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医艺融合在护理专业传统文化教学中的模式构建

作者

王子莹 刘娜娜 颜文姝 刘晓曼 位路红

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曲阜 273100

摘要: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引领下,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依赖专业技能训练,更需人文素养支撑。传统文化课程作为高校公共课的重要组成,具备天然的德育功能和价值引导能力。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其中,结合医艺融合思维开展教学,有助于提升护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与道德意识,构建良好的职业价值体系。本文从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需求出发,探讨传统文化课程与护理职业精神的关联,提出目标重构、内容整合与方法创新的教学策略,尝试构建适用于护理学生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通过公共课程与护理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协同育人,为高校公共课程的课程思政实践提供可借鉴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传统文化;护理专业;医艺融合;人文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护理课程培训融入思政教学带来新的启示,也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时代要求。当前医学教育改革不断强调人文关怀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公共课程尤其是传统文化类课程往往被边缘化,未能充分发挥其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仁爱、孝悌、敬业等精神,与护理工作所强调的同理心、责任感和职业操守高度契合。通过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育人价值,结合护理学生的专业背景,能够有效地将人文教育内化为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理解与认同,也为实现全员全课程全过程育人目标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一、医艺融合理念下课程思政在护理专业公共课程教学中的价值定位

(一)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精神与职业道德培养的现实需求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护理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沟通能力与伦理意识[1]。然而,目前护理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人文课程在教学体系中所占比重有限,导致部分学生在面对患者时缺乏应有的同理心与职业责任感。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强烈的职业认同与道德感,而这些内容往往难以通过专业课程单独完成。因而,强化公共课程在德育体系中的作用,尤其是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中理解护理职业的精神内涵,成为完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路径。

(二)课程思政理念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性

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全过程、各环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蕴含丰富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如儒家提倡的“仁者爱人”“忠恕之道”,道家“顺应自然”“重德养生”的理念,以及医家文化中的“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思想,均与护理专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这种内在一致性,为在传统文化课程中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土壤和思想资源。将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与护理职业精神对接,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也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实践中更加自觉地践行职业伦理与人文关怀。

(三)医艺融合理念的教育意义

医艺融合是指在医学教育中引入艺术与人文元素,以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沟通能力与情感表达力。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而言,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能够滋养心灵,还能拓宽其对“医者之仁”这一职业精神的理解。在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融入医艺融合理念,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创新,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诗词中的医者形象、书画中的生命意象、礼仪中的敬老孝亲,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职业的温度和文化的深度,从而增强对护理事业的情感投入与价值认同。医艺融合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更为生动和具象的路径,使教学从灌输式的知识传授转向体验式的价值共鸣,真正实现公共课程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育人。

二、传统文化课程中医艺融合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一)课程目标的双向融合设计

在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构建课程思政体系,首要任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双向融合。一方面要体现公共课程应有的人文素养与文化传承功能,另一方面应服务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格塑造与职业精神培育[2]。在课程设计上,应突破单一的知识性传授,强化价值引导,将课程目标从“了解传统文化基本知识”拓展为“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涵,并将其转化为护理职业的精神力量”。以儒家“仁爱”思想为例,可以引导学生从“仁者爱人”的视角理解护理工作的伦理基础;通过讨论《礼记》中的人际交往礼仪,引导学生将“尊老敬贤”“敬业奉献”等传统价值观融入职业行为中。教学目标不再只是知识的掌握,而应同时关注学生对护理职业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建立,体现“文化育人”与“专业育人”的内在统一。

(二)教学内容的有机植入

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广博,如何在其中选取与护理专业契合的知识模块,是课程思政有效落地的关键。教学中应聚焦“文化—专业—价值”三者的结合点,精选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经典文化素材,构建与职业发展相关的主题板块。例如,可设计“中华医道与护理精神”专题,选取《黄帝内经》中关于“治未病”“天人合一”的理念,结合现代护理预防理念加以解析;在讲解《论语》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孝悌之本”“恭敬诚信”等思想与护理服务中的沟通、尊重、同理心等要素的关系;在“节气与养生”主题中融入护理生活指导内容,帮助学生构建中西文化交融的健康理念。通过将文化知识与护理实际紧密结合,既增强课程的现实关联度,也实现了价值观引导的自然植入。

(三)教学方法的融合创新

为了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教学方法应打破传统讲授模式,探索多样化、沉浸式、互动型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辨能力。可引入项目式学习(PBL)模式,围绕“护理职业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开展小组研究,如“医者形象在古典文学中的呈现”或“传统节俗与护理健康指导的结合”等,激发学生对专业与文化关联的探究兴趣。其次,结合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历史复原等方式,在模拟护理情境中嵌入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在体验中理解职业行为的文化根源。此外,还可借助数字化资源,利用短视频、微课、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在视觉与情感的共鸣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政效果。通过教学方法的融合创新,教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实现知识、价值与情感的多维度协同教育,有效促进护理学生专业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同步成长[3]。

