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
王逸敏
吴江汾湖高级中学,江苏省苏州市215211
摘要:数学作为高中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学习科目,其课堂教学模式及作业设计形式均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吸收、理解知识的质量。单元作业能够帮助教师客观评估学生对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并依据班级作业成果来科学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内容,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应充分依托单元作业设计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立足单元整体视角创新作业形式、丰富作业内容,深度对接学生“最近发展区”。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高中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
引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培养核心素养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数学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及未来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作业作为教学的延伸,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作业往往偏重于机械训练,忽视了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因此,探讨如何设计数学作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作业设计新要求
(一)重“质量”少“数量”
就目前的高中数学作业设计情况来看,很多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量过多,错误地认为作业数量的增加等于学生作业质量或学习成绩的提升,庞大的作业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减负体制全面实施的背景之下,对于教师所设计的作业总量提出了要求,需要教师在作业设计中确保作业总量符合学段要求,适当地减少学生的作业数量,这就需要教师将作业设计从重“数量”轻“质量”转变为重“质量”少“数量”,通过控制作业数量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性,让学生从盲目的训练中走出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数学学习,实现“质”的飞跃。
(二)兼顾“共性”与“个性”
在以往的高中数学作业设计中,大部分教师只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共性,采取“一刀切”的作业设计模式,这样的作业设计模式可以强化学生的普遍性,但是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无法满足处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如有些学生觉得作业难度过高,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作业缺乏挑战性。指向减负体制的作业设计,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能够兼顾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发展,通过不同难度的作业设计,提升作业的弹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促使学生在数学作业的带领下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三)从“单一”转向“多元”
传统的作业设计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在作业中无法体会到新鲜感,长久的单一化作业设计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指向减负体制的作业设计,不仅要求从生理上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同时还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情绪,通过多元化的作业设计,为数学作业注入新鲜感,让学生对多样化的数学作业产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驱动力,让学习行为主动发生。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
(一)推动优化创新,调整作业结构
组织架构是规范单元作业形式的一项重要标准,能够科学衡量单元作业的设计价值及质量。数学教师应综合考虑各类因素,有效完善单元作业的外部结构及内部结构。外部结构应具备成长性与递进性两大特征,能够引导学生在摸索与实践中不断进步。因此,教师可将几道难度梯度逐渐上升的问题作为单元作业,依据学生学情适当调整顺序及分组,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单元作业的内部结构也十分关键,其应具备合理性及适宜性两大特征,能够满足各层级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且能够为学生呈现多样化作业题型。例如,基础巩固型单元作业的占比需要大一些,且应囊括更多类型的问题;而在设计综合应用型以及拓展探索型单元作业时,教师应适当提高挑战难度,但要避免挫伤学生信心,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主观能动性。
在构建单元作业组织架构的过程中,教师还需在不忽视规范性与通用性的基础上,对作业的内容及形式进行创新,利用综合分析题、填空题、选择题等多种题型来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
(二)关注作业的实践性,提升学生的应用水平
实践证明,贴近学生生活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情境往往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类作业,借助作业将课内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让学生真正地爱上数学学习。
例如在“正余弦函数图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一个锥形漏斗,将制作好的漏斗挂在架子上,向漏斗内灌入细沙,在漏斗下方放置一块纸板,由此制作完成了一个简易的简谐振动装置,利用此装置画出“正弦曲线”。在这样的作业设计,可以将学生暂时从枯燥的习题训练中解放出来,在动手操作中实现“做”中“学”,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有助于学生从实践中抽象出数学规律,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性知识,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数学,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三)探究型作业
数学习题具有一题多解的特点,那么在数学作业中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型作业,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寻求多种解题方法,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比如:“在三棱锥P-ABC中,已知PA,PB,CA,CB的长度相等,均为5cm,AB,PC的长度相等,均为2cm,点D在AB上且为中点,点E在PC上且为中点,则异面直线PD,BE所成角的余弦值是多少?请学生探索用多种方法解答,看谁找到的解题方法更多。”有的学生使用了综合法,还有学生使用了基底法、坐标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在解题方法分享过程中实现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四)明确作业设计目标
明确的作业目标可以为教师的作业设计指明方向,在作业目标设计中教师应做到全面地了解教材内容,能够做到精准地分析学情,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与学情合理地设计作业目标,为教师的作业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例如以“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为例,在这一单元中需要学生掌握函数的基本意义,掌握不同类型函数的性质及其各自的特点。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要了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运算性质、图形绘制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能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运用数学模型。经过学情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存在概念理解模糊、运算性质混淆、对函数图象与性质不熟悉、审题不清、问题解决能力薄弱等问题,比如在指数函数的知识点学习中,分不清指数函数与指数函数型函数,在函数问题分析中经常忽视对数的限制条件,对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不够扎实,容易混淆对数的几个运算性质,运算能力有待提升,对y=3x和y=x3的图象和性质不够熟悉,在问题解决中经常忽视函数的定义域,等等。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制定如下的几个作业目标,为后续的作业设计提供依据。
结束语
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单元作业,不断强化自身的作业设计意识以及教学设计意识,巧妙将单元作业渗透至日常教学中。此外,教师应有效丰富单元作业内容、创新单元作业形式,使其更加贴合课程要求及教学目标,从而有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玉章.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作业设计探讨[J].中国数学教育,2022(24):3-7。-7.
[2]王增荣.“双减”背景下的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3):36-37.
[3]王敏.“双减”背景下的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3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