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建筑大学校园网络IP 形象的优化设计与传播研究
高可 杨韫玖 冯晶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长春 130000
一、校园网络 IP 概述
( 一 ) 研究范畴与内容划分
本研究为校园网络IP 形象优化方案,涵盖视觉设计、交互体验及跨平台适配三大模块。视觉设计模块包括主 IP 形象、辅助图形、色彩系统及动态插画;交互体验模块聚焦界面布局优化、功能整合及微交互设计;跨平台适配模块确保 IP 形象在 PC 端、移动端等多设备上的兼容性与一致性。
( 二 ) 差异化竞争优势构建
本研究的核心优势在于将建筑文化符号与数字化设计深度融合。通过提取“红砖灰瓦”“筑梦塔”等标志性元素,赋予 IP 形象鲜明的文化辨识度;采用简约设计与动态插画风格,提升界面的现代感与趣味性;通过用户调研与原型测试,确保设计符合师生实际需求。此外,跨平台适配技术解决了传统校园网络在多设备上的显示异常问题,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
二、高校校园网络IP 的市场潜力与竞争分析
(一)教育信息化市场的需求特征
近年来,随着国家 " 教育新基建 " 政策的深入推进,国内高校数字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据统计数据显示,2024 年高校信息化投入规模达到127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2.3% 。在这一过程中,校园视觉形象建设投入占比从 2020 年的 18% 提升至 2024 年的 26% ,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化升级趋势。特别是建筑类高校,由于其学科专业特性,对校园文化 IP 的需求具有显著差异化特征:一方面需要体现建筑美学的专业属性,另一方面要融合院校历史文脉。例如,某建筑类高校在智慧校园项目中,仅文化IP定制板块就占整体预算的 15% ,这种专业化、特色化的需求为本产品提供了精准的市场切入点。
(二)高校网络 IP 设计的创新方向
当前高校网络 IP 设计正在经历三个维度的范式转变:首先,在文化表达层面,传统的静态标识正向 " 动态数字图腾 " 演进,通过 AR 增强现实、三维全息投影等技术,使校徽、吉祥物等文化符号获得更丰富的叙事能力。其次,在功能设计上呈现 " 双轨制 " 特征,教师端侧重教学辅助功能(如虚拟形象授课),学生端则强化社交属性(如数字藏品分享)。最后,在技术架构方面,头部企业已形成" 一次开发、多端适配 " 的标准体系,确保 PC 端、移动端及 VR 设备的协同体验。本项目通过构建模块化 IP 组件库,支持 90% 以上的主流交互平台,其技术兼容性已通过 5 所 211 高校的实测验证,在响应速度、跨平台稳定性等关键指标上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23% 。
三、校园网络 IP 形象落地策略
( 一 ) 校内场景化应用验证
为确保 IP 形象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优先在官网、教务系统、校园 APP 等高频使用平台进行试点部署。初期推出 3-5 个代表性应用场景,如虚拟校园导览、个性化学习助手等,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点击率、停留时长、互动频次)评估使用效果。同时建立“设计- 反馈- 优化”闭环机制,定期收集师生意见,重点关注视觉识别度、功能实用性和情感共鸣度三个维度。实践表明,经过 3 轮迭代优化的IP形象,其用户接受度可提升 25% 以上,有效降低文化传播的认知阻力。
( 二 ) 跨院校经验共享机制
与国内同类建筑院校建立定期交流机制,通过线上研讨会等形式分享 IP 形象建设经验。交流内容包括:IP 形象的设计过程、技术实现方案、实际应用效果等具体案例。同时,整理形成可复用的设计素材库和实施方案,供其他院校参考。通过院校间的相互借鉴,可以有效避免重复投入,提升 IP 形象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四、数字化文化符号的传播创新
( 一 ) 文化符号的故事化传播
在数字化传播背景下,高校文化符号的叙事方式亟待创新。以 "筑梦塔 "" 红砖灰瓦 " 等标志性建筑元素为例,可通过系列微纪录片的形式,采用 " 一物一故事 " 的创作手法,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如通过三维建模技术还原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样貌变迁,配合口述史访谈资料,展现特定年代师生的校园记忆。在短视频制作中,可采用 "建筑拟人化 " 的叙事策略,赋予文化符号以人格特征,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其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见证作用。这种情感化的表达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文化传播的认知门槛,使受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建立情感连接。实践表明,采用影视化叙事手法的校史短视频,其用户停留时长较传统宣传片提升约 40% ,社交媒体转发量增长显著。
( 二) 互动体验的社交化设计
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需要构建参与式互动机制。基于 AR技术的校园导览系统可实现文化符号的空间化呈现,用户通过手机扫描实体建筑即可触发历史影像资料、校友留言等数字内容层。例如在 "红砖楼 "AR 应用中,设置 " 时空穿梭 " 互动功能,用户可通过手势操作切换不同年代的建筑风貌。同时开发 UGC 内容生产模块,允许师生上传个人与校园建筑的创意合影,系统自动生成带有文化标识的电子明信片。数据显示,具有社交分享功能的校园文化 APP 用户活跃度保持每月 15% 的增速,其中 " 打卡签到 ""AR 合影 " 等功能的周使用频次达3.2 次/ 人,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传播闭环。
( 三) 跨界联名的品牌拓展
与知名文创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可采取 " 文化符号 + 现代设计 "的融合策略。在纪念品开发中,将" 筑梦塔" 轮廓与当代流行元素结合,推出系列盲盒手办;联合数字艺术平台发行限量版 NFT 藏品,每个数字藏品对应特定的校史事件编号。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拓展了文化符号的应用场景,更通过稀缺性设计提升了 IP 的收藏价值,形成可持续的品牌增值模式。
五、 结论
本研究以为例,对高校校园网络 IP 形象的优化设计与传播策略进行了系统性探索。通过整合建筑文化符号与数字化设计语言,构建了兼具文化辨识度与用户体验的IP形象体系。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 IP 形象有效解决了校园网络界面同质化、交互体验不足等问题,显著提升了品牌传播效果。在传播策略上,通过文化叙事、互动体验及跨界联名等创新模式,进一步扩大了 IP 影响力。本研究不仅为提供了可行的优化方案,也为同类高校的数字化建设与文化传播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未来研究可结合 AI 生成技术与元宇宙场景,进一步拓展高校IP 形象的数字化表达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丹丹 . 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的高校档案管理系统建设 [J]. 办公室业务 ,2025,(06):95-97.
[2] 胡云涛 . 高校品牌多形态视觉形象设计研究 [D]. 海南师范大学 ,2023.
[3] 童彦婷 , 陆江艳 . 高校品牌文化的网络传播平台构建与设计研究——以武汉理工大学国际交流网站设计为例 [J]. 设计艺术研究 ,2011,(02):64-67+75.
作者简介:高可(2005.04) 女,汉族,河北省张家口市,本科,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课题项目:课题信息:2024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园网络IP优化研究》。项目编号:S20241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