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航道整治透水框架群抛施工工艺改进研究
张国栋
长江宜昌航道工程局 443000
摘要:随着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持续推进,对施工工艺的高效性与精准性要求日益提升。透水框架群抛作为重要的航道整治手段,其施工工艺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于长江航道整治中透水框架群抛施工工艺,详细探讨一次性抛投 32 架的改进方案,通过对传统工艺问题分析、改进思路提出、实施过程阐述以及效果评估,旨在为提高长江航道整治工程质量与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 长江航道;透水框架;群抛施工工艺;改进
一、引言
长江作为我国重要的内河航道,其航道整治工程关乎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安全。透水框架群抛在航道整治中起到稳定河床、减少水流冲刷、促进泥沙淤积等关键作用。传统的透水框架群抛施工工艺在效率、精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难以满足当下大规模、高质量的航道整治需求。探索更为高效、精准的群抛施工工艺成为工程实践的迫切任务。一次性抛投 32 架透水框架的新工艺,有望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保障施工质量,推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顺利进行。
二、传统透水框架群抛施工工艺问题分析
2.1 抛投效率低下
传统施工工艺往往逐架或少量框架依次抛投,抛投设备频繁启停与定位,耗费大量时间。每一次抛投操作都需进行设备调整、位置校准等步骤,导致整体施工进度缓慢。在大规模航道整治项目中,这种低效率的抛投方式严重拖延工期,增加工程成本。例如,在某段长江航道整治中,采用传统工艺每天仅能完成数十架透水框架的抛投,与工程进度要求相差甚远。
2.2 定位精度偏差
由于水流、风浪等复杂自然因素影响,传统抛投工艺在框架定位时难以达到高精度。单个框架抛投过程中,设备的微小晃动、水流的即时冲击都可能使框架偏离预定位置。这不仅影响框架群整体布局的合理性,还可能削弱其在航道整治中的预期效果。如在水流较急的区域,传统抛投的框架偏离设计位置的概率大幅增加,无法有效发挥稳定河床等作用。
2.3 施工成本较高
低效率的施工必然导致人力、设备资源的浪费,从而使施工成本上升。频繁的设备操作与维护,以及较长的工期所产生的管理成本等,都使得传统工艺的成本居高不下。此外,因定位不准确导致的框架返工调整,进一步增加了额外成本,降低了工程效益。
三、透水框架群抛施工工艺改进思路
3.1 一次性抛投设备研发
设计专门用于一次性抛投 32 架透水框架的设备。该设备需具备足够的承载能力与稳定性,能够在复杂水域环境下安全作业。采用大型钢结构框架作为承载主体,配备高精度的定位与控制系统,确保抛投位置的准确性。例如,利用先进的 GPS 定位技术与自动化控制装置,实现设备在抛投过程中的精准定位与操作。同时,优化设备的起吊与释放机构,使其能够快速、平稳地完成 32 架框架的一次性抛投动作。
3.2 框架连接与组合设计
为保证一次性抛投过程中框架的整体性与稳定性,对透水框架进行特殊的连接与组合设计。研发高强度、耐腐蚀的连接构件,将 32 架框架牢固连接成一个整体。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使框架在陆地上易于组装,且在运输与抛投过程中不易松散。例如,设计一种可快速插拔的连接销,将框架的关键部位紧密连接,既能保证整体强度,又便于施工操作。
3.3 施工流程优化
重新规划施工流程,从框架预制、运输、现场组装到最终抛投,进行全流程优化。在框架预制环节,采用标准化、工业化生产模式,提高预制精度与质量。在运输过程中,设计专门的运输工具与固定装置,确保框架在运输途中不受损坏。现场组装时,制定科学合理的组装顺序与操作规范,减少组装时间。抛投时,根据实时水文、气象数据,选择最佳的抛投时机与位置,提高抛投成功率。
四、改进后透水框架群抛施工工艺实施过程
4.1 框架预制与组装
在预制厂按照严格的质量标准进行透水框架的预制生产。采用高精度的模具与先进的混凝土浇筑工艺,确保框架尺寸准确、强度达标。预制完成后,在预制厂内利用专门的组装平台进行 32 架框架的组装工作。按照设计要求,使用连接构件将框架逐一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群模块。在组装过程中,严格检查连接部位的牢固性,确保框架群模块在后续运输与抛投过程中的稳定性。
4.2 运输与现场准备
使用大型平板运输车辆将组装好的框架群模块运输至施工现场。运输过程中,对框架群模块进行可靠的固定,防止其在运输途中发生位移或损坏。到达施工现场后,利用大型起重设备将框架群模块吊运至抛投船上的指定位置,并进行再次固定。同时,抛投船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设备调试、定位系统校准、水文气象数据采集等,确保抛投作业能够顺利进行。
4.3 抛投作业
在满足抛投条件后,启动抛投船的定位与控制系统,根据预先设定的抛投位置与角度,将抛投船精准定位到目标区域。利用抛投船上的起吊设备将框架群模块缓缓吊起,到达一定高度后,通过自动化释放装置一次性将 32 架框架准确抛投到江底。在抛投过程中,实时监测抛投船的位置与框架群模块的状态,确保抛投过程安全、稳定。抛投完成后,利用水下探测设备对框架的落底位置与姿态进行检查,如有必要,及时进行调整。
五、改进后施工工艺效果评估
5.1 抛投效率提升
通过实际工程应用对比,改进后的一次性抛投 32 架工艺相比传统工艺,抛投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在相同的施工条件下,传统工艺每天抛投框架数量有限,而改进工艺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框架的抛投。例如,在某一施工区域,采用改进工艺每天可完成数百架框架的抛投,施工进度大幅加快,有效缩短了工程整体工期,提高了施工效率。
5.2 定位精度提高
利用先进的定位与控制系统,改进后的工艺在框架定位精度方面有了质的飞跃。经水下探测数据显示,框架落底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偏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大大提高了框架群布局的合理性。这使得透水框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航道整治中的作用,增强了对河床的稳定效果,减少了因框架位置偏差导致的整治效果不佳问题。
5.3 成本效益分析
虽然改进工艺在设备研发与前期投入方面相对较大,但从长远来看,其带来的成本效益十分显著。高效的施工进度减少了人力、设备租赁等费用的支出,同时避免了因定位不准确导致的返工成本。综合计算,改进后的施工工艺在整个工程周期内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工程的经济效益。
六、结论
长江航道整治透水框架群抛施工工艺的改进,尤其是一次性抛投 32 架工艺的应用,在提高抛投效率、保证定位精度以及降低施工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研发专用设备、优化框架连接与组合设计以及改进施工流程,该工艺为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提供了更为高效、精准的施工解决方案。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需不断根据不同施工环境与工程需求进行优化与完善。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有望进一步提升透水框架群抛施工工艺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为长江航道整治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