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境·思辨·共生:AI 技术助推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教学深度转型

作者

刘学梅

宁蒗县城关第二小学 云南省宁蒗县 674300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情趣”,尤其在中高年级,阅读教学需从“重理解”向“重思维”跃升,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浮于表面、思维训练浅尝辄止、评价反馈滞后单一等问题仍较为突出。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其在语言处理、情境模拟、数据分析和个性化交互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基于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教材内容,构建“情境·思辨·共生”三位一体的教学优化模型,结合具体课例,详细阐述 AI 技术如何赋能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一、溯源探径:AI 赋能中高段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需求

(一)中高段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与现实困境

小学语文中高段(4-6 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已从低段的“识字写字、理解词句”转向“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以及“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其教学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推断解释能力、批判评价能力和创意运用能力。然而,现实教学常常面临三重困境:情境隔阂:学生对文本中描绘的历史背景、自然景观或异域文化缺乏感性认识,仅凭文字和教师讲解难以真正“入境”;思维浅表:课堂提问多停留在“是什么”“怎么样”的事实性和理解性层面,缺乏推动学生深入探究的高阶问题链;反馈迟滞与统一:教师对学生阅读过程和成果的反馈往往耗时较长,且难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二)AI 技术赋能阅读教学的内在优势

AI 技术的特点恰好能针对性地回应上述困境:情境构建的沉浸性与交互性:利用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可根据文本内容快速生成高质量的图片、音频、视频甚至 VR/AR 虚拟场景,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具象化情境;思维引导的深度与广度:AI 可以基于文本内容自动生成多层次、开放性的问题链,并能即时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对比文本或反面观点,支撑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和思辨分析;反馈评价的即时性与个性化:智能批阅系统能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结构、观点创新等进行多维度自动化分析,并提供即时、具体的修改建议,为教师提供精准的学情诊断报告。

二、循道践行:“情境·思辨·共生”三维路径的实践构建

(一)情境沉浸:AI 还原文本世界,跨越时空隔阂

以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教学为例。该文是巴金先生描写自然景观的经典名篇,语言优美,意境宏大。但对于未亲眼见过海上日出的学生而言,难以真正体会光线变化过程和磅礴气势。AI 应用实践:1.课前预习-VR 云端初体验:教师利用文心一言等工具的图像生成功能,输入课文关键句,生成一系列展现不同阶段日出景象的高清图片或短视频片段,整合成“云端日出观摩资源包”推送给学生。2. 课中研读 - 动态场景深化理解:在讲解重点段落时,教师利用虚拟课堂平台,播放根据课文内容定制的动态场景,同步呈现太阳缓缓升起的动态过程。教师可随时暂停,引导学生对比文本语言与视觉画面,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准与生动。3. 课后拓展- 个性创作表达: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日出瞬间,利用AI 绘图工具,尝试用文字描述并生成自己心中的“海上日出图”,在班级云画廊分享互评。此环节通过 AI 技术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可感的沉浸式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审美兴趣,解决了“入境难”的问题。

(二)思辨引导:AI 搭建问题支架,催化深度思维

以《“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海难中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传统教学多集中于体会船长精神品质,但缺乏对事件本身、决策过程、人性多元的深度探讨。AI应用实践:1. AI 生成思辨问题链:教师利用 DeepSeek 输入课文内容,指令其生成一系列促进批判性思维的问题,从基础层、推断层、评价层到创新层,逐步深入。2. 基于 AI 资源的探究学习:学生分组选择不同问题展开探究。AI 根据各组问题,自动推送扩展资料,如其他海难案例中船长的不同选择、关于职责与生命的伦理学小故事等。学生分析文本,结合 AI 提供的多元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3. AI辅助的辩论与总结:小组汇报后,教师组织微型辩论会。AI 实时记录各方的观点和论据,并生成可视化的观点图谱,帮助师生梳理辩论逻辑和焦点。最后,AI 可总结本次讨论中体现出的多种价值观和思维角度,引导学生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和决策的多元可能性。此环节中,AI 作为“思维催化剂”和“资源支持者”,通过高阶问题链和多元资料,将学生的思考引向纵深,克服了思维训练浅表化的问题。

(三)共生课堂:AI 贯通教学评,构建学习共同体

以《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为例。这是一篇经典的游记,教学重点之一是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传统的写作练习评价周期长,且教师难以逐一详细指导。AI 应用实践:1. AI 辅助的写作与即时批改:学生通过智能批阅系统提交自己的习作。AI 从“是否清晰体现游览顺序”、“景物描写是否具体生动”、“语言是否流畅准确”等多个维度进行即时分析和评分,并给出具体修改建议。2. 数据驱动的精准教研与分组:教师端后台收到 AI 生成的班级学情分析报告,据此立即调整教学: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并按照 AI 建议的分组进行同伴互评和修改。3. 人机协同的迭代与展示:学生根据 AI 和同伴的反馈修改作文,再次提交。AI追踪记录学生的修改轨迹和进步情况。最终,教师利用 AI 工具将优秀作品生成配图美文展示,形成积极的学习成果闭环。此环节中,AI 作为“智能助教”,承担了重复性、基础性的批阅工作,解放了教师使其能更专注于启发、引导和组织深度学习活动,有效解决了反馈迟滞和个性化不足的难题。

结语

本研究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为例,构建并实践了“情境·思辨·共生”的 AI 赋能阅读教学模型。实践证明,AI 技术通过其强大的情境还原能力、深度思维引导能力和即时数据反馈能力,能够有效破解中高段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情境隔阂”、“思维浅表”和“反馈迟滞”三大核心痛点,成为重构课堂生态、助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和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赋能者。未来,随着 AI 技术的持续演进及其与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其在支持跨学科项目式阅读、自适应学习路径规划等方面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探索,同时需警惕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过度依赖等问题,始终牢记技术服务于育人本质的宗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2] 王志军, 冯小燕.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内涵、框架与实践路径 [J]. 电化教育研究 , 2023, 44(1): 12-19.

[3] 袁磊, 郑兰琴. 智能技术支持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模型构建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 , 2022(11): 86-93.

[4] 胡小勇, 林梓柔.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教育应用与挑战 [J]. 现代教育技术 , 2023, 33(4):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