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之前无融合
高向阳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高庄村为尔魂医院 467100
摘要:切换之前无融合,这是我关于融合哲学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它源于我成功破解融合哲学之后,无论是从之前的哲学书籍还是现代网络的搜索。切换犹如一个哲学界定的“里程碑”,把无融合和融合清晰明确的分开。尽管很多学者都曾经尝试着去融合哲学,或者自
认为实现了哲学的融合,但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融合。为什么?融合的定义不明确,融合的机制没有弄清楚。融合既不是拼凑、堆砌、组合,也不是强制、逼迫、灭异。我尝试着在这篇哲学论文中给予详细而深刻的阐述,以便使得读者关于融合哲学有个清晰的逻辑。
关键词:融合的定义;融合的机制;因异而类;由类知融;依法破融;哲学四法。
当我成功发表了我的哲学论文《融合*哲学家高向阳》时,觉得自己的哲学人生画上了圆满句号。只是我在相关的网络上搜索融合哲学家时,发现许多被称之为融合的哲学家不合乎融合哲学的真意。把不同的哲学、哲学层面和其它学科罗列一下、拼凑、放置在一起就是
融合哲学吗?这种现象在哲学有关的信息中很普遍。我觉得有必要对融合哲学再次阐述,目的是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融合哲学是哲学的全新维度,是哲学境域的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作为一个融合哲学的探索者、奠基者、定义者、演绎者、实践者、创造者的高向阳,他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哲学之路”。唯有身临其境,才能身同感受。研究高向阳哲学一一融合哲学,不难发现一个哲学现象,那就是高向阳不厌其烦的反复阐述、聚焦、强调--切换在融合哲学中的重要且必要性。“切换”作为破解融合哲学的“工具”,首次于公元2013年出现在高向阳的哲学论文中。它贯穿于高向阳融合哲学的始终,后来高向阳有句口头禅:融合无切换,一切是枉然。在这里又对切换提出来阐述,旨在告诉读者“切换”在融合哲学中的特殊地位和意义。
因异而类。
读过哲学史后,会发现一个问题:不同的哲学流派和流派的的众多层面可谓是千姿百态、浩如烟海。尤其是走进新华书店的哲学部分,琳琅满目的哲学书籍让人眼花缭乱。开始一本一本的阅读,一天天一年年的积淀。随着阅读的深入,会遇到一个问题--我的人生有限,我何时能把这些哲学书籍读完且消化、弄明白?况且,我与所有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不一样,他们拿着固定的收入、不用每天为明天的生活而忧愁。我呢?没有固定的收入,必须把哲学转化为生活、实现哲学提现。就是说,我一边研究哲学,一边是生活实践。基于上述的思考,我需要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于是,我有了“蜻蜓点水”和“蜗牛爬行”的读书之法,也即研究哲学的方法。前者便于快速浏览,以发现找到那些具有经典代表性著作。后者在于对经典代表性著作细嚼慢咽、深度挖掘,二者相辅相成。把不同的哲学进行分类,因异而类,这样把杂乱无章的哲学变成条理清晰,便于解决矛盾。于是,把哲学概括分类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二者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王树人先生在他的著作《回归原创之思》中明确指出一中国哲学是“象思维”,西方哲学是“概念思维”。象思维的特质是整体、流变、混沦;概念思维的特质是局部、写真、定格。它们各自贯穿于自己哲学的始终,成为自我的特质。
由类知融。
把哲学分类为中西方哲学,进而转化为两种思维方式一一象思维和概念思维。如何融合这两种思维方式?用什么具体的方法实现二者的融合?……。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其自身虽然具有自己的特质但同时又有各自的局限性。唯有打破各自哲学的壁垒,才能发现不同的哲学风景。正是基于上述的思考,融合哲学的概念开始萌生。既然是全新的哲学概念,就是哲学史所没有的。原有的哲学书籍无法提供现成的答案,所以试图从“学院哲学”纯学术的推理获得破解融合哲学的方法必然是徒劳的。生活是哲学的源头活水,必须回归生活本身,从生活中去发现、去思考、去借用、去创造。从这里能够知道生活哲学和学院哲学的本质区别,真正有意义的哲学必然是“原创的"一-一定是源于生活本身而不是“学院哲学"一一纯学术的概念推理。去有意的体验生活和生活的本身就是体验,二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可有可无,后来是必须如此,能一样吗?为了发现、找到破解融合哲学的方法,我几年如一日,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在苦苦寻觅。苦思冥想三千夜,一朝顿悟终有得。这没有丝毫夸张,功夫不负有心人,发现“切换”,成功的移植、嫁接运用到融合哲学之中。公元2013年,我的第一篇哲学论文《关于哲学中“易平思维”的探讨》成功发表了,它标志着融合哲学的诞生。随后陆续不断发表了《关于哲学中“G哲学”的探讨》、《关于哲学中“Y=0G”的探讨》、《关于哲学中“一语象格”的探讨》、《关于哲学中“一笔双色”的探讨》、《关于哲学中“哲学尺度”的探讨》、《关于哲学中“创造本性”的探讨》、《关于哲学中“知人识象“的探讨》等,旨在阐述融合哲学。从2013年至今,不断发表哲学论文、从未中断。融合哲学是我一生研究的方向,也是我破解融合哲学的正果。
依法破融。
