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发挥品格优势提高待进生的学习兴趣实际研究
李丽娇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海滨实验小学 362000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品格优势教育能够有效激发待进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力。通过挖掘品格特质与语言学习的契合点,设计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构建激励性评价体系,可形成以品格促兴趣、以兴趣带能力的发展闭环。研究结合具体实践案例,探索如何将好奇心、坚毅、团队合作等核心品格特质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为提升待进生学习效能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品格优势;待进生;英语教学
引言:当前小学英语课堂中,待进生常因基础薄弱或动力不足陷入“低参与—低成就”循环。传统补差模式侧重知识灌输,忽视情感与品格资源的开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英语教学需跳出单一语言训练框架,将品格优势作为撬动学习兴趣的支点。研究表明,好奇心驱动的探究任务、阶段性小目标激励、协作式游戏化学习等策略能激活待进生的积极心理资本,促使其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
一、整合品格优势与英语教学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激励与认可
立足待进生认知特点,采用差异化任务设计,例如设置分层词汇卡牌游戏,允许学生根据能力选择任务难度,每完成一级任务即可解锁对应奖励徽章,如“拼读小达人”“对话挑战者”等称号。教师实时记录进步轨迹,每周展示“成长树”墙报,用可视化图表呈现词汇量增长曲线或口语流畅度变化,让学生在具象反馈中感受自我突破。课堂互动环节设置“闪光时刻”环节,邀请学生分享本周最满意的英语表达片段,教师用“我注意到你刚才用‘excited’替换了‘happy’,情感表达更精准”等具体化评价强化正向体验[1]。
(二)品格优势融入教学目标、内容、评价中
在单元教学目标中增设品格维度,如学习颜色词汇时设置“发现美的眼睛”观察任务,要求待进生用手机拍摄三种自然界对应颜色的物体。课堂内容穿插品格故事,播放动画片《小猪佩奇》片段后引导学生讨论佩奇坚持学习滑冰的情节,关联“坚毅”品格与英语学习的关系。评价体系引入双轨制,除语言知识分数外单独设置品格成长积分,用于兑换参与情景剧表演的机会。
二、基于品格优势的英语教学策略设计
(一)“好奇心”导入法
新课导入阶段采用悬念激发策略,例如教学食物主题单元前,准备密封盒装入芒果、榴莲等气味独特的食物,引导学生蒙眼触摸并猜测“What's in the box?”,用“It feels...”“It smells...”等句型描述感官体验。播放《Fruit Party》动画片段时故意静音,让学生根据角色动作猜测对话内容,再对比原声验证猜想,激活探究欲望。课后延伸“神秘单词解码”活动,将目标词汇字母拆解为摩斯密码或图形符号,学生需破译密码后录制单词发音视频提交至班级学习平台。比如在三年级下册一单元《Animal friends》中,可对英语提不起兴趣的学生设计“动物字母乐园”活动,让学生将字母与各种动物联系起来。例如将字母“M”变成一只猫咪的耳朵,“S”变成一条蛇的形状。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动物的喜爱进行创作,鼓励个性表达。这种方法特别适合那些对动物感兴趣但英语学习动力不足的孩子。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小男孩将字母“P”画成了一只可爱的企鹵,并用简单的英语介绍:“P is a penguin. It can't fly.”虽然句子简单,但他脸上洋溢的笑容让我感到教学的意义。接着开展“动物朋友对话”,将学过的动物词汇编成简短对话。课堂上先示范:“Elephant: I am big. What about you?”,然后请学生接续。令人惊喜的是,一位学习困难的孩子积极回应:“Mouse: I am small but I can run fast!”最后在复习环节不再采用传统默写,而是让学生制作动物单词卡片,通过游戏方式进行记忆。这种视觉与游戏结合的方式特别适合那些注意力不集中但创意丰富的学生,他们通过创造性活动,逐渐建立对动物英语词汇的兴趣和记忆[2]。
