突发事件的情境,思考医护职业的自律与责任。此类结合专业实际的文化导入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其将价值理念转化为职业行为准则。

在教学评价中,应将“价值体现”纳入显性目标,不再仅以纸笔考试或概念记忆为标准。例如可设计“道德情境判断”题目,如“在患者强烈要求隐瞒病情时,护士应如何平衡家属、患者和伦理要求?”学生需从文化、法律、职业伦理三维角度作答。同时,在评价指标中设置“责任感”“敬业态度”“人文理解”几个具体子项,引导学生将所学文化理念内化为专业素养的一部分,实现课程育人与专业能力的有机融合。

(二)教学方法:多元融合促进体验与共鸣

课程内容的价值再好,也需合适的教学方法加以实现。面向护理专业的传统文化课程,必须打破传统“讲授-笔记-考试”的单一灌输模式,转向多样化、沉浸式、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参与感和体验感,使文化学习转化为生活与职业场景中的真实思考。

在导入环节可采用纪录片情境法。如在讲授“敬畏生命”理念时,播放《人间世》第一集中医护人员在ICU病房中抢救患者的片段,通过画面情绪、语言细节和职业行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医护人员在生死面前的职责体现在哪里?”再引入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如《礼记》中“丧尽其哀”,展开讨论。

项目式学习可将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的内容[5]。例如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护理文化地图”任务,调研自己家乡的民间医护习俗,如坐月子礼仪、农村常见的草药使用习惯、孝道照护案例等,并用PPT展示内容,要求逻辑清晰、引用准确、分析有深度。还可组织“传统节日中的护理情怀”主题研究,让学生通过采访长者、收集文字或图像资料、制作手工艺品等形式,表达中华文化中“照护精神”的多样呈现。

可设立“文化+艺术”融合单元。例如设定书法表达任务,让学生选取《大医精诚》《黄帝内经》中的经典句子进行毛笔书写,并附上300字短评说明其对护理职业的启发。又如组织“南丁格尔誓言”朗诵活动,学生需身穿白衣、持烛进行职业宣誓,并结合传统诗词朗诵,营造庄重而深刻的文化场域,使其在仪式中增强职业神圣感。通过视听、动作、语言多感官刺激,促使学生深度沉浸并产生共鸣。

(三)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内化传统文化思政价值

教学过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是否落地,最终要体现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上。评价不应局限于单次成绩的呈现,而应建立“多元导向、过程与成果并重”的评价体系,特别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情感态度的变化及思政内涵的内化程度。

第一,过程性评价(占比40%)覆盖课堂出勤、小组合作、提问积极度、研讨参与等内容,教师可设置“表现观察表”,记录学生对文化与职业问题的思考是否深入、是否主动引入临床经验或社会现象、是否能够表达独立见解。例如,在进行“医者的权利与界限”小组讨论时,学生若能提出“家庭护理中如何判断患者最佳利益”等问题,即应在得分上体现。

第二,成果展示评价(占比30%)应重视创意性和实践性,评价项目包括护理文化调研报告、传统节日与照护主题视频创作、文化情景剧表演等。评分维度应明确,如“文化理解准确度”“表达逻辑性”“职业相关性”“团队协作水平”等,每项应细化标准,并在评分中加入师生互评机制,提高评价多维度与客观性。

第三,终末性反思性评价(占比30%)作为课程结尾的重要环节,需引导学生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反思报告,题目可为“从中华文化中我学到的护理伦理”“我如何理解‘医乃仁术’”“文化认知如何影响我未来的职业选择”等。要求内容必须包含课程知识点引用、结合自身学习或实习体验、表达清晰深入。教师可根据“文化理解深度”“情感真诚度”“职业认同度”三个维度打分,确保学生从“记住文化”迈向“认同文化”,最终实现“践行文化”。

总结: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护理专业的传统文化教学,不仅拓宽了公共课程的育人功能,更为护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深层支持。通过“医艺融合”的教学实践,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审美体验与护理职业中的责任意识、服务精神实现了有机结合,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认同与道德判断能力。围绕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的系统构建,构成了护理专业公共课课程思政实施的可行路径。实践证明,只有立足学生专业背景,挖掘文化资源的现实意义,才能使传统文化真正走入护理教育、落地于职业成长之中,从而推动课程思政从理念层面迈向育人实效的深度实现。

参考文献

[1]马芸,覃丝,廖建东.中医护理学课程思政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现状调查及策略探讨[J].云南化工,2024,51(09):183-186.

[2]王艺诺.医艺融合背景下的公共艺术实践[D].鲁迅美术学院,2023.000326.

[3]吴美琴.传统中医文化与现代医院专科护理深度融合的实践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4,32(04):108-110.

[4]李青林,叶桦.基于文化自信的中医护理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5):156-157.

[5]杨卫丽,朱菲菲.高职护理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化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08):240-242.

作者简介:刘晓曼(1994.2.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省,学历本科,职称助教 研究方向:大学语文、传统文化。

课题或基金: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医艺融合,以美育德”视阈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QFYD2024YB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