任何哲学的原创必然伴随着“哲学工具”的革新,同样,“哲学工具”的革新一定引发哲学的创造,二者相辅相成、一体两面。作为全新的融合哲学,原来的归纳、演绎、顿悟等方法已经不适合于融合哲学的发展。融合哲学自身客观的要求必须有一种或者几种新的方法(工具)的诞生,这就告诉我们积极主动的酝酿、创造新的哲学工具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用以破解、实现哲学的融合。法在何处?回答是现实生活。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学院哲学”的学者虽然也是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却始终没有找到破解融合哲学的原因。融合哲学既不是
如谈恋爱中的“一厢情愿”,也不是“捆绑就能做夫妻”。依靠简单的拼凑、堆砌、粗暴、意志、强迫、威逼、类比等人为的主观干预而实现,相反,融合哲学需要存异、尊异、敬异、融异、驭异、和谐共生、相行不悖、目的一致、两情相悦、彼此欢喜。如何让中西方哲学的“象思维”和“概念思维”心悦诚服呢?在我看来,需要找到二者的“共性交集”,这个共性交集具体是什么?这首先统一概念,找到“切入点”。阴阳是矛盾;存在即天;意识乃人;行便是实践的真意。西方说存在和意识;中国哲学言天人合一。现在来回答那个“共性交集”是什么?是数学-数学平面直角系,能够兼容二者,打通彼此。由此可见,“我化”很关键。什么是“我化”?借他达己,化他成我。《易平思维》既是融合哲学又同时是“哲学工具”,这便是融合哲学成功的“雏形标志”。
完成了中西方哲学的融合之后,我不再满足已有的成绩。我开始聚焦以四圣--伏羲、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的智慧,试图打通四圣,实现兼容,进而丰富融合哲学的内涵。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哲学史中代表着最高智慧,这样做的目的使得融合哲学具有更加有
力、有效的证据。我需要对四圣逐一研究和破解,然后再用一种适合于他们的独有方法去浓缩概括。为此,我创造了--哲学四法(哲学工具):穿越还原;切换互译;空能;联想合围。穿越还原是回到四圣的生活状态,从他们特定的历史背景去触摸他们的智慧,比如:河图洛书,本质是描述天地万物规律,抛开那些赋予它神话的元素。我将其用论文的形式概括为《0(河图洛书)=X+5》,实现“我化”。切换互译用来互置、互质、互参、互化四圣,伏羲的立象尽意和释迦牟尼的断相得空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从正反两个视角去看待问题。伏羲之易、老子之道、孔子之和、如来之空四圣概念虽异、方法有别,但他们是殊路同归、异曲同工之妙。空能用来具体的浓缩囊括四圣。四圣的共性是什么?无外平探索天地万物规律和借用规律。我用“>0>1>2>"(空能)实现把握四圣,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用的是数学不等式表达,万万不可局限于数学本身,它是以数喻理,应该从中国哲学“立象尽意"的视角去细细品味。联想合围是用来破解哲学中棘手难题,比如老子之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怎么办?借力达力,借彼达此。哲学四法又称之为我的哲学工具,当然还有其它的,比如:象化、象格思维、知人识象等。它们是为了破解融合哲学的困惑而诞生,为了适应全新哲学而被创造。切换之前无融合;融合鼻祖高向阳。切换之前的学者都曾经试图破解融合,都因苦于没有找到破解之法而宣告失败。万人逐兔,一人得之。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不是有了融合的定义才有了破解融合哲学,而是成功的破解了融合哲学之后,融合的真正定义才浮出水面、凸现出来。融合是什么?切换互译,驭异达和。融合哲学是什么?切换互译特质哲学,驭异特质,实现达和。简单的两句话却用了我毕生精力,也应验了那句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苦心人天不负。
综上所述,切换之前无融合,此观点是融合哲学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切换”为分界,为参照、为鉴别,之前只是幻想、尝试、探索,所以失败,困于方法。本质是什么?融合哲学的方法不在“学院哲学”,全新的原创的哲学必然源于生活,因为生活是哲学的源头活水。
纯粹的文字、概念、书籍的推理没有太阳的色彩和泥土的芬芳。回顾融合哲学之路,从杂乱无章的哲学到清晰分类,由清晰分类的中西方哲学转化为中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象思维和概念思维,再从二者中浓缩概括为存在和意识;天人合一(阴阳、矛盾、行、实践),以此为“切入点”。最后借用数学之法给予成功破解,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一句话:切换(包括了哲学四法等)贯穿于融合哲学的始终,从这层意义上说融合哲学即切换哲学。说高向阳是融合哲学的定义者、奠基者、演绎者、实践者、开拓者,一点都不为过。
参考文献:
[1]周易全解.金景芳;吕绍纲[M].吉林大学出版社,1889.6.
[2]高清海哲学文存.[1-6卷][高清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6.
[3]、《回归原创之思》王树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作者简介:高向阳,男(1970一),汉族,大专。主要研究中西方哲学的融合与中西方医学的融合,擅长梅杰综合症和胃病的治疗。发表的文章有《易平思维》、《关于胃药“为尔魂”的探讨》、《关于哲学中“哲学尺度”的探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