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与竞争让课堂更精彩、生成更完美

作者

闫朝军

连云港市赣榆初级中学 222100

竞争是互动的双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社会同一领域里与对方展开的竞赛争胜。竞争是现代社会普遍的现象。课堂中运用竞争机制就可把争强好胜的心态引入课堂,就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可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释放,也就会搞活生物课堂。

一、课堂引入竞争机制的必然性

1.自然界中充满了竞争,达尔文巧妙地运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解释了生物的进化,而"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又恰好反映在生物界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正是这种竞争极大地推进生物界的进化,使生物界变得纷繁复杂,变的如此精彩,让探索者着迷。

2.人类社会中充满了竞争,竞争刺激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今社会竞争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足球场上,震撼人心,让人欢呼雀跃的精彩射门是竞争,企业追求科技领先是竞争,追求行业垄断是竞争,职位的竟聘是竞争,"择校生"的出现是竞争,高考名校录取分数段的设限是竞争..

3 .争强好胜,学生更喜欢竞争。心理学研究认为:"少年学生在新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下逐步认识到了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我'和别人及'主我'、'客我'发生了变化。开始'想到自己',真正'发现'自己,使自我意识和表现意识有了新的发展。"这种"表现欲是参与竞争的心理基础。再者青少年进入中学后,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判断性也得到了发展;且随着学习知识的分化,内容的加深,以及知识经验的增加,青少年也就开始喜欢上了怀疑、争论、辩论和探索,喜欢在竞争中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和智慧。

二、竞争能使课堂兴起波澜 竞争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一个人的创造潜能很大,而安于现状的惰性也同样大。竞争意味着对人的潜能的释放。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往往把课堂变成知识克隆的场所,严重阻碍学生的潜能的释放。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引入竞争机制,就会极大改变这种现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像小组之间开展竞赛和开展辩论,会让"赛手"和"支持者"们处于亢奋状态,群策群力,才华尽现,课堂顿生波澜,高潮迭起;进而达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边互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

竞争和合作应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竞争中可有合作,合作中可有竞争,竞争与合作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竞争是有层次的。竞争层次的客观性决定了无论何种竞争都离不开合作,竞争的基础都在于合作。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的竞争,孤单的竞争是无力量的。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合作愈好,力量愈强,自然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而传统的竞争机制往往过分注重个人为单元的竞争,它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扭曲学生的心态,导致一些学生受到压抑,甚至降低学习兴趣。原因是这种竞争的胜利者的"胜利"是建立在别人"失败"的痛苦之上的。而选择以小组或集体为单元的竞争机制,就能有效地避免教学的失败。因为这种竞争的成功,并不是以他人的失败为前提的;一个人的成功能帮助别人成功,各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人人为我"、"荣辱与共"、"息息相关",就是上述关系的概括。

四、一个个鲜活的成功案例昭示可行性

1 .如在2022年度连云港市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市基本功大赛获奖者邵老师上的一节课,整个课堂贯穿竞争意识。首先利用图片和资料创设情景,接下去她设计一个招聘农业技术员广告,让学生来应聘技术员,从而把学生的竞争意识调起来,在课堂检测环节中又是这样设计的,她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选出代表4人为一个合作竞争单元。活动具体要求和安排:检测题是以问题形式来展示,每小题都有一定的分值,题型分:必答题(这类题要求小组四人必须答,答不出来可由本组其他成员代答,答对记分。如果本组成员答不出,可由其他小组成员抢答,答对,分值记入本小组得分栏中)、抢答题(要求各小组四人为单元抢题,抢到者答,答对得分记入得分栏,答不对,扣小组相应的分数)。最后累计分数,分值高的小组为优胜队,这一节课课堂气氛相当火爆,受到市、县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很明显,这节课的课堂引入了合作竞争机制。再如我在讲淡水鱼类一节内容时,在介绍完各种淡水鱼类的生活习性和栖息水层后,我让学生自己尝试当鱼场老板。我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各自设计方案,方案要求:(1)特定池塘中,进行淡水鱼放养。(2)淡水鱼种放养要合理,并且以经济效益高为目的。结果评选时,被选为最佳方案的小组受到最高表扬,这一节课也受到市、县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如再讲神经系统卫生保健一节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识,我让学生分小组设计吸烟有害健康的广告画或广告语。广告画要求:画面设计合理,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广告语要求:言简意赅、流畅、爽口有深度、发人深醒。然后我让学生辩论评选出最佳广告语和广告画,获得最佳的小组为优胜队。课堂中学生尽显才华和智慧,合作竞争意识让学生更加团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经民意测验显示,实施上述方案班级学生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识明显高于未实施的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