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在交通工程中的协同发展研究
谭刚
岳阳市北门战备渡口管理所 湖南省岳阳市 414000
摘要:本文聚焦于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在交通工程领域的协同发展。通过分析二者协同发展对交通工程的重要意义,阐述当前协同发展的现状,深入探讨面临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旨在揭示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推动交通工程领域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船舶工程;水运技术;交通工程;协同发展
一、引言
交通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涵盖多种运输方式。其中,水运凭借其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少等独特优势,在全球贸易和国内运输中占据关键地位。船舶工程为水运提供硬件基础,水运技术则保障水运系统的高效运行,二者的协同发展对提升交通工程整体效能意义重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对水运能力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研究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的协同发展成为必然。
二、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协同发展的意义
2.1 提升水运系统效率
先进的船舶工程技术能够打造性能更优的船舶,如更高的航速、更大的载货量、更好的燃油经济性等。配合高效的水运技术,包括精准的导航系统、合理的港口调度管理等,可大幅减少船舶在港停留时间,优化运输路线,提高船舶周转率,从而提升整个水运系统的运输效率。例如,自动化的港口装卸设备与大型集装箱船舶的匹配,大大加快了货物装卸速度,提升了港口吞吐能力。
2.2 增强水运安全性
船舶工程在船舶结构设计、安全设备配备等方面的进步,为水运安全奠定了基础。从坚固的船体结构抵抗风浪冲击,到先进的消防、救生设备的配置,都有效保障了船舶航行安全。水运技术中的船舶监控系统、气象预警系统等,能实时掌握船舶运行状态和周围环境信息,提前预警潜在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率,增强水运的安全性。
2.3 促进交通工程可持续发展
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当下,船舶工程致力于研发更环保的船舶动力系统,如 LNG 动力船舶、混合动力船舶等,减少污染物排放。水运技术通过优化运输组织,提高船舶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二者协同发展有助于推动交通工程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迈进,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三、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协同发展现状
3.1 船舶工程发展现状
近年来,船舶工程取得显著进展。在船舶设计方面,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虚拟现实(VR)等技术,实现了船舶设计的精细化和可视化,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船舶建造工艺不断创新,模块化建造、数字化造船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建造效率和精度。船舶动力系统也朝着高效、环保方向发展,新型动力装置不断涌现。
3.2 水运技术发展现状
水运技术在导航、通信、港口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广泛应用,为船舶提供了高精度的定位服务。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实现了船舶之间以及船舶与岸上管理部门的信息实时交换,提高了航行安全和管理效率。在港口管理方面,智能化的港口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对港口设备、货物和船舶的实时监控与调度,提高了港口运营效率。
四、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技术标准不统一
船舶工程和水运技术涉及多个领域和行业,目前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船舶设计、建造标准以及水运技术规范存在差异,这给船舶的跨区域运营、设备的兼容性以及信息的互联互通带来了困难,阻碍了二者的协同发展。例如,一些港口的装卸设备与部分船舶的接口标准不一致,影响了货物装卸效率。
4.2 创新协同机制不完善
虽然船舶工程和水运技术在各自领域都有创新成果,但创新协同机制不足。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之间在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协同创新方面的合作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和合作模式。创新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整合,导致创新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具有突破性的协同创新成果。
4.3 专业人才短缺
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的协同发展需要既懂船舶工程知识,又掌握水运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然而,当前教育体系中,相关专业设置相对单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协同发展的需求。同时,行业对这类复合型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导致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五、促进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协同发展的策略
5.1 统一技术标准
政府相关部门应牵头制定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的统一技术标准。组织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共同参与标准的制定过程,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引导企业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船舶设计、建造以及水运技术的应用,促进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的无缝对接和协同发展。
5.2 完善创新协同机制
建立健全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创新协同机制。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加强合作,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方式,整合创新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积极参与协同创新的单位给予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搭建创新成果交流平台,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的协同创新发展。
5.3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优化教育体系,在高校和职业院校中开设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加强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行业实际需求。同时,提高行业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的协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5.4促进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协同发展
在促进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协同发展的策略中,融入战备渡口职能意义重大。船舶工程应注重打造适应抗洪抢险需求的船舶,强化其坚固性、快速性与运载能力。水运技术要优化航线规划与调度系统,确保在紧急状况下能迅速响应。军民需求结合方面,可开展军民共建培训活动,让民用船舶从业人员掌握应急救援技能,战时能快速投入战备任务,实现平战结合,提升整体协同效能。
结束语
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的协同发展是交通工程领域实现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尽管当前二者在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技术标准不统一、创新协同机制不完善、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完善创新协同机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策略,能够有效促进船舶工程与水运技术的深度协同发展,提升水运在交通工程中的竞争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刘垒垒. 大数据在船舶水运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珠江水运, 2025, (06): 66-68.
[2]陈登峰, 李一博, 汪磊, 姚红云, 杨俊毅. 大型水运枢纽船舶闸室连续排挡模型及算法研究[J]. 山东科学, 2024, 37 (03): 121-130.
[3]于全虎. 内河水运基础设施及船舶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 船舶, 2024, 35 (01): 9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