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高校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交融与互动

作者

张艳萍

宁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宁夏固原 756099

引言:

大学是学生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就业、升学的竞争压力不断加重的影响。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自我控制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仍略显不足,人际交往和自我舒缓能力的欠缺,往往容易导致产生偏激等心理状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有效利用高校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在运动中使得精神和身体能够适当放松,引导他们正确应对自身的心理问题,妥善处理人际交往的关系与交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有助于改善消极情绪

情绪是心理状态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对一个人的生活感受和做事效率有着极大的影响,沮丧、紧张等消极的情绪会导致自身精力下降以及周围人的疏远。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地调节一个人的情绪问题,体育运动能够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得大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长期积压的不良心理情绪有一个合理的宣泄口。不同项目,不同强度及不同时长的运动,从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大学生摆脱消极负面的情绪影响,焦虑、紧张的情绪会随着运动而逐渐减弱,促进情绪的平缓,有助于情绪的改善,拥有更加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琐事。

(二)有助于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提高

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社会生存必不可少的,大学生要想很好地融入于社会之中,需要妥善地处理与不同社会人之间的关系。一些如篮球、排球的体育运动,能够很好地培养大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更容易与周围人展现出良好的关系。体育运动本身是一种高效的社会性活动,通过言语、动作、表情等另类的语言进行交流,满足双方之间心理沟通的需要。从根本上,排除大学生的孤僻心理,增强社交能力,依据自身的心理需求学会有效地进行沟通,对于培养语言把握能力、控场能力和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有助于智力与意志品质的培养

体育运动过程中,不仅会促进新陈代谢的能力,而且会使得思维能力、创新想象力、记忆力等都能得到有效地利用和锻炼。体育运动增加了大脑的兴奋程度,其释放出的多巴胺能够使得心情愉悦。此外,体育运动本身是对不同情况困难的克服,内在包括自身胆怯畏惧、不敢表现等心理;外在包括运动损伤、天气原因等突发状况。不论何种原因,参加体育运动会促进大学生努力克服这些困难,并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在这些微小的挫折中一点一滴地缓慢成长。另外,大学生要面对的学习任务繁重,很容易造成身心疲惫,参加体育运动能够帮助其适当的舒缓心理压力和保持身心愉悦,并培养出顽强拼搏、不惧困难的意志品质。

二、高校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交融与互动的方法

(一)建立立体化的心理问题研究机构

高校体育运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要想有一个有益的交融与互动,必须要先建立一个涵盖面广,多元立体的心理问题研究机构,通过多方面渠道收集大学生各不相同的心理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分析这些问题并评估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基于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指标体系,以及相对应的体育运动引导方案。例如,在考试月合理规划考试安排的基础上,在相对空闲且较长的考试间隔组织运动量较小的,适应放松的体育运动,如趣味跳绳,三公里慢跑等。此外,该机构需要针对性地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制定出相符合的特色解决方案,例如在遭受情感危机学生制定可以促进双方感情升温的体育比赛,像乒乓球或是羽毛球的双打等,要求情侣组队;例如寝室关系较为僵硬的寝室组织适当的团体运动等。大学四年对于大学生来说,每一个个体的心理健康需求都是在产生变化的,一个立体化的心理问题研究机构,能够更好地将体育运动融于高校的日常之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正确进行心理引导

高校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能否快速有效的交融与互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师资队伍仍需要不断地去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多进行深入的交流与互动。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的培训交流、教研活动、定期考核等方式促进师资队伍的素质提高。另一方面,体育运动有一定的心理舒缓引导功能,师资队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能够更好地进行心理引导,与体育运动结合,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正确诉说出内心的想法,更好的适应环境。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已经在逐渐形成完善之中,正确的心理引导对于其日后的拥有良好行为规范和做人准则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一个优秀师资队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体育运动有机结合中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

(三)重视体育运动,提高运作体系

体育运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直起着排头兵的作用,体育运动的作用不仅仅是对负面情绪的有效宣泄,更是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够有序、舒畅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深化高校体育教育内容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体育竞赛、体育活动等非课堂形式的授课带给学生心理健康上的帮助作用,例如,大一新生的心理重点问题是如何快速融入一个新的环境和人际交往问题,所以可以通过举办班级赛、团体赛的形式,让他们自我组织、内部消化来促进感情。社团作为运行体系中必不可缺的一环,应给予莫大的支持与鼓励,去培养多形式、多内容的体育社团,用丰富的文体活动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以一种更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形式,更迎合大学生喜爱的项目作为载体,形成上下一心重视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真正有效落实。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交融与互动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校大学生或多或少都有属于他们自身独特的烦恼,体育运动锻炼作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智力发展、人际关系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性作用。充分重视高校体育运动,寻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机结合点,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良好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提供一条可行的捷径,为其成长为栋梁之材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陈晓斌 . 高校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J]. 中国学校卫生 ,2022,43(06)