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研究
屈强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安边小学 718699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以小学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提出优化备课设计、创新教学实施、延伸课外实践和多元评价反馈等教学策略,旨在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新课标
引言: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在新课标强调学科融合、培养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跨学科教学成为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工具性和基础性特征,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能够创新教学方式,拓展学习空间,提升教学效果。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策略,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整合与迁移。信息技术学科蕴含着丰富的跨学科教学资源,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其次,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教师能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还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学模式变革,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奠定基础。
二、小学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策略
(一)优化备课设计,融通学科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理解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找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恰当地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去[1]。通过优化备课设计,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设计出富有创意、突出信息技术特色的教学活动。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使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合更加自然、有机,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学第一单元《信息技术与生活》中第1课“从未停止的脚步--信息技术发展史”时,教师可在备课环节深入挖掘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的科学、数学、语文等学科元素。如蒸汽机的发明源于热力学定律的应用,计算机的诞生与布尔代数密切相关,各种通信设备的出现得益于电磁学理论的指导。教师将这些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点有机融合到教学设计中,学生不仅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还能体会到不同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播放一段蒸汽机车运转的视频,然后提问:“同学们知道蒸汽机车的工作原理吗?它与我们物理课上学到的热力学定律有什么关系呢?”借助这一问题引出热力学定律在蒸汽机发明中的应用,自然过渡到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的课程主题。
(二)创新教学实施,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探究式学习、项目化学习、游戏化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资源和信息化教学工具,创设生动、形象、互动性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和操作,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果。
针对第2课《数字时代的宠儿--信息技术与生活》这一课的内容,教师可采用游戏化教学策略,设计一个虚拟的“数字生活体验馆”,让学生扮演参观者角色,在各个展厅中探索信息技术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应用。食品展厅里,学生通过动画演示了解食品溯源码的工作原理;服装展厅中,学生体验虚拟试衣的便捷与乐趣;交通展厅内,学生操作模拟系统感受无人驾驶的神奇……整个过程寓教于乐,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课程知识,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生活变革。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分组讨论,畅想未来信息技术可能给生活带来的变化,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实施灵活多样,将枯燥的知识点转化为生动的场景体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延伸课外实践,巩固学习成果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延伸到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竞赛、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信息技术项目制作等。通过课外实践,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去,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2]。
为巩固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和生活应用的认识,教师可在课后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拓展实践活动。以“信息技术发展史”为主题,组织学生编制一份信息技术发展时间轴,梳理各关键节点的代表性发明创造,并邀请学生制作手抄报、绘制思维导图等,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针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运用电子表格制作个人学习计划表、利用图像处理软件为班级活动制作海报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将课堂知识迁移运用到具体情境,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活动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在动手操作中享受成就感,对信息技术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
(四)多元评价反馈,助力成长提升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后续的学习目标和改进方向。
在本单元教学中,评价不再局限于期末测试,而是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教师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理解、技能掌握、学习态度等表现。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探究、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等环节的参与度和进步情况。如在“数字生活体验馆”的游戏化教学中,教师重点评估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场景的分析能力;在小组讨论未来生活变革时,教师着重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终结性评价则以单元综合任务为载体,学生需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完成一份信息技术发展史手抄报或信息技术生活应用调查报告。这种多元评价模式,立体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其客观认识自我,调整优化学习策略。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改革正在蓬勃开展。通过优化备课设计、创新教学实施、延伸课外实践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不断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未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跨学科教学将进一步创新发展,为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元志.小学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海峡科学,2024,(04):176-178.
[2]龙高燕.小学信息技术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08):82-84.
【本文系:榆林市教育教学微型课题2025度《新课标背景下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跨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YWX250879)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