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指向多元融和的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作者

包慧

南通市海门区天补小学,江苏省南通市226111

摘要:本研究聚焦小学新市民子女这一群体,围绕多元融和背景下其心理素质展开深入探究。通过剖析新市民子女在行为、学业、心理、家庭及民俗文化等方面呈现的多元特性,揭示其心理素质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研究旨在探索促进小学新市民子女多元融和的有效策略,助力其形成健康心理素质,构建和谐进取的学习共同体,为基础教育阶段跨文化教育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关键词:小学新市民子女;多元融和;心理素质;教育策略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与产业发展,以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为代表,大量新市民涌入城市,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备受关注。小学新市民子女来自全国各地,在生源、学力、个性等方面呈现多元性。既能够有效丰富了校园文化,也给学校教育带来挑战,尤其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业发展的基石,但新市民子女因地域文化差异、家庭环境变动等因素,在融入新环境过程中可能遭遇心理困境。因此,本文开展相关研究,对于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价值。

一、小学新市民子女多元特性概述

(一)生源多元性

小学新市民子女生源广泛,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这种生源多元性使得他们在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上差异显著。比如,各民族文化也各具特色,从传统节日到民间习俗,从艺术形式到价值观念,都存在诸多不同。这些多元的生源背景,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但也可能在交流融合初期带来一些小摩擦,这往往还需要学校引导学生相互理解、尊重。

(二)学力多元性

新市民子女的学力呈现多元状态。由于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各地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现象。部分欠发达地区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方法掌握上存在不足。此外,家庭学习氛围也对学力产生影响。有的新市民家庭重视教育,能够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有的家庭因工作忙碌等原因,对孩子学习关注不够。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新市民子女个体之间学习能力强弱分明、参差不齐,给学校的教学组织工作带来了挑战。

二、多元背景下小学新市民子女心理素质现状

(一)融入新环境的心理挑战

小学新市民子女从熟悉的家乡来到新城市,面临着诸多融入新环境的心理挑战。陌生的校园环境、全新的同学群体,都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不同地区的方言、风俗习惯以及人际交往方式,使得他们在与本地同学交流时可能遭遇阻碍,进而产生孤独感。比如,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可能不被理解,甚至遭受异样眼光,这极易引发他们内心的焦虑。与此同时,需要看到,新环境中的规则和要求与以往不同,也会让他们在适应过程中产生紧张情绪,担心自己无法满足新学校的期望,这种对未知的恐惧影响着他们融入集体的进程。

(二)学业压力与心理调适

学力薄弱的孩子在面对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时,往往难以跟上节奏。由于之前教育资源的匮乏或学习方法的不当,他们在知识吸收和理解上存在困难,频繁的学业挫折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而学力较强的孩子也并非毫无压力,新环境中的竞争更为激烈,他们担心成绩下滑,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长期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他们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1]。此外,学校统一的教学模式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学力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学业压力,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成为他们成长中的关键问题。

(三)家庭文化变迁与心理影响

新市民往往为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来到城市,工作压力较大,陪伴孩子的时间减少,亲子关系可能因此变得疏离。与此同时,新城市的生活节奏和价值观念与家乡不同,家庭原有的文化氛围被打破,孩子在适应新的家庭文化过程中,容易出现困惑和迷茫。例如,在消费观念上,城市的消费模式可能与家乡节俭的传统相悖,孩子在面对这种冲突时,内心会产生矛盾。而且,有的学生可能会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如他人而产生自卑心理,这些家庭文化变迁带来的影响,都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可以保持心理健康。

三、指向多元融和的心理素质培养策略

(一)文化融合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多元背景下,文化融合教育是培养新市民子女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其心理素质的关键策略。不同文化的碰撞易使新市民子女产生心理冲突,文化融合教育旨在化解这一问题。新市民子女从原住地来到城市,面临不同文化的碰撞。开展文化融合教育至关重要,学校可定期来组织文化交流节,让学生展示家乡特色文化,如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市民子女展示民族服饰、舞蹈等,其他学生也可以在其中分享城市的现代文化元素。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在其中可以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进一步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减少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心理不适,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新环境。

(二)学业支持体系构建,助力学生缓解学业压力

一方面,教师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专门安排专门的辅导课程,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开始,有效加强巩固练习,帮助他们逐步弥补知识漏洞,进一步搭建出扎实的知识框架。

另一方面,学校定期开展学习方法讲座,邀请教育专家或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传授高效的学习技巧,如如何做条理清晰的笔记、怎样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复习等[2]。例如,学校会定期组织学习小组活动,精心挑选成绩较好且乐于助人的学生,与新市民子女结成学习对子。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学习困难学生们解决学习难题,分享一些学习心得;新市民子女也能在交流互动中,提升学习成绩,有效逐步缓解学业压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在课堂上,教师结合学科内容渗透心理知识,如在语文阅读课分析人物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学习应对挫折的方法。与此同时,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教师,为新市民子女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比如,当学生因学业压力产生焦虑情绪时,教师通过放松训练、认知重构等方法,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帮助孩子们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四)家庭心理关怀引导,减轻文化变迁心理影响

在数字化时代,虚拟社交的普及使青少年面临新型社交焦虑,家庭关怀能有效弥补线上社交的情感缺失。实践表明,建立开放包容的家庭沟通机制,定期开展亲子心理健康对话,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文化适应弹性,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同时,以健康心态面对多元文化冲击[3]。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关怀。通过家长学校、线上讲座等方式,教导家长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理解孩子在文化适应中的困难。例如,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文化传承与融合,减轻因家庭文化变迁产生的孤独感和迷茫感。

结语

总之,本研究通过对其多元特性及心理素质现状的分析,探索出一系列指向多元融和的心理素质培养策略。实践证明,文化融合教育、个性化心理辅导、学业帮扶与激励以及家校协同共育等策略,对提升小学新市民子女心理素质、促进其多元融和具有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新市民子女教育面临的问题将不断变化,未来需持续深入研究,进一步优化培养策略,提高其实效性与针对性,以更好地满足新市民子女的成长需求,助力他们在多元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杨晓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电脑校园, 2023:1145-1146.

[2] 张佳佳.社会工作介入城中村新市民子女社区文化融入问题研究——以深圳市S村社区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

[3] 李欣;陈瑞.团体心理辅导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论述[J].时代人物, 20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