三、护理专业背景下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路径

(一)“文化+专业”协同育人机制设计

在传统文化课程中实现面向护理专业的课程思政目标,必须建立起“文化+专业”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这一机制不仅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更需要在教学理念、课程资源、评价体系等层面形成长期、稳定的共建合作模式。尽管传统文化课程不直接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但其精神内涵与护理职业密切相关。例如,儒家强调的“仁心”“恭敬”“忠恕”正是现代护理工作所强调的职业态度。因此,应以院校层面为支撑,推动通识课程教师与护理专业教师组成跨学科教学联盟,建立“课程思政协同教研组”或“护理人文素养建设小组”,定期组织教研活动与教学研讨。在教学资源共建方面,可开发以护理职业情境为背景的课程案例包,如“古代医家行医故事与现代医德比较”“中医经典与现代护理理念对话”等,使文化内容贴合专业学习语境。在教学组织中,鼓励两类教师联合授课、客座互访,或设置专题教学模块,例如“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由文化教师主讲思想渊源,护理教师补充临床护理中关于生命教育的真实场景与职业情绪调节策略。这样的双向渗透不仅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现实理解力,也推动课程思政从“教师独唱”走向“协同合唱”,实现全链条育人的内在整合。

(二)基于学生特征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护理专业学生具有情感敏感度高、实践依赖度强、职业伦理感发展潜力大的特征,因此在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构建中,应注重学生的心理接受方式与成长轨迹,设计符合其阶段性认知特点和价值发展规律的评价指标[4]。评价内容应从传统的知识掌握、概念理解拓展到“价值内化”“情感投入”“行为转化”等多个维度。可围绕“文化理解能力”“专业情境思辨力”“职业伦理认同度”三方面进行细化评估。例如,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孝道文化与老年护理服务”主题撰写感悟文章,评估其文化解读能力和情感共鸣;或结合实际案例,如某一临终关怀护理故事,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分析和职业角色定位,评估其思政理解深度。教学过程中可设置阶段性反思性任务,如“传统文化对我职业选择的影响”学习日志、以护理职业为主题的传统诗词创作练习、护理角色中的文化表达情境剧排演等,让学生在“写—演—说”的过程里实现深度体验与自我感悟。评价方式可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方式,融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构建闭环式育人反馈系统。在此过程中,更要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点滴成长”,从而真正体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育人逻辑。

(三)实践教学的延伸与拓展

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引发学生的思想触动,而将这种思想内化为稳定的职业信仰,则需借助实践教学的延伸,使课程思政“落地生根”。传统文化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应超越课堂边界,通过多维度、多场景的实践平台落地实施,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文化体验与社会服务机会。在校园内,可定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与护理精神”主题活动,如国学经典朗诵、书法与护理誓言结合创作、职业道德与古典诗词对话等;通过读书分享会、主题沙龙、演讲比赛等形式,促进学生自主表达对文化与职业的理解与情感共鸣。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立“护理文化体验角”或“中华医护文化墙”,展示护理学生结合传统文化创作的图文、视频、手工艺术作品,使文化表达成为学生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属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通过设立文化创意竞赛,如“中华文化与护理创意表达”作品展,引导学生在艺术表达中深化理解。校外实践中,应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医疗文化宣教、传统节气健康讲座、老年群体文化陪伴服务等项目[5]。例如,结合传统节日如重阳节、端午节,组织护理学生到社区进行中医养生知识普及与礼仪指导,不仅传播文化,更在互动中强化职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意识。对于低年级学生,可参与模拟文化护理场景(如中式接待礼仪演练、医患沟通礼节等);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参与真实情境的文化护理志愿项目,实现教学与职业实践的无缝对接。通过构建“课程—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实践体系,使传统文化课程成为涵养护理学生职业道德、文化认同与价值共情的重要阵地,最终达成由认知、情感到行为的完整育人链条,为护理人才的全面发展注入持续的人文动力。

总结:在医学人文素养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格塑造与价值认同亟需更深层次的文化滋养与精神引导。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不仅是对高校育人功能的深化,更是在护理教育中重建人文根基的有力路径。通过医艺融合的方式,激活传统文化中与护理职业精神相契合的价值资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职业信仰、涵养道德情操。这种融合不仅回应了护理教育的发展需求,更拓宽了公共课程在专业教育中的实践空间。未来,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应更多地立足学生成长实际与学科融合机制,让文化之根、思政之魂深植于教育之中,为医学类人才培养注入更温润而坚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芸,覃丝,廖建东.中医护理学课程思政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现状调查及策略探讨[J].云南化工,2024,51(09):183-186.

[2]罗丹,顾群,周玲君,等.护理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体验的质性研究[J/OL].护士进修杂志,1-8[2025-04-0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2.1063.R.20250320.1416.008.html.

[3]吴菁,孙尔鸿,邓娟,等.基于OBE理念的《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考[J].上海护理,2025,25(03):67-70.

[4]梁睿,金梦雅,张睿,等.思政元素融入护理药理学课程的探索和实践[J].科教文汇,2025,(06):110-115.DOI:10.16871/j.cnki.kjwh.2025.06.025.

[5]石忆楠,梅永霞,江湖,等.高校护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胜任力水平及影响因素[J].卫生职业教育,2025,43(06):134-137.DOI:10.20037/j.issn.1671-1246.2025.06.36.

作者简介:王子莹(1995.6.6),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省,学历本科,职称助教 研究方向:大学语文、传统文化。

课题或基金: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医艺融合,以美育德”视阈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QFYD2024YB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