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人才培养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的策略
雷春 李小婉 税永红 刘浩天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省成都市 611731
引言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 - 2035 年)》指出,要“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强调要“深化高等教育阶段科学素质教育,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开发开放优质科学教育资源”,这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职能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高职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是响应国家政策、迎合社会需求、深化技能人才培养及学生成长的需要,有助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崇尚科学技能氛围。也是思政教育和“第二课堂”的延伸,让学生获得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探索高职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的策略,对创新职教育人模式、提升社会服务效能、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高职院校科普志愿服务育人功能
1. 丰富了思政教育载体
不同于传统思政教育,科普志愿服务让学生走出校园,结合思政元素与高校优势,将科普内容带入社区、中小学。通过实践和志愿精神培育,强化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社会服务意识。高校思政教育可依托这一载体,将思政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科普课程,使学生在志愿服务中领悟教育意义,提升思想觉悟。
2. 拓宽了育人平台
目前,社会对于提升科学素质,激化科学兴趣有较大需求。高职院校的科普课程,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反哺社会。可通过科普讲座、实践操作等核心内容,使科普志愿服务在校外平台实施落地。让学生在社区、乡村等真实社会场景中结合专业知识回应科普需求。联动学校、政府、企业等多方资源,形成校社共育平台,创新育人形式,助力学生提升综合素养。
3. 深化专业认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多元视角深入专业领域。参与科普课程的设计、讲解与组织。他们以非专业者的立场解读晦涩知识,用通俗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知识传播更接地气、更易被理解。而“科普讲解者”的角色转变,还能促使学生对专业形成更深层次的认知。同时个人的表达与组织协调能力也会得到切实提升。
二:高职院校科普志愿服务的问题
1. 专业融合度不够、覆盖面较小
高职院校师生多为兼职科普力量,受限于精力与时间,在内容设计上难以做到层层深入,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执行过程中,面临人力物力不足、受众参与度有限、志愿者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多重制约,导致科普志愿服务的覆盖面较窄,公众参与度也不够理想。
2. 管理机制不完善、岗前培训不完善
因缺乏专业科普人才,相关工作多由科研或学工人员兼职,受能力和精力所限,难以将其作为独立专业板块推进,导致组织活动松散不系统。同时,岗前培训未能有效坚持,且培训质量参差不齐,也使得志愿者的参与体验欠佳。
3. 活动形式和平台有待丰富
高职院校科普志愿服务形式多到社区和中小学校园宣讲,内容局限于少数专业领域,更新慢、契合的点不够新颖,与学生预期有差距,降低参与积极性,导致获得感不足。此外,活动场所少且不稳定,招募人数和渠道受限,实际参与学生偏少。
4. 缺乏社会支持和相关保障
项目平台多依赖院校自建且安全保障、经费支持等机制不健全。这不仅降低学生参与积极性,也影响活动实效。完善的支持保障体系需涵盖专业指导、稳定平台,以及规范的招募、培训、考核,还有安全保障和交通、餐食等基本补贴,方能激发学生热情,保障服务质量。
5. 宣传力度不够
无专门的宣传平台和队伍,渠道多依赖学校及平台官方媒体,覆盖面与力度有限。这既难扩大社会知晓度、营造科普氛围,也导致潜在参与者难获活动信息,制约服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高职院校科普志愿服务有效开展的策略
1. 党建 + 科普
以校社党建联盟为纽带,让党建引领成为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创新
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校社党组织联动,将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科普服务的创新动能,既能让科普志愿服务更接地气,还能实现党建与科普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2. 依托项目、团队和平台
依托高职院校科研项目开发科普志愿服务内容,推动专业资源走出校园、惠及社会。以团学组织和专业社团为核心,为项目落地提供支撑。并借助暑期“三下乡”、“爱在社区”、科技活动周等传统项目,在社区和中小学校园落地,形成联动格局,让科普服务更接地气、更具实效。
3. 激励和保障制度
为保障科普志愿服务项目持续推进,需构建师生激励机制。聘任专业教师任专职科普指导岗,在绩效考核、评优评先中给予政策保障,调动其热情。服务时长纳入“第二课堂”积分体系,作为评优重要参考;定期组织专题讲座与经验交流会,宣传优秀志愿者事迹,强化榜样示范;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活动效果。细化安全保障措施,筑牢项目长效运行基础。
4. 深挖专业科普课程内容,创建品牌活动
高职院校可依托专业、科研项目及平台等优势,打造特色科普志愿服务品牌,这能扩大社会影响力,推动其规范化、系统化发展,保障服务稳定性与持续性。一是整合高校优势,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共建等模式建立大学生科普教育基地;搭建常态化科普平台,定期发布活动[1]并动态更新内容,确保实效与连续。二是深入挖掘专业知识点设计科普内容,结合敬老助幼、社区职能普及等社会需求,整合成系统项目,创建品牌志愿服务活动。
以数字化染整技术专业为例,可将扎染、蜡染及传统服饰染色等技艺作为科普核心,融入漆扇(漆染)非遗传承板块,配套“平安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科普及环境调研等实践环节,构建以“非遗 + 环保”科普为主题、辅助社区建设的“三下乡”科普志愿服务体系。
5. 加强宣传力度
一是搭建专属宣传矩阵。建立专门的宣传平台,聚焦科普活动进行常态化展示;组建专业宣传队伍,定期开展指导培训,提升宣传能力。同时,灵活运用新媒体传播方式,拓宽宣传覆盖面,有效提升科普志愿服务的社会知名度。二是适时开放院校实训资源,展示专业实践成果。既能促进专业内涵建设,也能让社会更直观地了解专业价值,进而提升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与影响力。三是积极参与科普类交流活动。参加科普类讲座、论坛可以学习借鉴优秀科普志愿活动案例,加强与同行的交流探讨。这不仅能拓宽视野,更能激发学生志愿者的专业认同感和参与热情,为科普志愿服务注入持久动力。
四、结语
本文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视域,探讨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专业科普志愿服务的策略。明确了科普志愿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提出了可操作的科普志愿服务模式,还完善了相应的激励与保障制度。实践表明,整合高校资源开展专业科普志愿服务,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多重价值:一是助力提升专业内涵建设,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新路径;二是有效增强了学生志愿者对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用能力;三是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第二课堂”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服务中深化职业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提升组织协调能力,进而增强核心竞争力。
综上,科普志愿服务作为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其价值与策略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深化,为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 -2035)》
[2] 陈金梅 . 高职院校依托高校优势组织学生开展科普志愿服务的研究 .2023(2).8-11
吴炎生 , 刘文敏 , 刘翠云 . 大学生科普志愿团队的建设与发展实践研究. 科技论坛,
第一作者:雷春,女,四川蓬溪,汉,学士,中级,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