(二)“坚毅”小目标达成激励法
将单元知识拆解为阶梯式挑战任务,例如字母书写训练设置“闯关地图”,第一关要求正确书写5个元音字母,第二关需在60秒内按顺序默写辅音字母,第三关挑战用身体摆出字母造型并拍照记录。每通过一关可收集“能量宝石”,集齐三颗可兑换课间英语点歌权或绘本借阅券。针对易放弃学生设立“五分钟冲刺机制”,在练习册标注三个难度递增的星标题目,鼓励其至少完成一颗星任务,逐步建立“微小成功”的正向循环[3]。
(三)“团队合作”小游戏教学
设计角色依存型任务,如“故事接龙擂台赛”:每组获主题图片卡(如park场景),成员依次添加句子构建故事,要求每人必须使用前一位同学句中的重点词汇。教师设置“救援卡”机制,当某成员出现表达困难时,组内同伴可使用救援卡提供单词提示,但需扣除部分积分。最终通过小组互评与教师评分综合确定“最佳叙事团队”,重点表彰有效运用鼓励语言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合作行为。另设“跨班挑战赛”,安排待进生担任班级代表,与平行班进行英语绕口令接龙比赛,强化集体荣誉感驱动的学习动机。比如在三年级下册三单元《Yummy food》中,教师可设计“美食品尝会”活动。课前准备了各种食物的图片卡片,包括苹果、香蕉、巧克力等。将全班分成四人小组,每组混合搭配学习能力强弱不同的孩子。游戏开始时先向大家展示了简单句型:“I like apples. Do you like apples?”然后示范如何回答:“Yes, I do. I like apples too.”或“No, I don't. I like bananas.”第一轮中,每个小组围坐成圈,拿到四张不同的食物卡片。学习基础好的同学先开始提问,然后顺时针传递对话。当遇到表达困难的同学时,可设置“友谊助力”环节,允许组内其他成员用眼神或轻声提示,但不能直接告诉答案。看到有些孩子仍然害羞不敢开口,要立即调整策略,引入“神秘宝箱”机制。每完成一次成功对话,小组就能获得一颗星星,集齐五颗星星就能打开宝箱获得小奖励。这一改变立即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原本不爱发言的同学也开始积极参与。最后组织“美食采访”,请各小组在班级前模拟记者采访美食评论家的场景,运用所学句型进行展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平时成绩落后的孩子在小组成员的鼓励下,主动举手展示,虽然发音不太准确,但完整表达了自己喜欢吃巧克力的想法,赢得了全班的掌声。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掌握了语言知识,也培养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品格[4]。
(四)“幽默感”融入教学语言
将易混淆知识点转化为趣味联想,例如区分“there/their”时,展示漫画:一群蚂蚁(ant)举着牌子“This is there home”站在错误拼写标识前,另一群举着“Their home is here!”站在正确标识区,引导学生发现字母“i”像蚂蚁身体,记忆“有蚂蚁(i)在的就是他们的(their)家”。语法讲解时穿插“错误诊所”情景剧,教师扮演因语法错误导致交流混乱的患者,学生作为医生诊断病因并开具“药方”——正确句型。课后作业设计“搞笑翻译复原”游戏,提供故意错译的句子如“把‘小心地滑’译成‘Carefully slide’”,要求学生找出谬误并拍摄纠正视频,上传至班级圈评选“最佳纠错官”。
结语:通过系统性融入好奇心激发机制、阶梯式目标分解、协作型游戏架构及幽默化知识呈现,英语课堂转化为品格优势的生长沃土。待进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积累语言知识,更在问题解决、团队协作、持续探索等真实情境中重塑学习自信,使英语教育真正实现从知识传递到全人培养的深层跨越。
参考文献:
[1]张路路.小学英语“后进生”转化策略探究[J].英语教师,2023,23(22):182-184+191.
[2]祁明月.小学高年级英语“后进生”成因及帮扶策略[J].英语教师,2022,22(20):177-180.
[3]郑爱珍.小学高年级英语“后进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幻画报,2022,(04):231-232.
[4]王青.小学英语“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英语教师,2020,20(18):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